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溫雅



【摘 要】 目的:分析心理認知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70例抑郁癥患者為試驗樣本,所選樣本均來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分組以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對照組35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35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心理認知護理,就其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干預組患者SDS、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7.1%)明顯高于對照組(77.1%),兩組比較P<0.05。結論: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認知護理有助于改善其抑郁癥狀,并提升其生活質量,此護理方法得到患者高度認可,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抑郁癥;心理認知護理;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27-0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7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test samples. The selected samples were from March 2018 to June 2019. Grouping was performed by random drawing. 3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and 35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Cases applied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their nursing effects.Results:The SDS and HAMD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97.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7.1%), and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P <0.05.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cogni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nursing; Routine nursing
抑郁癥是一類嚴重的心境障礙,會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且該病易反復發作,很難徹底治愈[1—2]。近些年來許多臨床研究認為恰當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病情,本次試驗中我院對部分患者實施心理認知護理干預,現就其應用效果作如下闡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70例抑郁癥患者為試驗樣本,所選樣本均來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分組以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干預組與對照組各有35例。干預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15例、20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為(34.2±3.6)歲;病程3—50周,平均為(27.1±4.0)周;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15例,初中以上20例。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12例、23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為(33.5±3.4)歲;病程為4—52周,平均為(27.5±4.2)周;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13例,初中以上22例。干預組、對照組患者以上資料的差異性不明顯(P>0.05),本次試驗可行。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抑郁癥,且簽署了試驗知情通知書,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有自殺風險、認知能力差、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試驗。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囑咐患者適當運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多與他人交流,遵醫囑用藥。
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心理認知護理,措施如下:(1)與患者積極交流溝通。護理人員可通過聊天的方式與患者交流,明確患者病因,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同時還要列舉出治療成功的案例,使其樹立康復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2)做好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相關疾病知識,尤其要說服患者積極改變當下的生活狀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3)輔以音樂、運動療法。可讓患者適當聽一些輕音樂,以改善其情緒狀態,同時還可為其制定恰當的運動方案,以提升其身體素質,加速病情的康復。(4)認知行為干預。護理人員需糾正患者對自身病情的錯誤認知,向其講解抑郁癥的可治愈性,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同時還要為患者制定休息計劃,使其保持高質量的睡眠,對于嚴重失眠者可應用鎮靜催眠藥物。(5)讓家屬參與到護理干預中來。需向家屬介紹患者病情,囑咐家屬多關心和陪伴患者,給予其親情支持,以持續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狀態。
1.3 觀察指標
1.3.1 就2組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進行比較。以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程度,得分以低者為佳[3]。
1.3.2 就2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進行比較。采取SF—36測評表分析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共涉及心理職能、軀體疼痛等8項內容,每項滿分為100分,得分以高者為佳。
1.3.3 就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估,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干預組、對照組患者的各項試驗數據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組間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的差異性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進行計算,如果P<0.05則表示組間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組、對照組患者抑郁癥狀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SDS、HAMD評分接近,組間對比P>0.05;干預組患者在護理后的SDS、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詳見表1。
2.2 干預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詳見表2。
2.3 干預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7.1%、77.1%,組間對比P<0.05,詳見表3。
3 討論
抑郁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致病機理復雜,與遺傳、性激素、腎上腺軸等多重因素相關,其病程長,危害大,患者多會出現情緒消沉、悲觀厭世、心境低落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有自殺傾向[4—5]。抑郁癥患者單用藥物治療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許多研究認為恰到好處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其臨床癥狀,幫助其早日康復[6]。心理認知護理是一類科學的護理方法,目前已在多種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中得以應用,心理認知護理有助于加深抑郁癥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并積極排遣負面情緒,配合臨床治療,這一護理模式深受患者及其家屬好評[7]。由本次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認知護理后,其抑郁癥狀明顯改善,SDS、HAMD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降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升,此護理方式得到患者一致認可,護理滿意度高達97.1%,且上述指標優于單用常規護理者(組間差異明顯,P<0.05),趙穎逾等[8]的試驗結果與此相似。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認知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效果,此護理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任巧玲, 李遵清, 吳虹. 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33):4239-4243.
[2] 韓愛清. 延續性護理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社會功能的改善作用觀察[J]. 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9):1085-1086.
[3] 趙蕓溪, 李翠華. 團隊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個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7, 3(4):149-150.
[4] 汪成書, 劉雙鳳, 徐文靜. 基于心理護理研究中醫五行音樂療法治療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療效[J]. 中國療養醫學, 2018, 27(1):15-17.
[5] 胡艷麗, 徐梅玉, 梁麗萍. 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鄉村醫藥, 2017, 24(4):72-73.
[6] 王娜, 毛佩賢, 李占江. 認知行為治療或支持性心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老年抑郁癥的隨機對照研究[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7, 50(5):371-376.
[7] 劉星星, 許勤偉, 李賽蘭. 心理干預法對抑郁癥病人的臨床療效觀察[J]. 安徽醫藥, 2017, 21(3):462-464.
[8] 趙穎逾, 侯玉玲, 邸紅英. 試論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心理認知護理療法的應用效果[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5):12768-1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