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鵬,段 莉
(1.廣東省深圳恒生醫院口腔科,廣東 深圳 518102 2.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廣東 深圳 518000)
口腔修復是臨床改善牙列缺損或缺失、牙周病、牙體缺損等癥狀的主要方式[1]。修復體松動、破損不良、牙齦緣不協調、缺牙、牙槽嵴異常等則均是口腔修復后常見的不良事件,嚴重影響口腔義齒修復后美觀性的問題[2]。牙周整復術則是臨床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方式,其可通過對牙槽嵴及牙齦的整復,調整頸緣與牙齦的關系,改善牙槽嵴形態,從而達到穩固義齒的目的。因此,當前有研究建議在口腔修復術前實施牙周整復術以確保口腔修復效果[3],但仍需大量臨床報道予以持續補充及完善。基于此,本研究采集樣本并擬通過前瞻性對照研究方式,以治療療效、牙周指標、周圍齦溝液牙炎癥因子和功能評分為主要觀察指標探究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口腔修復的臨床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擬在本院口腔科接受口腔修復的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口腔修復條件;②無口腔修復相關禁忌癥;③充分知曉對應治療方案的優劣勢,自愿選擇治療方案,并配合研究相關調查隨訪;④自愿簽署研究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傳染性疾病;②牙周整復術或口腔修復前1個月內有急慢性感染病史;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不能配合完成研究相關調查及隨訪工作患者;⑤妊娠期或近期有妊娠意愿女性。將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93例患者按非隨機臨床同期對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則分觀察組(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n=41)、對照組(常規口腔修復,n=52)。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18~61歲,平均(40.22±12.61)歲;前牙個別牙錯位25例、前牙粗糙不平10例、牙槽嵴缺損6例。B組前牙個別牙錯位29例、前牙粗糙不平15例、牙槽嵴缺損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口腔修復,術中先對牙冠進行常規修復,29例選取全瓷冠,12例選取金屬烤瓷冠。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牙周整復術,術前局部消毒麻醉,麻醉起效后使用涂有染色劑的探針標識需切除的牙齦位置,高頻切除標識的牙齦,而后使用渦輪鉆對牙頸緣、牙槽嵴進行修整,臨床冠為修整完成的位置;而后在翻瓣作切口,使用渦輪鉆清除金屬烤瓷的間距3mm左右的牙槽嵴,修復根面,并完全清除牙周膜纖維,而后沖洗、復位、閉合,牙周塞制劑包括手術創面。對嚴重缺損的牙槽嵴可考慮牙槽嵴缺損位置放置轉移的頦部骨后再人工骨-羥基磷灰石填充縫隙部分,多輕度缺損則僅需予以人口骨填塞及口腔修復膜覆蓋即可。囑患者在牙周整復術后每日漱口,確??谇恍l生,術后1周復查恢復情況;并依據恢復情況決定口腔修復時間,口腔修復方式參照對照組。其中35例選擇全瓷冠修復,17例選擇金屬烤瓷冠修復。
1.3觀察指標:①療效:依據患牙修復、視覺及功能恢復情況將臨床療效分顯效(完全修復,視覺及功能上與正常牙齒無明顯差異)、有效(基本修復,視覺及功能上與正常牙齒有一定差異,但不對視覺及功能造成明顯影響)、(修復效果不佳,視覺及功能上與正常牙齒存在較大差異,并影響口腔活動)三個等級;總有效率為顯效、有效所占比例。②牙周指標:應用Williams牙周探針檢查每顆牙齒6個位點的探針深度(PD)及牙周附著水平(AL),取均值,分別計算菌斑百分比(PLI,有菌斑牙面總數/受檢牙面總數×100%)、探針出血百分率(BOP,出血位點數/受檢位點數×100%)。③周圍齦溝液牙炎癥因子:分別于口腔修復治療前、治療結束后采用吸潮紙收集集患者空腹齦溝液(GCF),收集前需去除牙面菌斑、囑患者清水漱口,收集GCF時吸潮紙條需在齦溝內停留30s,重量為吸取后試紙重量與原試紙重量的差值;將吸潮紙尖用200μL PBS緩沖液浸泡30min后離心10min收集洗脫液,-20℃保存,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功能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T-scan Ⅲ7.0數字咬合分析系統測試患者從下頜姿勢位到牙尖交錯為的咬合分離過程,選取最穩定的牙尖交錯位咬合曲線,測3次取均值,分別記錄咬合時間(OT)、咬合力占最大咬合力的百分比(MABF/MMF)、左右側咬合力平衡度(BFDB);另取綠箭牌綠茶益達藍莓味口香糖分別截呈30mm×20mm×2mm大小后疊放制成咀嚼物;囑患者取坐位,隨意咀嚼口香糖20次后將咀嚼物吐在透明自封袋內,應用圓木棍將咀嚼物壓成1mm厚度的圓餅狀物,在同一暗室、光源及白色背景下應用單反相機拍攝圓餅狀咀嚼物的正反面,將拍攝圖導入View Gum軟件中計算,以右下方框Gh0 st.Dev所示數值代表口香糖各像素點色調值標準化后的標準差(SDHue)大小,SDHue越大,咀嚼物混合越不均勻,提示咀嚼效率越低。

2.1療效比較:兩組口腔修復療效等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療效比較n(%)
2.2牙周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PD、AL、BOP、PL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D、AL、BOP、PLI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PD、AL、BOP、PLI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牙周指標比較
2.3周圍齦溝液牙炎癥因子:治療前,兩組GCF牙炎癥因子TNF-α、IL-6、hs-CR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GCF牙炎癥因子均顯著下降(P<0.05),但觀察組上述GCF牙炎癥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周圍齦溝液牙炎癥因子比較
2.4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OT、MABF/MMF、BFDB、SDHue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OT、BFDB、SDHue值下降(P<0.05),MABF/MMF上升(P<0.05),但觀察組OT、BFDB、SDHue值低于對照組,MABF/MM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功能評分比較
2.5并發癥:兩組治療期間未見任意并發癥發生。
口腔健康問題所引起的牙周損傷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也極大程度上影響頜面部整體美觀性??谇恍迯蛣t是修復受損牙周、改善口腔健康、協調頜面部及牙齒協調失衡的重要方式[4]。但受牙槽嵴形態異常、牙錯位等因素影響,臨床在口腔修復過程中也會出現意外事件,并已成為影響修復效果的重要原因。而牙周整復術則能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可為口腔修復效果提供基礎,確保修復體的美觀性、穩固性,在協調義齒與牙周關系上有重要價值。但牙周整復術也屬有創操作,臨床并未廣泛開展?;谘乐苷麖托g對口腔修復效果的有利影響,本研究依據非隨機臨床同期對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則采集樣本進行前瞻性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在口腔修復前應用牙周整復術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口腔修復基礎上聯合牙周整復術可進一步提升口腔修復有效率。這與昊媛媛等[5]的報道結論相似。為進一步明確牙周整復術對口腔修復的影響,本研究也對兩組牙周指標、GCF牙炎癥因子及功能情況進行了比較。
在牙周指標的比較上,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D、AL、BOP、PLI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PD、AL、BOP、PLI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口腔修復基礎上聯合牙周整復術對牙周指標的改善更顯著。這與同時,GCF來源于齦下菌斑、細菌及宿主的各種代謝產物及血清,GCF內炎癥因子水平,如TNF-α、IL-6、hs-CRP均是反映牙周局部健康的敏感指標[6]。其中TNF-α主要促進趨化因子、黏附分子及炎癥介質產生,不僅啟動牙周炎,也參與牙周炎的發展[7]。而IL-6可促進肝臟合成CRP,作為多功能細胞因子,還可聚集炎性細胞,活化并促進炎性介質的釋放,加重牙周炎癥,破壞牙周局部健康[8]。hs-CRP則是反映全身炎癥狀態、牙周基礎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是機體對不利刺激所產生的急性反應蛋白。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GCF牙炎癥因子TNF-α、IL-6、hs-CRP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但觀察組上述GCF牙炎癥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口腔修復前開展牙周整復術更利于牙周炎癥狀態的改善,于牙周局部健康、全身炎性狀態的改善更有益。
在功能評分上,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OT、BFDB、SDHue值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MABF/MMF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但觀察組OT、BFDB、SDHue值低于對照組,MABF/MMF高于對照組。提示口腔修復前開展牙周整復術對咬合力、咀嚼效率的改善更為顯著。分析或因牙周整復術修整后,左右側咬點接觸數目及咬合面積均衡性更佳、牙合力中心點(COF)咬合力力矩平衡點趨于中央有關。既往也有報道指出[9],牙周整復術還可改善齦緣的連貫性,從而改善口腔整體及局部完整性及協調性,這也是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改善的關鍵。而在并發癥上,兩組均未見并發癥發生。但牙周整復術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操作切口不宜過大,過大的手術切口可能增加牙齦萎縮風險,在術后尤其應加強口腔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刷牙方式,并制定定期口腔檢查計劃,指導患者按摩牙齦、叩齒運動,從而降低牙齦萎縮風險。
綜上所述:對進行口腔修復的患者,在口腔修復前開展牙周整復術可進一步提升口腔修復效果,對牙齦、牙周局部健康及功能的改善更顯著,且不增加并發癥風險。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樣本量相對較小,受隨訪時間影響未能對兩組遠期牙周健康進行觀察分析,擬在下階段研究中持續補充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