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君
湖北工程職業學院
唐代薛放說:“《論語》者,六經之菁華。”明儒楊宗吾則云:“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可見,《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經典和長期引用的教學內容,具有人文意義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在《論語》教學中構建人文精神、滋養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心智、影響學生思維方式,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
《呂氏春秋·不二》說:“孔子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人為本、崇倫尚德、兼容并蓄等思想。一是以人為本。《論語·鄉黨》中記載道:“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以人為先,將人的生命看得很重。《論語·衛靈公》提出有教無類,孔子不分階級、智愚,打破官學限制,只要學生虛心求學必傾囊相授,是歷史上第一個辦私學的人。二是崇倫尚德。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政》)。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德在《論語》中分量很重,體現很多,甚至被孔子當作是高深的哲學。三是兼容并蓄。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埃?”于孔子而言,君子小人之爭、義利之辨都展現出人生智慧,表現出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人文思想,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出自《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是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而《論語》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與源頭,其內蘊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又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一種延續。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教育各領域。立德育人理念應借鑒儒家的教育思想,因此《論語》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載體。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品、民族瑰寶,教學前的誦讀有利于創造良好閱讀環境,鍛煉學生語言表達、整體思維能力。比如開展《論語》經典早讀活動或《論語》探索角,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論語》誦讀氛圍,感受《論語》熏陶,探訪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誦讀優秀篇目,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接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提高閱讀探索《論語》的興致,提高學生的文化品質和道德素質。
教學前要做的基礎功課就是教學解讀,而教學解讀又可分為文本與教材解讀。文本解讀是盡可能整體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展現文本的價值,這個價值包括文本的主旨、思想、內涵和意義,比如對《論語》中人文精神的探索,要從作者經歷、全文角度出發,把作者的知識經歷作為重要突破點。教材解讀要求我們把《論語》放入新課標、教學目標,放入教材的單元目標中,去關注文本以外的教學價值,比如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和對人文價值的傳承。在對《論語》進行教材解讀時,除了它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我們還要結合當下的時事、學生所處的人生階段進行二次解讀,去挖掘《論語》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將課程與思政結合,實現同向同行。換句話說,文本解讀是教材解讀的基礎,教材解讀是文本解讀的更高層次。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可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目標與發展目標,并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參考性的閱讀書目。高校學生正處于知識拓展、思維思辨的重要時期,要確立符合他們現在認知情況的教學目標,實現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堅定文化自信。可推薦一些著作進行人文指導基本著作有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石毓智《非常師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選讀著作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選讀文章有司馬遷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張德友的《管窺〈論語〉》、任秉忠的《讓我們走近孔子》。同時對學生誦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為學生確立知識儲備的方向,推動學生真正把《論語》讀通。
精讀略讀結合可采用四個方法,即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吳泓的分類推理方法、“還原式”解讀和圈點批注結合的方法。首先,可以采用 “八面受敵”讀書法,將閱讀難點逐一分解、逐個擊破。其次,運用分類推理方法對《論語》中的人物、事件及哲理進行分類,根據孔子及其弟子當時所處人文環境及心理狀態,去進行大類劃分。再次,通過“還原式解讀”對《論語》的語句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在閱讀的過程中運用圈點批注相結合的方式對《論語》的語言進行賞析探究。《論語》年代久遠、零散又是語錄體,學生閱讀很容易吃力難以理解,更難將自身較少的人生經歷與深厚的文學哲理聯系起來,只有精讀與略讀認真融合,將重難點逐一分解、認真分類、深入探究,才能體會人生所未經歷之事,體會生活所未體會之深刻,推動學生把《論語》讀透。
《論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構建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國學的深化學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的人文精神底蘊的需要。例如《論語》中對于“孝”的解讀有兩個方面,一是 “孝”的行為應當合乎禮。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在回答孟懿子什么是“孝”的時候,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狀著重強調了孝的行為要合乎禮儀。其次,孝順父母要有恭敬之心。《為政篇》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中強調了對父母的孝,在物質上要滿足贍養,更要在內心上把父母看得很重,要從內心上去尊敬愛護他們。在進行《論語》教學時,可結合疫情防控、道德模范等,將時事政治與《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有機融合,推動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融合。
《論語》教學中要突出人文性,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體驗的 “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中,要將《論語》中和而不同的思想、義利之辨傳達給學生,在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同時,引導學生以社會化的人的眼光觀察和審視自身,充分發揮學生自由的個性,并在社會化中運用《論語》的人文精神更新知識系統,豐富和完善自己。
在教學中,可以將《論語》與“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相結合,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和“六一”、“七一”等節點,廣泛開展《論語》手抄報評選等活動,并按照班級、年級、學校三個層面層層組織,層層選拔的方式,組織學生廣泛參與中華經典誦讀背、吟、誦大賽,引導學生通過個人朗讀、集體誦讀、節目表演、情景游戲等多種活動,不斷豐富《論語》的表現形式,進一步增強《論語》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熱情。要將《論語》有關知識點、文本內容支撐點和現實生活、個體思考有機滲透和銜接起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鑒賞能力,建立多方面人文素養,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論語》教學后要注重教學評價與反思,評價過程要完整具體,要按照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反饋,收集的信息越全面,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越強,因此要進行全方位、合理性評價,多角度分析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在對《論語》教學成果評價后,量化統計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直觀了解在《論語》教學中人文精神構建的不足之處,對教學方法策略進行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使人文精神能夠更好地滲透在《論語》教學中。
《論語》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我們在教學中,一是要通過誦讀、精讀、略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學生學習內驅力,讓學生尋求對人生、自然和社會的共鳴,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二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積淀,在知識探索中、課外實踐中提高思維創新力,引導學生運用《論語》中的人文精神參悟生活真諦、積極調試自我、適應社會環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三是要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讓人文精神推動他們向前發展進步,獲取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