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芳



【摘要】本文采用“1+N”的方法,通過四個“一帶一路”策略:一課帶一組、一課帶一本、一課帶一“家”、一課帶一類,使拓展閱讀走向知識有寬度、思維有高度、情感有溫度、結果有效度、文化有厚度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拓展閱讀;“一帶一路”;深度學習
腦科學規律告訴我們:大腦的突出特點是“喜新厭舊”,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富有挑戰性時,大腦就會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被充分激活,思維得到了發展。名教師孫雙金由此認為,語文教學要有一定難度。深度學習就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一、沿“一課帶一組”之路,拓出思維高度
“一組”,是指圍繞某個主題建構的拓展文本群,可以是一組詞語、句子、片段、幾篇文章,它們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有內部邏輯的組合文本群。如,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為強化主題,培養學生誠信品質,筆者拓展一組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名言和《曾子殺豬》《華盛頓砍倒櫻桃樹》《是誰打碎了花瓶》三個文本構建的文本群。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朗認為,老師在教學時,最關鍵的是具備提問能力,老師問怎樣的問題就決定了學生怎樣的思考。教學中常見的以單一標準答案的提問沒有思考空間,不能促進思考能力向深度發展。要提出解答域寬的問題,引發學生更強的思考動力和追究企圖,并鼓勵學生有依有據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在本組拓展中,筆者設問如下:
1.讀了這一組拓展,你有什么發現?請劃下來。
2.三篇文章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兩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學生從不同的視覺審視,就會有不同的答案,思考空間足夠開放。面對問題,學生經歷了思考和理解的過程,在分析過程中發展了思維能力,但思維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進入思維的下一階段綜合——把分析過的現象或現象的各個部分、各種屬性連接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筆者引導學生講故事大意,分析故事異同點。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綜合思考,整體把握了文本,分析了它們的異同點。如下圖:
三個文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上面的過程展現了閱讀中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的過程,但不能就此止步,還要透過現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即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主題思想,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情操的熏陶,這就是學生概括的“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
從學習語文發展思維來說,引導學生進行抽象和概括,這一過程不可缺少。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學生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去分析和評價生活的各種事物,不斷推進思維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循“一課帶一本”之路,拓出結果效度
每一冊教材都是許多名家及其作品的大集會。名家作品中蘊含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和豐厚的人文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寶藏。許多老師有拓展文本作家作品的意識和教學行為,但多半僅僅列舉書名或出示書的封面,一帶而過,拓展效果并不佳。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性閱讀
好奇心、求知欲是人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利用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打開未知的閱讀世界,往往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學習完國學大師季羨林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了拓展季羨林《留德十年》這本書,筆者三次設置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首先出示本書楔子里的一段話“總而言之,我大學一畢業,立刻倒了霉,留學無望,飯碗難搶;臨淵羨魚,有網難結,窮途痛苦,無地自容”。
中國最高學府畢業了還“倒了霉”?引起學生第一次好奇。
筆者補充: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他考上了母校清華大學和德國學術交流處的交換研究生,可赴德留學四年。可是,明明學制是四年,為什么變成了“留德十年”?他在德國究竟遇見了什么而不能如期回國?引發學生第二次好奇。
再補充: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學術根基,出示季羨林的輝煌簡介。
那么,他在德國究竟怎么學習才使他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引發學生第三次好奇。
至此,一個個問號在學生腦海產生,學生們欣然接受老師的推薦,閱讀《留德十年》水到渠成。
2.利用敬仰心,展開崇拜式閱讀
每個人心中都曾有自己的“偶像”。對于向師性最強而知識經驗和生活經歷都欠缺的小學生來說,更容易在老師的引導下確立自己的“偶像”,這對個人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習完《刷子李》一文后,筆者這樣導讀《俗世奇人》:
(1)你的偶像是誰?為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通過自身體驗,感悟偶像含義及其在心中的分量。
(2)老師心中的偶像是本文作者馮驥才,同學們猜猜什么原因?
引導學生聚焦崇拜原因,為后面與老師同情共振鋪墊。
當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猜測原因后,出示《馮驥才簡介》。學生總結出原因之一:書畫俱佳,在全世界頗有影響。筆者引導:才華橫溢的人有很多,更重要的原因,請看:
補充:面對讀者對他放棄個人藝術創作的痛惜和責怪,他深情地回應:
由此,學生明白:馮驥才為城市保護和挽救民間文化遺產積極作為,貢獻卓越,他對社會和民族發展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感是他成為老師偶像的重要原因。
以上設計,通過搜集、提取、整合作者的信息,輔以教師動情語言的渲染,作家才華橫溢,才德兼備的民族脊梁形象呈現在學生心中。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成為我們的“偶像”嗎?此時學生與老師同情共振,對馮驥才充滿崇敬之心,傾心閱讀《俗世奇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一個個文本到一本本課外書,學生的閱讀數量、知識數量以及豐富的人文營養呈幾何級數增加。量變引起質變,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修養必將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三、走“一課帶一‘家”之路,拓出知識寬度
在拓展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暈輪效應”,以文本為“光源”,以文本作家的更多作品為“暈輪”,引導學生縱向追蹤閱讀文本作家的更多作品,最后喜愛上這作家。《最后一頭戰象》是中國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一篇文章。文本中戰象嘎羧對曾經和自己浴血奮戰的戰友的真情厚意讓人動容。筆者以此文本為“光源”,以沈石溪的其它作品為“暈環”,向學生隆重推薦沈石溪作品。
1.走近作者,知人論著。來自親身經歷、體驗過的文學作品,因其真實性、獨特性而更容易受到讀者的信賴和喜愛。為讓學生了解沈石溪特殊的創作背景和成就,筆者介紹了聞名于世的西雙版納,使學生了解到西雙版納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給沈石溪提供了廣闊堅實的創作基礎,是近20年與動物的朝夕相處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學生與生俱來對動物世界的好奇與期待,可在沈石溪動物小說中獲得滿足,何不一睹為快?
2.走進作品,個性悅讀。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生物心理學認為,任何一種情緒都能促使人們的身體相應采取某種行動。當一個人快樂時,腦部抑制負面情緒的部位活躍,能量增加,使制造憂思的部位獲得舒緩。所以,讓學生讀書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心情十分重要。筆者整理出沈石溪最受歡迎的13部作品供學生們自由選擇。當學生飽讀完一位名家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后,其對這位作家的作品題材及相應的全部知識,以及對作家的創作風格、藝術特色等更是了如指掌,收獲是豐富的、全方位的、深刻的。
3.走出作品 ,展示成果。為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成果的舞臺,能讓學生互相交流、展示,體驗閱讀收獲的成就感,使個性得到張揚。筆者組織豐富的讀書活動,如,好書推薦、讀書匯報會、讀后感征文等。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開拓了思路,激活了思維,增長了知識,同時營造了濃郁的閱讀氛圍,反過來促進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
四、迎“一課帶一類”之路,拓出文化厚度
分類,即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同一類文本,相比單一或量少的三兩組文,因其數量的增加,信息變得更豐富,共性更突顯,學生更容易挖掘和感悟文本更多的原生價值。在教學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時,蔣軍晶老師就帶領學生閱讀了神話類故事,“聊”出了神話故事豐富的文化內涵。請看:
蔣老師按以上教學思路,帶領學生閱讀了6個不同國家的創世類神話,探究了神話的起源、人物、敘事語言、特點以及創世神話的敘事結構和“宇宙卵”的產生原因等,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充分挖掘并超越了文本原生價值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圖示如下:
又如,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以模仿為主要學習方式。生動活潑、合乎事實、故事性較強的人物傳記類書籍尤其適合他們閱讀,其豐厚的人文思想價值對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培養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品質,助力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價值。舉例如下:
以上例子,傳主來自不同國度、不同領域,敘述方式有他傳、自傳、評傳,形式不同,觀點不一,對學生激活思維,辯證思考,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了解傳主和作家對傳主的態度、情感以及歷史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表現人物典型特征的寫作方法、技巧也有很好地借鑒作用。另外,老師還可把握時代脈搏,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焦點人物,適時推薦各行各業的風云人物傳記,如,《袁隆平傳》《馬云傳》《郎平自傳》等,結合影視媒介,提倡親子齊讀共賞。
綜上所述,通過一課帶一組、一課帶一本、一課帶一“家”、一課帶一類的“一帶一路”策略,巧妙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大力提高閱讀質量,擴大閱讀視野,讓拓展閱讀走向知識有寬度、思維有高度、情感有溫度、文化有厚度、資源有廣度的深度學習,不斷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 2019年度研究項目“部編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同步優化拓展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YQJK298)成果]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談閱讀[M].商務印書館,2019:23-25.
[2]蔣軍晶.群文閱讀這樣做[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向葵花,陳佑清.聚焦學習行為:教學論研究的視域轉換[J].課程·教材·教法.
[4]溫儒敏,巢宗祺.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