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穎博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人文素質逐漸提高,公共雕塑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成為了焦點,也經常在公共環境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很多情況中,公共藝術雕塑都被認為是一種以雕塑為基礎的藝術環境,它更像是與群眾互動的媒介,并且能與環境進行相應的搭配。基于此,文章探索公共環境藝術中雕塑與環境的關系,期望建造出一個公眾藝術雕塑、環境與人互相協調的公共空間環境。
關鍵詞:公共環境;藝術雕塑;互動關系
公共藝術雕塑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環境建設中被普遍應用,被評價為改變群眾生活環境的關鍵性藝術方式。公共藝術雕塑與空間環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雕塑一定要在結構上和周圍環境相協調,還要考慮到設計的作品與公共文化的空間相協調。只有這樣,公共環境藝術雕塑與環境才能做到互相提升,相互為彼此制造一種默契的氣氛,繼而使整體空間增加魅力。
一、當今公共環境藝術中雕塑與
環境的互動關系
環境包含雕塑藝術,所以雕塑藝術必須要與它所在的時代、周圍的環境以及人民群眾發生緊密的聯系,并且要適應各個方面的發展需求。
雕塑是處于提前制定好的特殊的環境空間中,雕塑與環境進行完美融合后,能給人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享受,既能體現藝術價值,又能體現出科學價值,同時兩者還可以進行滲透融合。因此,雕塑的結構、形神狀態都必須要滿足該地域的環境發展需求,進而使得藝術雕塑與環境相互依存。但是兩者有可能是和諧的,也有可能是會發生沖突的,總之還要根據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來制定相應的方案[1]。
藝術雕塑被應用的環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室內,一類是室外。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大部分藝術雕塑都是處在室外的,與室內相比,室外的空間較大且是敞開性質的。然而事情都是兩面性的,敞開的空間有時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定要符合周圍環境的發展需求。雕塑通過藝術的作用,對室外的環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進而強化了人們的視覺體驗。而對于室內雕塑來說,在雕塑創作過程中局限性要比室外更大。室內雕塑除要與燈光光線相適宜外,還受區域功能的限制,例如商業區域、辦公區域、居住區域等等,區域功能不同雕塑不同。因此雕塑的設計必須根據具體的環境因素而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有時要相對獨立,有時又要與室內環境設計相協調[2]。
一件優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往往會成為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的標志。而由于雕塑設置的地點不同,所處的人文環境也不同,所以藝術雕塑所承擔的公共責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歷史和風俗。在對雕塑進行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注重不僅要讓人們感受到雕塑優美的外表,還要吸引人們想去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雕塑的文化價值[3]。
二、藝術雕塑與人文環境的互動關系
某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和當地人們的感受才是人文環境的主題。人文環境具有著很強大的影響力,而最能集中體現一個區域地域文化的就是公共環境中的藝術雕塑。而公共環境藝術中的雕塑在創造之前要考慮到諸多的因素,比如具體地址的確定、周圍人群的平均年齡段、接受的教育程度等等[4]。
例如美國某一位藝術家的《擴張》雕塑作品,在對這個作品進行闡釋的時候,藝術家的大意為:從我們每一個人出生那刻起,這個世界似乎就為我們制定好了一個收納我們的空間,性格、智商都成為了限定我們的因素,且并非是我們內在的自己所能決定的,但如果我們越過了這些因素,突破了這些條框,是否還能認識我們自己?若不是被框架限定住,我們是否還能夠擴張?
紐約是一座國際大都市,也是世界級的經濟中心和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擴張》這一雕塑作品坐落于哈德孫河河道旁,用的是梯子型燈塔,把人像抬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與自由女神像相同,用女性作代表,但盤腿的坐姿好像是中國的禪道,又好像是印度的瑜伽,仰面吸收日月的精華。在當下,很多被命名為現實主義的藝術家與傳統型的藝術家決裂,其以一種全新的風格,象征著自由個性的他們,向人們解讀著公共雕塑應該怎樣去理解,其作品最普遍的特點就是能夠接近普通人的思想與生活。從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藝術雕塑在公共環境中不僅起到美化環境、美化人們視覺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影響群眾精神思想的重要因素。《擴張》這一雕塑作品很好地反映了當地的公共文化和人文環境,是彰顯地域文化的代表性佳作[5]。
三、針對藝術雕塑與自然環境的
互動關系
之前文章提到的雕塑所處的環境因素,無論是安置地點還是相應的區域環境,都必須讓雕塑作品能夠與安置地點的環境相協調,并能緊密聯系,要突出所處環境的重要公共文化,同時還必須注重該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和限制。對于該地域的環境,一定要先確定這里是干什么的,例如,城市中一條商業街的雕塑作品設計理念和植物公園里的雕塑作品肯定是大不相同的。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雕塑公共藝術作品在一定層面上向外界展示了該城市的文化實力和精神面貌。在一些城市中一個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甚至能永久性地代表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能使來到這里的群眾都感受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水準和精神風貌,進而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和脈搏。
例如,中國臺北市立動物園2004年出臺打造的河馬雕塑(圖1),非常受人們歡迎。因氣候地理環境的因素,南方多悶熱、潮濕,所以雕塑所用的材料不會是木質的,商業街道、公園中的雕塑作品多是以石質、混凝土、青銅或鐵等材質進行創造的。臺北市立動物園河馬廣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將地面當成是水面。地面是由很多塊小水泥磚組合而成的,在陽光照射下,有種波光粼粼的感覺,所以那些河馬雕塑像是在淺水中一般,有些像是在打哈欠,有些還在頭碰頭,仿佛在親密地談論些什么悄悄話,還有些在小心翼翼地幫助同伴清理身上的雜物,還有一只特別的,似乎要慢慢潛入水底,呈現出了河馬在水中嬉戲、玩鬧的融洽氣氛。此外,河馬雕塑的創造與實物大小等同,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活靈活現。雕塑運用青銅和水泥搭配創作,河馬的主體外表打磨得非常圓潤,用兩種不同的材質展現了兩種物質的完美融合并將其體現得非常和諧,給人視覺和心靈上的愉悅和溫暖。周邊還采用了很多木質和白色塑料材質做成的椅子,以供人們休憩。四面被綠色草地所包圍,遠觀是山丘與湛藍的天空融合的美景,更加突出了該區域的自然與閑適。因此,公共藝術雕塑與環境是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影響的關系[6]。
四、結語
在當今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下,城市化的發展腳步也逐漸加快,在環境中將各種因素理清頭緒并將其進行融合協調,讓雕塑藝術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是當下社會發展的重要的任務。雕塑藝術要既與環境相協調又不讓其失去豐富的感覺,既能依附環境又能從環境中脫穎而出,展現出別具一格的環境藝術特點。這才是公共環境藝術雕塑與環境建立關系系統的準則,同時更是衡量公共藝術雕塑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李凱澤.基于公共化設計的城市公共雕塑與環境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2):72-73.
[2]張江東.公共環境藝術中雕塑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20):250.
[3]邢復加.景觀藝術語境中的現代城市雕塑研究框架思路構建[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52-53.
[4]劉萍萍.探討城市環境藝術設計跟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J].西部皮革,2018(20):124.
[5]姚建平,袁泉.公共環境中的雕塑與環境和諧關系案例分析[J].戲劇之家,2017(7):170.
[6]阮波.鏡與境:以卡普爾的鏡面城市雕塑為例探討作品與環境的互動關系[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11):83-84.
作者單位: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