張心宇 武云鵬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滄州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英語翻譯的促進。本文分析了當前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優劣勢所在,探討了翻譯對于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并提出簡要對策以期為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翻譯;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
【作者簡介】張心宇(1990.06-),女,回族,河北滄州人,滄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武云鵬,滄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 “翻譯視角下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112)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在新時代,我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和質量,開發國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隨著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產業空間的不斷拓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滄州文化要“走出去”必然要在國際文化產業市場進行競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二、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現狀
1.文化產業“走出去”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滄州著力打造擁有自主品牌的雜技巡演和駐場演出產品,努力開拓國際文化演藝市場。以雜技、武術為代表的文化服務行業現已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有效窗口。依托中捷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平臺,滄州與中東歐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合作向更深層次拓展。國際文化貿易規模穩步擴大,張孔杠鈴、五鑫花園制品、河間工藝玻璃等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
2.文化產業國際化程度依然不足。滄州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豐裕度與現有文化國際影響力不相匹配。從翻譯角度看,滄州的文化產品翻譯數量較少、質量不高,因此國際競爭力較弱;文化產業配套的翻譯服務不夠完善,導致特色文化產品貿易難以開展;文化企業缺乏品牌意識,未能有效利用翻譯手段將品牌內涵及其附加值加入文化產品中。
三、翻譯對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意義
1.提升文化產品翻譯質量。滄州文化產業要想實現國際化發展,需要實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間的有效對接和轉化,使我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既有“意”的輸出,又有“韻”的散發。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高質量的翻譯工作。實現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首先需要讓外國友人了解滄州文化、欣賞滄州文化進而認可滄州文化。由于翻譯動機、語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原因,導致很多滄州特色文化產品難以以準確、易懂的形式傳達到國際市場,導致很多滄州特色文化產品難以走出國門,形成規模發展。因此,要想實現滄州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首先需要對文化產品進行精確、全面的翻譯。
2.促進文化產品的國際推廣。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推廣與滄州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密切相關,而無論是通過網絡進行文化產品的宣傳,還是與國外文化機構進行直接的合作洽談,都離不開翻譯的支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轉換,能夠使國外的客戶和目標消費群體更加了解滄州文化,進而擴大傳播受眾和消費群體,促進滄州文化產品的國際化銷售。
3.推動文化產業品牌國際化。文化品牌是在文化建設中形成的獨特性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其實質是文化產業品牌化的結果,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因此,在推動文化產業品牌國際化的進程中,既要在國際化市場內追求文化的經濟價值,又要傳播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在經濟層面,翻譯不僅能夠為國際化的品牌營銷提供語言支持,而且能夠為滄州文化產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在營銷環節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動力。在精神層面,翻譯能夠傳達品牌背后所承載的民族精神,講述品牌的發展故事及其代表的文化傳統。
四、翻譯視角下的滄州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對策
1.依托翻譯完善文化產品市場定位。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要符合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文化產品主要以服務和精神產品的形式存在,既屬于意識形態的產物,又具有商品的特點。由于語言障礙,滄州文化產業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難以精確定位商品的市場屬性,更忽略了意識形態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造成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相對滯后。
實現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首先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即對文化產品的市場進行定位,對自身產品的特色進行強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梳理并翻譯國外媒體對中國文化的有關報道,從中提取關注度較高的文化內容,找到與滄州文化特色不謀而合之處。第二,向國外網友發起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問卷調查,觀察其興趣點所在,并據此開發滄州的特色文化產品。第三,將現有的滄州文化產品通過翻譯、講解展示給外國友人,了解其對產品的看法,并據此進行改進。
2.利用翻譯打開文化產業國際市場。實現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需要逐步打開國際市場。漢語因其自身的獨特性及其背后承載的厚重文化,與其他語言的差異較大,加之東西方意識形態差異,使得中國文化難以為西方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譯承載著搭建文化橋梁的重要任務,如何讓文化產品既保有滄州文化特色,又符合全球消費者的文化品位,從而在國際文化產業市場上形成競爭力,是翻譯工作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另一方面,實現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對外宣傳的國際化媒體平臺。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全媒體數字時代,媒體的傳播內容不再局限于圖文,而是表現為視聽語言更加生動豐富多彩的音視頻形式。而自媒體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滋生了大量“李子柒”式的在國外頗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用戶。因此,如果能將滄州的文化產品進行翻譯、加工,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音視頻素材,然后通過全媒體平臺在國際上傳播,在傳播深度、廣度和互動參與等方面都將取得紙媒無法媲美的效果。
3.注重文化產業翻譯人才的培養。當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翻譯人才則是文化產業國際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水平翻譯人才的培養對推動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對翻譯人才的專業知識要求不斷提高,以往那種僅僅掌握翻譯知識和技能、只能提供單一語言服務的人才已不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為配合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需求,滄州地方高校也應培養適應性強、應用能力突出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翻譯理論往往不能順利地應用到翻譯實踐中,該模式下培養的翻譯專業畢業生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無法勝任實際的翻譯工作,而文化產業相關的翻譯任務則對翻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翻譯實踐不僅包含課內練習,更重要的是社會實踐。新型培養模式需要將翻譯教學與滄州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強高校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各類企業的合作,拓展學生的實習渠道,縮短翻譯人才畢業后投入文化產業工作的時間。此外,高校可以選派志愿者為滄州文化產業外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積攢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提高翻譯水平。另外,校企簽訂翻譯合作協議,組建學生翻譯團隊,為文化企業提供志愿翻譯服務。學校為學生翻譯團隊配備校內專業導師,聘請合作企業的專職翻譯擔任校外導師,雙方形成合力,共同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合格翻譯人才。
五、結語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各國文化以空前的態勢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不斷接受國際市場的一輪輪洗禮,不僅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而且弘揚了華夏文明,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式。在全球化浪潮中,滄州文化產業應當乘勢而上,依靠翻譯走上國際化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何宇.“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文化產業國際化問題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2]劉迪.體育文化產業國際化背景下體育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7(6).
[3]劉向輝.英語翻譯視角下鈞瓷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11).
[4]武光軍.復合型翻譯人才:我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改革方向[J].外語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