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蔓


摘要 ? ?本文通過對濕地松無性系種子園25個自由授粉子代測定林6年的生長狀況調查,選擇出最優良子代0-1027以及次優子代2-77、0-636、6-22和Ⅰ-79。與實生林相比,優良子代的材積生長最高可提高92%。早期造林與后期5年后苗木高度具有較明顯的線性相關關系。這為早期及時撫育間伐、淘汰劣質子代、培養大徑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 ?濕地松;子代林;生長表現;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 ?S722.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11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濕地松是湖南省引種成功的優良速生樹種,但湖南地區大面積推廣的林分仍是普通人工林[1]。國外早已開展濕地松高產材脂兩用的良種選育工作,并且證明高產及造紙材的優良特性是高度遺傳的[2-3]。據報道,造紙材優株子代產材較一般濕地松高60%。開展濕地松高產材脂兩用良種選育工作,對解決木漿供需矛盾具有重大意義[4]。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廣東臺山紅岺種子園、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湖南省汨羅市桃林林場等采集優樹枝條營建濕地松種子園,其后陸續投產,至今產種子逾1 800 kg,培育苗木2 000萬株。為探討該批林木的生長效益,本文從中選擇生長較好的25個子代營造子代林3 hm2,并對該子代林的生長狀況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海拔為100~150 m的丘陵地帶,坡度5°~10°,年均溫17.8 ℃,絕對最高溫度39.8 ℃,最低溫度-7 ℃,年相對濕度80%,年降雨量1 400 mm左右。土質貧瘠,肥力低,有機質含量1.04%,全氮含量0.043%,全磷含量0.035%。
1.2 ?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小區,每小區配置25個子代林,并以實生林種子育苗造林作對照(CK),3次重復,各子代隨機排列。營造25個濕地松無性系子代測定林,株行距為2 m×2 m或2 m×3 m,挖穴0.4 m3,造后撫育管理1~2次,施肥1次[2]。
1.3 ? ?調查內容與方法
于冬季對試驗林內所有林木進行實測,測量林木的樹高和地徑(胸徑)。分年、分小區統計各子代林樹高、地徑或胸徑平均值,按照鄭明強[5]的方法計算材積,并且對樹高、地徑(胸徑)進行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6]。
2 ?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各子代林樹高、地徑(胸徑)均不同。進一步進行方差分析可知,各子代林間樹高、地徑(胸徑)均有極顯著差異,其中與實生林(CK)有顯著差異的子代林占總數的28%~62%。在25個子代林中,表現最佳的子代林為0-1027,其次為2-77、0-636、6-22、Ⅰ-79、Ⅵ-60、Ⅳ-87。在材積方面,材積較實生林(CK)高的子代林有18個;較實生林(CK)高50%以上的子代林有5個,分別為0-1027、2-77、0-636、6-22和Ⅰ-79,其中以0-1027高出幅度最大,達92%。綜上所述,0-1027為最優子代,2-77、0-636、6-22、Ⅰ-79為次優子代,這 5個子代林在高生長、粗生長及材積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由表2可知,各相關系數均在0.7以上。早期子代林的相關性狀比較明顯,其中樹高比較穩定,并且隨著樹齡增加而增加。這為選擇優良子代、及早淘汰劣質子代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同時說明,在早期加強培育,促其生長旺盛,后期將可獲得大徑材效益。
3 ?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參試子代林中與實生林有顯著差異的占總數28%~62%。其中,六年生0-1027子代林平均樹高達5.1 m、胸徑達9.6 cm,而六年生實生林平均樹高4.2 m、胸徑7.7 cm,六年生0-1027子代林材積較實生林高92%;次優子代分別為2-77、0-636、6-22、Ⅰ-79。選擇優良子代進行育苗和造林,將極大提高經濟效益。
早期加強培育、促進其生長旺盛,后期將可獲得較大效益。研究表明,早期的生長相關性比較明顯,尤以樹高的相關性呈遞增趨勢,這為早期及時撫育間伐、淘汰劣質子代、培養大徑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4 ? ?參考文獻
[1] 馬大浦,黃寶龍,黃鵬成.主要樹木種苗圖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
[2] 北京林業學院.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
[3] 侍金才.濕地松速生、豐產、優質栽培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2011,37(2):72-73.
[4] 趙奮成,李憲政,黃永達,等.濕地松改良種子園部分無性系的早期遺傳評價[J].廣東林業科技,2001(2):1-6.
[5] 鄭明強.濕地松、火炬松木材物理力學性質[J].湖北林業科技,1980(1):23-27.
[6] 北京林學院.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