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的出行方式應運而生。而博物館作為地方重要文化景觀,博物館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受歡迎的旅游方式,這些游客也就成了新的博物館觀眾。因此,博物館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開展更多的教育活動,以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
【關鍵詞】文化旅游;博物館教育;教育活動;觀眾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一、博物館和旅游的結合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提升文化素養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博物館作為了解一個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勢必成為人們外出選擇的目的地。隨著博物館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自身功能的不斷轉變,更多的博物館逐步從以“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開始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不斷創新展陳方式來吸引觀眾,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努力提升觀眾在歷史、藝術、審美等方面的文化素養。其次,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各種軟件的普及,以及各種電視節目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也促使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游客也將博物館納入自己的出行清單。最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各種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研學旅游產品,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積極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場所開展豐富的文化體驗旅游。于是,博物館和旅游的關系逐漸密切起來,出現了博物館旅游的新形式。面對文化旅游的新形式,如何將博物館融入文化旅游,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將成為博物館人的全新課題。
二、文化旅游下的博物館教育
(一)博物館教育內容
我國博物館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有歷史類、藝術類、遺址類、紀念類、科技類、綜合類以及各種專題博物館,每一類型的博物館教育內容都應該有各自的側重點。
在文化旅游興起的背景下,面對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外國的游客,教育內容的選擇更加重要,尤其是當教育成為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以后,博物館更要思考應該拿什么給予它的受眾,這對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博物館觀眾的構成日益復雜化,為了讓國內的觀眾欣賞到異國文物,也為了吸引國內的外國游客,各大博物館開始引進外國的展覽。如2017年9月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珍寶特展和2018年11月湖南省博物館的埃及文物特展等,這些來自異國的特展成功地迎合了國內外的游客,不僅通過基本陳列了解到了該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也通過參觀異國特展,了解到了外國的歷史和文化,可以說是一場極為難得的文化盛宴。
(二)博物館教育活動
正如鄭奕在其《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一書中所說:“博物館應立足展覽主題、內容和形式,從深度上開展一系列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動,充分把握并有效利用觀眾在館內的逗留時間,為他們呈現精彩、難忘并有意義的博物館之旅。”博物館教育采用的是非正式的教育方式,除了傳統的依托文物的講解導覽外,博物館也越來越重視開展操作性強、富有趣味性的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如長沙博物館設置了博樂園,專門為了少年兒童設計的發現探知區域,相繼推出了親子活動——文物醫生、奇妙的青銅器等活動。除此之外,博物館教育不斷開拓新的思路,緊緊圍繞“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巡展,不斷提升社會教育水平。
博物館教育作為一種非正式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博物館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的角色和地位已經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有組織的學生群體也是觀眾構成的主力軍。在文化旅游背景下,讓青少年走出去、走向廣闊的天地是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現代的中小學研學旅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下發展起來的,而博物館因資源稟賦和獨特魅力,已經成為各類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
為應對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帶來的挑戰,各大博物館紛紛進行資源整合,設計出一批研學實踐項目和特色研學課程。如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推出的“紅色小記者”研學旅行體驗營等,獲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但隨著博物館和研學旅行的不斷磨合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從教育層面來說,博物館普遍缺乏專業從事研學教育實踐的人才,講解內容與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匹配,面對新的研學熱,博物館方面要設計出貼合中小學生實際的研學課程也是不小的挑戰。于是一些研學公司的工作人員就從網上摘抄一些內容,枯燥甚至錯誤百出且講解水平低下,導致中小學生出現“只游不學”和“走馬觀花”的現象。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和學生的“第二課堂”的博物館并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和功能。
三、對于文化旅游下博物館教育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不斷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質
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博物館講解員要不斷完善傳統講解方式,改變單一的講解模式,不斷加大與觀眾的互動,探索出最適合他們的講解方式和風格,從而達到讓觀眾從講解員這里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獲得情感上愉悅的效果。
隨著研學的興起,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各個博物館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增加教育人員的培訓學習機會,重視與學校老師的交流與合作,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出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教育活動。除了傳統的講解知識外,需要加強教育人員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加強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狀況的了解,激發學生參與和體驗的興趣。
(二)不斷探索分眾服務
文化旅游帶來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觀眾,更多的是社會觀眾。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不同的文化層次。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文化需求,各個博物館需要對觀眾進行細分,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即提供分眾服務。
可以適當采用深入訪談和結構性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得客觀的觀眾構成、參觀目的、游覽意愿、滿意度和游客市場結構模型,為博物館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如蘇州博物館委托專業機構通過問卷、網絡等形式對博物館公眾數據進行分析,最后得出參觀蘇州博物館的以知識層次較高的年輕人為主,多為教師、學生以及專業藝術人員,而希望在博物館獲得知識和提高文化素養是公眾的主要參觀目的。于是根據觀眾構成特點,蘇州博物館針對專業人士及美學愛好者于2019年4月13日—6月16日推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構型特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對觀眾采取分眾講解方式。隨著文化旅游的升溫,國內外的游客不斷增加,特別是外國游客,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尤其感興趣,于是針對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國籍的觀眾,采用不同的講解詞,不斷創新語言講解,并結合時代的發展融合一些網絡語言提升講解的趣味性。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撰寫不同的講解詞,打破“教條式”的教育方法,積極采用“采訪式”“問答式”等多種互動方式,注意營造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參觀過程。面對普通的游客要結合他們的興趣點不斷調整自身講解詞和講解風格,重點將一些小故事穿插其間,盡可能不用專業性的名詞,代之以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去講述,拉近同游客的距離,使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有所收獲。
(三)不斷加強館校合作
館校合作的重要內容是研學課件的研發和教育活動的設計,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平等交流和有效溝通的基礎上。首先,學校應該向博物館陳述自己的期望,而博物館也要向學校說明自己的需求。此外,館校雙方應該就研學的內容、時間、教材、路線等內容進行有效的研究。作為博物館一方應該努力打造與課堂不同的學習體驗,了解目標學校的課程大綱,找到博物館教育的切入點;了解目標學校正在使用的教育資源,如課本等學習資料,找到博物館資源與學習資源的連接點;對目標學校的老師進行培訓并提供教育資源,定期邀請他們參與博物館研討會并參與討論評估研學成效。館校雙方只有密切配合和合作,才能打造出優秀的研學課件和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實現“在游中學”的目的。
館校合作機制還體現在移動博物館走進校園,尤其是一些山區偏遠地區的學校,由于交通不便,很難接觸到市區的博物館資源,移動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資源延伸到邊遠地區,實現博物館資源共享性、全民性和平等性。此外,在館校合作的基礎上,博物館的教育人員也可以走進課堂為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授課。如長沙近現代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走近長沙各中小學開展紅色經典故事宣講。
四、結語
文化旅游的興起直接促進了博物館與旅游的緊密結合,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成為新的博物館觀眾,而作為重要社會教育機構的博物館勢必要做出調整,加大對觀眾的分析和研究,不斷探索適合不同層次的講解方式和講解內容,不斷推出適合新的博物館觀眾的教育活動,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各種研學課件、研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不斷提升博物館觀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涵養。
參考文獻:
[1]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2]蘇東海.文博與旅游關系的演進及發展對策[J].中國博物館,2000.
[3]馬率磊.中小博物館開展青少年研學旅行策略探究[J].文博論壇,2018.
作者簡介:龔琪(1990-),女,土家族,湖南,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土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