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謹
摘 要:我國工藝品種類繁多,陶瓷工藝品為其中之一,歷史悠久,形態各異。其中越窯秘色瓷因其稀少珍貴而聞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種類之一。秘色瓷蓮花碗是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瓷器色彩明凈,質感細膩,是秘色瓷中的佳品。文章以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為例,探討文化經濟環境對瓷器設計形態生成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經濟;秘色瓷;設計形態
越窯是我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秘色瓷更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唐時已有秘色,詩人陸龜蒙曾作詩《秘色越器》一首。迄今為止,對于秘色瓷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南村輟耕錄》中記載秘色瓷專供皇室使用,臣庶不得用,所以得名“秘色”。
1956年,秘色瓷蓮花碗被發現于蘇州虎丘云巖寺塔,被認為是五代、北宋年間秘色瓷標準器。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及其他秘色瓷器相比,該碗的設計精美絕倫,世所罕見,是越窯青瓷中的代表,是秘色瓷中的稀品。秘色瓷蓮花碗的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制和裝飾設計是受不同時代文化、經濟因素的影響而形成。
一、“以簡為美”,秘色瓷蓮花碗的設計工藝
(一)蓮花碗的造型
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造型古樸但又不失設計感。它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盞托高6.6厘米。碗口徑寬為13.9厘米,盞托口徑為14.9厘米,底徑為9.3厘米。碗為直口深腹圈足,盞托不同于唐時較平寬較矮的造型,它形狀如豆,盤口有一定弧度的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盞托中間留有小孔。
(二)釉色及裝飾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云”,這是活躍于晚唐至五代的詩人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描繪的秘色瓷器。此碗正如詩人描述的一般,通體施以青釉,瓷胎灰白,釉色瑩潤透明,如寧靜清澈的春水,又似晶瑩剔透的玉石,同時以簡約大方的線條在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部分裝飾了重瓣蓮花紋。蓮花紋飾微微凸起呈淺浮雕狀,渾然天成,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
(三)與其他青瓷的對比
圖1中三個瓷器分別為寶雞市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盤、寧波市出土的唐代越窯秘色荷花盞托以及蘇州市出土的秘色瓷蓮花碗。從圖中可看出,虎丘塔出土的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要比唐代秘色瓷器復雜得多。這幾件瓷器的用途不同,法門寺瓷盤應該為餐具,而后兩個為茶具,故增加了盞托。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越窯秘色瓷器造型都非常簡約,器身幾乎沒有裝飾,但是它們都頗有葵口設計。葵口設計打破了瓷器的完整性,而勻稱的排列又使它們不失形式感。兩件唐代秘色瓷器的葵口設計是它們的點睛之筆,使瓷器的設計看上去簡單卻不呆板;而蓮花碗采用直口,看上去并沒有唐時的靈動,盞托設計運用了外翻盤口、束腰和外撇圈足,整個設計復雜了許多,更具有層次感,碗和盞托都裝飾了蓮瓣紋,中和了碗口的不靈動。蓮花碗的造型和裝飾雖然較為復雜,但得益于其干凈的釉色和簡約的裝飾線條,整體看上去依舊簡約大方。
二、社會環境對秘色瓷蓮花碗設計形態的影響
(一)文化因素對秘色蓮花碗設計形態的影響
自古以來,蓮花深受中國文人的喜愛,宋朝周敦頤稱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唐朝陸龜蒙詩云“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玉潔冰清、清新不俗的蓮花不僅被文人逸士用來寄托各種各樣的情緒,同時也是工藝匠人喜愛的創作題材。蓮花題材的工藝品最早的是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
一是佛教發展對陶瓷裝飾紋樣的影響。早在漢朝時,佛像元素就被納入到中國原有的宗教和喪葬習俗中。在出土的當時的陪葬品中發現,佛教元素和其他宗教元素一起被應用到了工藝品的裝飾中。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西晉時期的青釉堆塑樓閣飛鳥人物罐,在罐身、罐頂樓閣中都有貼塑佛像。在這件瓷器中,佛教元素和樓閣、飛鳥等中國元素集合到了一起,共同承載著幫助逝者“引魂升天”的寄托,展現人們對逝世后未來世界的構建。除了上面提到的堆塑罐外,許多該時期出土的文物中也出現了佛像裝飾。在漢至魏晉時期,佛教初進入中國時,蓮花紋飾并非佛教徒身份的證明,人們會采取一種更為直截了當的方式,即在陶瓷器上貼塑佛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佛教、道教的認識開始清晰起來,蓮瓣紋在佛教文化影響下開始流行。南北朝時期為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期,瓷器上常有蓮瓣紋裝飾。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縣的北齊青瓷蓮花尊是當時的代表性瓷器之一,和許多畫面復雜的佛教題材繪畫一樣,該瓷器的裝飾紛繁復雜,蓮瓣紋不僅是其裝飾的一部分,還影響著瓷器的整體造型,其后的瓷器裝飾也受此風格影響。
佛教對中國紋飾的影響,一開始體現為運用佛像來直接裝飾器物,而后體現為使用蓮花等與佛教相關的圖像,呈現出從寫實到抽象的發展線。五代時期吳越國崇佛風氣頗盛,所以秘色瓷蓮花碗也受佛教之風影響,用線條在器身裝飾了蓮花紋樣。
二是儒道思想對陶瓷設計的影響。在安史之亂后,人們開始排斥外來文化,佛教首當其沖,唐武宗滅佛運動之后,佛教在中國日漸式微,蓮花開始接近世俗。與此同時,由于西夏等國家切斷了內陸與西域的交流路線,佛教內部活力愈下。宋朝時,儒家學者吸收佛教知識,漸漸形成新儒學。秘色瓷蓮花碗的蓮花紋飾受到佛教的影響,但其整體散發出來的簡約氣質與儒道二家一直推崇的“風雅”“逸”思想有關。《論語·學而》寫道:“吾日三省吾身。”《道樞》中云:“內觀者何也?觀己不觀物,觀內不觀外者也。”受儒道兩家影響的中國文人對內分別追求“自省”和“內觀”,對外則體現為對“風雅”的追求。《道德經》中寫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設計考慮文人的需求,就要減少華麗裝飾、色彩等等。秘色瓷蓮花碗造型簡單,色彩單一,裝飾線條簡潔,整體高雅大方,體現了其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對秘色蓮花碗設計形態的影響
一直以來,蘇州所處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都非常發達,五代時期吳越國第一代國君錢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政治手段,重農桑、興水利,使吳越國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五代蓮瓣紋青瓷缽同樣為越窯燒制瓷器,但該缽造型較為常見,且釉色并不如秘色瓷蓮花碗,筆者認為它應該是作為商品批量化生產出來的。而秘色瓷蓮花碗作為皇室專用瓷器,它的釉色更優,造型比前者復雜得多。
三、結語
總的來說,當時的文化經濟形態對秘色瓷蓮花碗的設計形態有著重要的影響。秘色瓷蓮花碗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它豐富了我們對秘色瓷的認知,為我們研究秘色瓷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材料,為我們研究五代時期佛教文化和蓮瓣紋的發展提供了幫助。除此之外,它的設計對于現代產品設計而言依舊具有參考價值。隨著現代陶瓷制作工藝的提升,制作出高品質的陶瓷工藝品輕而易舉,而如何制作出能代表中國文化及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品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日益更新的技術結合起來,把握新時期的特點,不斷創新,才能設計出有中國味和不過時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錢瓊,淺析晚唐佛教密宗對越窯青瓷蓮花碗設計的影響[J].陶瓷研究,2015(1):50-51,53.
[2]李研.淺談秘色瓷蓮花碗的文化和藝術價值[J].藝術科技,2016(1):173-174.
[3]陸明華.唐代秘色瓷有關問題探討[J].文博,1995(6):77-85.
[4]張璐.法門寺秘色瓷與晚唐佛教密宗審美觀念研究[D].西北大學,2013.
[5]張曉霞.佛教對傳統蓮紋的影響[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4(3):32-34.
[6]芮沃壽.中國歷史中的佛教[M].常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柯律格.中國藝術[M].劉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