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穎 任玲玲 田華 姚媛媛


【摘 要】 目的:探討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TACS)治療剖宮產手術中子宮下段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剖宮產術中出現子宮下段收縮不良出血、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滲血難以止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術中于子宮下段注射欣母沛,必要時行傳統“8”字間斷縫合聯合止血,研究組患者接受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止血。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輸血率及子宮切除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子宮下段橫行環狀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手術中子宮下段出血中止血效果顯著,預后好,且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有效的優點,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剖宮產;子宮下段收縮不良
剖宮產是解決產科難題的有效手段,主要被用于妊娠期并發癥、巨大兒、前置胎盤等產婦的并發癥,盡管療效確切,但對產婦的侵害性較強,易引發產后出血,加之子宮下段收縮不良及胎盤剝離等因素常會增加治療難度,嚴重者需切除子宮,甚至還會導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表明[1-2],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子宮下段出血治療中可有效減少出血量,挽救產婦生命安全。為此本研究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剖宮產術中出現子宮下段收縮不良出血、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滲血難以止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剖宮產術中出現子宮下段收縮不良出血、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滲血難以止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產后出血相關的診斷標準,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手術禁忌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37歲,平均(31.23±2.46)歲;孕周35~42周;平均(38.07±1.42)周;初產婦26例,經產婦13例;前置胎盤17例,妊娠期并發癥11例,巨大兒8例,瘢痕子宮3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1~38歲,平均(30.62±2.63)歲;孕周34~41周;平均(38.64±1.57)周;初產婦25例,經產婦14例;前置胎盤18例,妊娠期并發癥12例,巨大兒7例,瘢痕子宮2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中于子宮下段注射欣母沛,首次注射250μg,若效果不明顯間隔5min后再注射250μg,若產婦活動出血量無明顯減少則給予傳統“8”字間斷縫合聯合止血。
研究組患者采用宮縮劑、按摩及壓迫子宮復舊治療,胎盤剝離后子宮下段仍有活動性出血者,將子宮托出腹腔外,用雙手壓迫子宮下段前后壁,同時向下推動膀胱,充分暴露子宮下段,距子宮下段切口下2~3cm,從子宮左側闊韌帶進針繞過子宮頸后方,從子宮右側闊韌出針,在子宮頸前方打結結扎,打結時可在宮頸內口放置閉合血管鉗以防打結過緊,如果仍有活動性出血用同樣的方法重新縫扎1次,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子宮切口,術中縫扎結束后,讓臺下人員常規擴張宮頸,中指指尖可順利通過環扎子宮下段后形成的縮窄環為宜。術后常規擴宮頸排出宮腔積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輸血率及子宮切除率。手術時間即麻醉建立成功后從手術開始至手術結束的時間;采用容積法及面積法計量產后出血。術后按稱重法統計產后24h出血量。
1.4 療效評價標準[3]
顯效: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術后24h內出血量在500mL以內;有效:患者生命體征較為穩定,術后24h內出血量在500~1000mL;無效:患者生命體征異常,術后24h內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P<0.05時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 手術時間及出血量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4h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輸血率及子宮切除率
研究組患者的輸血率及子宮切除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3。
3 討論
接受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子宮下段部位肌纖維相對薄弱,回縮能力較差,使得開放的血竇組織易出現閉合困難而引發異常出血[4]。以往臨床上對于子宮下段收縮不良、胎盤剝離面出血者常通過子宮按摩、應用縮宮劑、結扎子宮動脈、宮腔填紗等方法促進宮縮,減少出血,但效果欠佳,為降低子宮切除率,臨床較常采用宮體壓迫縫合、子宮下段壓迫縫合及全層縫合技術等來抑制子宮出血,但仍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近年來,隨著產科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子宮下段橫行環狀壓迫縫合術因其可達到快速、有效止血的目的而被臨床廣泛應用。還有研究稱,子宮下段橫行環狀壓迫縫合術還可有效降低輸血率,規避子宮切除的風險[5]。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輸血率及子宮切除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子宮下段橫行環狀壓迫縫合術在治療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中子宮下段出血中止血效果顯著,預后好,且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有效的優點,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丘艷琴,丘偉杰,鄧曉霞.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出血的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05):46-47.
[2] 戴海蘭.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子宮下段出血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2):3111-3112.
[3] 周建芳.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06):872-873.
[4] 顧逢春,朱玉蓮.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子宮下段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01):90-91.
[5] 何艷.剖宮產子宮出血(下段)經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04(87):1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