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玲 曹陽 丁欣

【摘 要】 目的:探討Peabody粗大及精細運動評估在小兒腦癱中應用臨床觀察。方法:根據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30例作為對象,其中男孩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者有6個月,最大者7歲11個月。分別給予患兒的行為能力和運動發育水平進行評估,比較反射、姿勢、移動、實物操作、抓握、視覺運動幾方面。結果:由表可知:腦癱兒童患兒在GMQ標準總分和TMQ標準總分中的姿勢和實務操作、抓握能力發育相對落后,差異有統計學依據(P<0.05)。結論:將Peabody粗大及精細運動評估用于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顯著,可較好的反應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Peabody粗大;精細運動評估;小兒腦癱;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51-02 ?小兒腦癱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主要癥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等方面。多發群體為新生兒,早產兒,兒童。因多種原因所引起的腦神經實質損害出現的一種疾病。對患者家庭和患兒自身發育都產生嚴重影響[1]。Peabody粗大發育量表是臨床主要用于腦癱患兒的運動評估,從而對于評估的結果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因此,本文以腦癱患兒的臨床評估結果進行展開,探討Peabody粗大及精細運動評估在小兒腦癱中應用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根據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30例作為對象。其中男孩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者有6個月,最大者7歲11個月,平均(3.25±0.53)歲。納入標準: (1)如語言發育遲緩,詞匯量的增加速度緩慢。(2)表現為聽力低下、吐字不清等。(3)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語言交流欲差。(4)有認知、學習障礙。(5)經影像學檢查提示大腦異常。(3)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有感染、結核、腫瘤等嚴重關節疾病的患者或嚴重的臟器功能疾病;(2)先天性遺傳疾病患兒;(3)有局部皮膚破損或嚴重皮膚病影響治療操作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由專業醫生將腦癱患兒安排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內,并且囑咐家屬在場,利用Peabody粗大及精細運動評估根據患兒的年齡分別對于患兒進行功能測試[2],主要為反射(8個項目)、姿勢(30個項目)、移動(89個項目)、實物操作(24個項目)、抓握(26個項目)、視覺運動(72個項目)進行測評,得出患兒的原始分數,再進行評估,得出GMQ標準總分和TMQ標準總分并記錄。
1.3 觀察指標 (1)GMQ標準總分是PDMS-GM用來反應被測兒童粗大運動發育商的分值。TMQ標準總分代表總的運動發育水平稱為總運動商。分別給予反射、姿勢、移動、實物操作、抓握、視覺運動幾方面進行比較[3]。商值在121-130分為優秀,111-120分為中上,90-110為中等;80-89分為偏下;70-79分為差;35-69為非常差。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評分方式比較在6種行為中的評分比較 由表可知:腦癱兒童患兒在GMQ標準總分和TMQ標準總分中的姿勢和實務操作、抓握能力發育相對落后,差異有統計學依據(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腦癱主要是指在出生后一個月內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腦損傷所形成的姿勢障礙以及運動功能障礙。該主要的病變位置是在腦部,從而可以影響四肢的動作,導致出現智力低下,動作遲緩和肌張力的異常,也可以出現一些行為的異常和誘發癲癇病等,從而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給無數個家庭造成痛苦。社會也越來越關注腦癱兒童家庭的幸福健康,但是目前從醫學上我們仍然無法能治愈腦癱患者,只能在早期發現之余進行對患者的康復治療。而Peabody粗大發育量表能夠幫助醫生具體的了解患兒的運動功能狀態,能夠準確的評估患兒具體哪一運動區出現問題,并及時給予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在康復評估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能作為臨床中掌握情況的重要指標,可提供患兒的運動發育水平種定量和定性的準確判斷。本研究中,由表可知:腦癱兒童患兒在GMQ標準總分和TMQ標準總分中的姿勢和實務操作、抓握能力發育相對落后,差異有統計學依據(P<0.05)。由此說明,患兒發育的原始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一致的速度,因此運動技能很難在有明顯的提高,必須針對性的進行強化訓練。
綜上所述,將Peabody粗大及精細運動評估用于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顯著,可較好的反應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小苗, 鄒林霞, 楊立星, 等. 核心穩定性訓練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精細運動功能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6, 24(11):1180-1183.
[2] 李海峰, 尹宏偉, 鄒艷,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痙攣偏癱型腦癱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6):433-435.
[3] 蔡倩倩, 馬彩云, 尚清,等. 肌筋膜牽伸放松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上肢肌痙攣及上肢精細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9, 41(5):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