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高校和廣大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輔導員隊伍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等教育健康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1]。在歷史發展的新起點上,進一步把握輔導員使命擔當,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立足高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時代新人目標。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在這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牢記育人初心,勇擔時代重任,將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具體行動,成為考驗高校輔導員綜合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的關鍵環節。
輔導員在大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和思想教育引領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與學生距離最近、與學生聯系最多、受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群體,與學生共悲歡共離合,在學生工作中有天然的優勢。能不能讓學生正確思考、正確看待、正確實踐,關鍵是看輔導員能不能做好青年學生的工作。高校輔導員有責任、有義務凝聚青年大學生自覺地聽黨話,跟黨走,引導青年學生融入當代青年運動的洪流,堅定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既是輔導員響應時代召喚的使命所在,也是彰顯自身職業理想與個人價值的擔當體現。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的敏感性和不安定性因素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社會思潮強勢來襲,西方話語見縫插針、無孔不入的滲透,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來新的要求。尤其是自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試圖對我國潑臟水,在國際舞臺上肆意指責、干涉我國內政,試圖遏制我國的發展,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中國發展的國際大環境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面對復雜的教育環境,如何提升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認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高校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具有復雜性和富有挑戰性[2],以更高的思想站位、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來接受這一挑戰。
面對高校“00”后的大批入駐,給高校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和新生力量。“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創造力強,個性鮮明,充分自信,同時也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他們主動獲取知識但也不盲目迷信權威,敢于質疑也勇于挑戰。對待觀點不同也善于辯駁,這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師和輔導員功能的發揮。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紛繁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在學生思想和價值取向方面,網絡上傳播的很多思想言論非常尖銳,對學生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面對“00”后大學的新特點,正確把握大學生身心特點、加強其成長規律的研究,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握正確方向。根據時代變化,切實提高工作效能,引導“00”后大學生正確認識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不斷增強道路從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從高校輔導員的學科背景來看,輔導員的專業背景相對而言比較多元,也會存在“專業不對口”或者思政意識不強的現實情況,從而在引領學生過程中出現對專業發展路徑不明顯、思政理論素養不夠深厚而出現后勁不足的情況。與此同時,隨著經濟轉型、社會發展加速,高校校園內思想意識形態也逐漸多元。高校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呈現出更多元的價值取向,追求務實、功利,將謀求個人的發展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存在偶爾忽略了主職主業的情況。而在具體工作中,日常行政事務消耗掉工作大部分時間,與學生相處、跟學生談心交流時間不充分,從而影響到對學生的整體把握和對潛在風險預判的能力。事實上,輔導員要時刻注重思想引領、匡正價值觀念、幫助樹立堅定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才能夠真是實現高校育人目標的精準實現。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教育環境,如何守住教育初心,把正、把牢社會主義教育的主方向,需要自身牢固的知識儲備作為支撐。為了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苦下功夫積累“一桶水”。高校輔導員自身專業的多樣性容易導致在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發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高校輔導員要深刻認識到自身職業和崗位設置的重要性,對于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圍繞新時代賦予崗位的使命,立足中心,與時俱進,精準把握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脈搏。注重在專業能力方面不斷精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積極探索教育和管理方法,了解“00”后學生的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計劃不同的活動內容和學生管理方式。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專注,珍惜每一次學習培訓的機會,力求通過不斷吸收新知識、新理念充實知識庫,更好的應對新時代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挑戰。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應該具備全局思維,提前為學生謀劃。根據“00”后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在學生的每個階段都將引導其正確認識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培養其培養砥礪奮斗的精神。在學生入校之初,注重班級學生專業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班級學生進一步厘清大學生活學習的關鍵思路,進一步堅定學生的專業自信和職業自信;在日常管理中,鼓勵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各項能力的全方面提升,通過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嘗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為更好地走入職場充實自己技能;在學生實習階段,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力所能及的為學生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問題提供幫助;學生畢業階段,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就業信息收集、面試技巧和相關準備,為學生更好地投入社會工作提供全面的服務。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教育是一種責任,教師責無旁貸。唯有責任與愛同行才能稱之為師,責任與愛永遠是師德之魂。愛是師德內涵,表現為外在形式則是高度的責任意識與強烈的責任心。愛與責任不僅僅體現在生死關頭的抉擇,更多地體現在高校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動中。關愛學生是輔導員走近學生、走進學生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第一步[3]。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在三者身份的交替中提升“我將無我,不負學生”的思想境界,利用網絡平臺和日常管理關注同學的動態,時刻提醒學生要主動學習,同時激勵學生們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有回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人才資源和知識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