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從猿到人的進化史,如同其他動物、生物或植物那樣,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是地球這個自然界的一部分。對于先后存在的次序上,馬克思主張,自然是先于人的客觀存在。不僅如此,在自然界的視角下,人只是一種存在物。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強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
作為自然存在物,人是依靠自然而生存的,如果忽視或否認這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無從談起。馬克思指出,作為自然存在物,人類若想滿足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必須依靠或受限于自然環境、自然對象以及自身之自然的影響和制約,人在自然面前是受制約、受限制的存在。他說:“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p>
以下從人與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及勞動和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影響關系及其表現等三個方面關系進行分析: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科學家根據天氣季節、氣候變化的自然現象,將每年概括出了24個節氣,至今延用的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說明了國人目前的生活節奏隨著大自然的周期性的變化而自我調節的傳統依存,同時也表明了人類無時不刻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而無法抗拒。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p>
人類不斷追求著更好的生存環境、更高地的生活質量,其實現的基礎是人類生活在能進一步滿足人類需求的自然界的環境中。人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馬克思提醒我們:“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
自然界是人的勞動對象
人類對于自然界的依賴關系不等于人類可以坐等自然界的恩賜,可以坐井觀天,等著天上掉餡餅,自然界雖然是人類物質生產資料的源泉,但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需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以獲取自然界的回報,對于這種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馬克思還認為:“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标P于人、自然界與勞動及財富之間的轉換關系,恩格斯相信的觀點是:“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p>
人類可以依靠科學技術和創造力來進行改造自然的各種“勞動”,但是一旦違背自然規律的話,一系列自然(環境、資源、災害等)問題會接踵而至,諸如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大氣污染、淡水資源危機、全球變暖等。恩格斯警告: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對于不尊重自然規律的改變自然的行為,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著作中論述到:“只有人能夠做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還改變了動植物本身,以致他們活動的結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滅亡一起消失?!?這一論斷也從一個層面否定了“人定勝天”的觀點,馬克思勸誡人們:“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相互影響關系的基礎
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靜態的和抽象的,這種動態或具體的關系是建立在以勞動為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張,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它既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真實和具體的對象性關系,也是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將自身與動物、自然區別或區分開來的過程。其中,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馬克思進一步闡述道:“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p>
唇亡齒寒、休戚與共是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了解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史可以從自然史和人類史二個方面著眼……從自然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入手。反觀自然界與人類發展史,可以說“唇亡齒寒”、“休戚與共”是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
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源遠流長,自然史也是人類的發展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著作中寫道: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不難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局限在生態問題,而是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升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實現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精髓。而這種關系的真正建立與鞏固,首先依賴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的認識觀。
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是人類對美好自然環境的贊美與向往,同時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生態關系的一種視覺呈現。中國古代一種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在《道德經》的“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中的“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辟涵括、闡述出來?!暗婪ㄗ匀弧苯沂玖苏麄€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道以自己為法則。在當今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以及不可預測的疫情危機環境下,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和未來的重要性顯得尤為凸顯。
(作者簡介:侯向平,上海交通大學工程管理研究生班、MBA 工商管理碩士;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學士。上汽大眾公關與傳播執行主管、品牌與傳播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