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山東美術出版社
小時候讀過一首叫作《中國課本》的詩,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請打開中國的課本/重溫 一頁汗水淋淋的山巒/那翠葉的舞蹈 青鳥的羽毛/刻在一片甲骨文上/還有先撇后捺的秦磚漢瓦”,只是我年歲尚輕,見識尚淺,不認識甲骨文,也未曾見過真正的秦磚漢瓦,我最初關于文化的啟蒙,是從人教版的語文課本開始的。
我在還沒有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捧著哥哥姐姐的語文課本如獲至寶。那時候的我還不認識多少字,只能靠媽媽給我讀,我看著書中精美的插圖,聽著媽媽朗讀著優美的課文,不知不覺被領入了一個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欽佩于科學家不惜一切代價畢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動于平凡人之間最質樸最純粹的善良與溫暖,驚嘆于世界各地美妙的風景、奇特的習俗,更臣服于每篇課文精準且充滿美感的語言……這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我在這個世界里生活了十余年,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養料,這些知識和養料不僅僅是我應試升學的好老師、好助手,更重要的是,它們讓我建立了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最基本的認識,成為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甚至指導著我現在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最高目標從來不是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偉人”,因為“偉人”的出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一位或幾位老師的努力所能做到的。教育的最高目標,在于塑造更多的“真人”。“真人”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堅持真理,善于運用真理;“真人”不愿違背本心,不屑沽名釣譽,不懼強權威勢,這樣的人,才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只是這些描述對于學生來說太過抽象,究竟何為“真人”,語文課本給出了具象的答案。
“真人”是《一定要爭氣》里的童第周,在路燈下學外語,無數次地練習青蛙解剖實驗,最終向老師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真人”是《少年愛因斯坦》中的愛因斯坦,獨立思考、挑戰成規,最終在物理學界開辟出了新的天地;“真人”是《鄧稼先》中的鄧稼先,他以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無我的奉獻精神帶領中國科研團隊在茫茫大漠研制出了原子彈和氫彈……因為有了這些人,有了這些課文,我們所向往成為的“真人”有了具體的形象,他們猶如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取得像他們那樣的偉大成就,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盡全力把錯誤降到最少,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讀者負責;我們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抱著“大人永遠是對的”心態,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孩子一同學習,向真理邁進。
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學會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懂得了越來越多的道理,卻很少聽說有人迷失在了知識的海洋里,懂得越多越糊涂,面對矛盾的思想不知所措,那是因為我們并沒有跟在瑣碎的知識后面跑,而是將諸多復雜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和道理融合在了自己身上,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發現了真正的自己,“學做真人”,大概就是如此吧。感謝語文課本,讓我從孩童時代就踏上了“求真之路”,如今三十余載,收獲頗豐,并將毫不遲疑地繼續前行。
聰明往往是天分,而善良是一種選擇,有時候善良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自己的利益,有時候善良意味著我們要付出一些額外的勞動,有時候善良意味著我們要承擔一些旁人不理解的眼光,即使是這樣,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人選擇了善良,除了天性使然之外,我相信這也與每個人受到的教育分不開,語文課本就對青少年塑造善良心靈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善良最容易發生在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小抄寫員》中兒子對年邁父親的體貼,《秋天的懷念》中母親對殘疾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父女之間平淡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人性本能的善在親情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超越血緣關系的善意也同樣讓人動容,《親人》中鄰家奶奶與“我”之間互幫互助,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讓人感動;《窮人》中本就極為貧困的夫妻毅然收養了死去鄰居家的兩個孤兒,讓人敬佩;《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大字不識,卻把“我”對《山海經》的渴望記在了心上,讓人心暖。他們不是圣人,也不是偉人,卻可以在特定的時刻迸發出奪目的光輝,值得人們永遠銘記,這就是善良的力量。
語文課本中的善良簡單且純粹,篇幅的局限使得故事并不能如長篇小說那樣充分地展開,但青少年就是在這從小的耳濡目染中懂得了善良的必要,我們選擇善良,不是因為善良能帶給自己多大的實際利益,而是因為善良本身是正確的。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能夠獲得物質給予不了的快樂與滿足。善良的人如同春日暖陽,照亮世界,溫暖他人;善良的人多了,就能彼此照亮,彼此溫暖。
如今,當年捧著語文課本的我們長大了,漸漸明白世界上的人并不都像課文描述得那樣善良淳樸,但我們相信他們是真實存在的,阿長、英子、敘利奧、桑娜和西蒙早已在我們的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種子,使我們無論遇見什么情境,都愿意以善意看待這個世界,而善意是可以傳遞的,經過傳遞產生的光芒,雖然并不耀眼,卻足以照亮一個小小的陰暗角落。
蔡元培說:“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這“四育”中唯有美育最無跡可尋卻又無處不在,因為美即是無所不在。
翻開語文課本,有山川河流之美:奇妙的五彩池、秀麗的桂林山水、壯觀的黃果樹瀑布……有人文風情之美:傣族歡樂的潑水節、蒙古族豪放的那達慕大會、黃土高原熱烈的安塞腰鼓……有建筑之美:古老的趙州橋、威嚴的故宮、秀美的蘇州園林……有飲食之美:甘甜的荔枝、紫紅的桑葚、端午的鴨蛋、“萬年牢”的糖葫蘆……我們通過語文課本,足不出戶就領略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文風物之美,至此我們明白了美是多元的,浩瀚是美,秀麗也是美,細膩是美,粗獷也是美,我們的心胸便不再狹隘,能欣賞不同的風格,接納不同的觀念,這也許就是費孝通所說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最為特別的,是我們從語文課本上體會到了漢語獨有的美,原來告別可以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更有何人說”的委婉,也可以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瀟灑,原來愛情可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也可以是“君當若磐石,妾當如蒲葦,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堅貞,原來苦悶可以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憤慨,也可以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惆悵。語文課本中的漢語之美,讓人心生向往,也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感。
語文教材是大多數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開始,是語文教材教會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真善美。因此語文教材里課文的選編就顯得尤其重要。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范文作為語文教材的主體部分是語文教材編選的核心。選取什么樣的文章作為范文,既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還要依據語文教材的編選策略。[2]
行文至此,我回憶著語文課本中一個個精彩的片段,其實也是追憶語文課本陪伴我的那段青春,從小學到高中,讀過的語文課本也有幾十本了,有許多課文早已從腦海中淡去,被“背誦全文”支配的恐懼也早已消弭,當我在沒有應試負擔狀態下重新翻開這些語文課本時,還是想由衷地贊嘆一句:“真好!寫得真好呀!”感謝教材的編寫老師在我們懵懂無知的年齡為我們選出了最好、最適合的文章,這些真、善、美滋養了我們心中的一小塊凈土,使我們無論在何種處境,都能在這一小塊凈土里稍作休憩,養足精神,繼續與黑暗對抗,朝著光明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