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元敏 寧利川 朱文瓊 汪明琦 肖立 劉玉婷

摘 ?要:基于“雙導師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其在國內實行時間尚短,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仍有可改進地方。文章根據“雙導師制”在校內外導師篩選、培養機制、培養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提出改進方案:優化導師遴選機制和隊伍機構,加強雙導師培訓工作,構建項目研究機制,加強學生培養的全過程管理?!半p導師制”的完善有利于激發研究生的科研興趣、提高研究生運用理論于實踐的能力、推進校企合作進程,最終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專業學位;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05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However, due to its short implementation time in China,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lection, training mechanism, and training process of instru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with the "dual tutor system",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s: optimize the tutor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team org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dual tutors, build a project research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student training. The perfection of "dual tutor system"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 of graduat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o apply theory to practice,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train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ptimization
一、概述
人才培養是實現一個國家高速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力”的教育指導下,我國越來越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重視創造性的科研工作,因而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也引起了諸多教育研究者的關注。“雙導師”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國內首次提出了校內外老師對學生進行共同指導[1],其真正的確立源于教育部教發[2009]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安排工作的通知》。經過近十年的實踐、發展,“雙導師制”在提高研究生質量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積極響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緊缺型人才號召的措施。
“雙導師制”是指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由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學術研究和社會經驗積累。其中,校內理論老師一般是高校導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學術研究、論文撰寫等。而擔任校外實踐老師則主要是公司高管或者技術人員為學生提供技能研習、經驗積累和實訓實習的開放型職業訓練情境。
本文根據“雙導師制”在校內外導師篩選、培養機制、培養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主要內容包括:其一,建立雙導師遴選和考核機制,需分別設立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篩選標準和考核制度;其二,強化導師的培訓工作,依據校內外導師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的差別,對導師進行差異化培訓工作;其三,加強校內外導師合作交流,通過導師之間的交流讓企業項目走進校園,演變成校內課題組課題、實驗方向、論文選題等校內項目,達成校內外合作共贏的局面;其四,優化校內外導師對學生培養全過程管理[2],導師從學生進校園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都定期進行考核管理,根據階段性考核成績酌情對培養方案進行小幅度修改,以確保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
二、“雙導師制”現狀
專業學位“雙導師制”可使研究生在學術和社會經驗上有很大的提升,符合培養出技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雙導師制”體系下,研究生可以在專業對口的崗位上進行鍛煉以提高自身能力,激發自身的創新能力。同時,學生畢業選題時也有更多的優勢,可以不局限于校內導師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據校外實習經驗來確定畢業設計的研究內容。然而“雙導師制”在我國實行時間并不長,在感受到其帶來的優越性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校內導師方面:在高校內的導師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但其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環境通常是較為理想的實驗室環境,缺乏現實環境中的多種自然或人為因素,因此實驗結論在實際應用方面會存在偏差。在對學術指導方向上,更偏向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如何做學術研究,如何對理論知識有效的獲取、撰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等。此外,高校導師所指導的研究生包含了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短期內對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上會參照學術型模式,并沒有突出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特色[3]。
2. 校外導師方面:校外導師實戰經歷和社會經驗豐富,傾向于指導學生實操能力,而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的過程講解會較為空泛。在校外導師數量上,導師人數偏少,一帶多的情況很常見,故在校外指導時,導師無法顧及到所有學生的長處與薄弱點,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4]。此外,校外導師第二重身份大多是企業高管、高級技工等在企業中擔任著要職的人員,故導師指導學生的時間比較分散[5]。
3. 科研選題方面:學生的科研選題基本上與校內導師的研究方向、縱向課題或橫向課題密切相關,這些方向在學術研究或者科技發展上有重要意義,但是總體方向較窄。學生在對研究方向選擇、論文選題時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缺乏合作創新、協同創新的理念,因而激發出學生的最大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存在問題。
4. 管理機制方面:學生課程管理上,研究生的培養計劃自由度不強、課程體系中學科交叉融合性較弱、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的時間安排上存在不合理之處;校內外導師協同合作管理上,導師之間的融合程度不強,二者的相互工作環境、工作氛圍相差較多,兩位導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需要加強發揮出校企合作的最大優勢[6],以實現產學研結合的目的;學校行政管理政策上,學校的遴選制度、考核體系、激勵政策可進一步提高完善。
三、“雙導師制”的改進研究
針對產業、行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在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中,學校方面:深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邀請合作單位參與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企業方面:給予雙導師和學生更多的科技項目,促進師生科學研究,培養研究生實踐操作能力。具體改進方式如圖1所示:
(一)優化導師遴選機制和隊伍機構
1. 遴選方面:導師的能力與研究生的質量息息相關,因此對研究生導師的遴選上需要格外重視。校內導師應注重其學術水平、指導能力、教學經驗以及責任感,校外導師應從與專業相關的單位和研究機構中篩選具有培養研究生的專業技能、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自身在本行業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良好的社會聲譽的中高層人員。同時要加強校內外兩位導師之間的交流,減少雙方工作之間的差異性,增強信任,相互理解各自的優劣勢,優勢互補得到最優的培養效果。
2. 隊伍結構方面:在保持導師隊伍整體穩定的情況下,對其結構進行進一步優化,如建立導師團隊、強化培養過程的考核等方面。年齡大的導師有豐富的閱歷、縝密的思辨能力,但會由于身體、年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指導過程中有著精力不足、力不從心的表現;而年輕的導師具有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對新興事物接受力強,但指導經驗和科研水平欠缺,二者組成團隊可以使得雙方存在的問題得以彌補。建立多元化導師隊伍,可以是高校和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創建導師團隊,也可以是不同學科方向、不同單位的具有較高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老師組成團隊,實現企業與學校融合、學科之間的融合。在培養管理過程中,既強調在導師指導時重視學術標準,又重視培養質量。
(二)加強雙導師培訓工作
1. 開設導師研習班。研習班的形式可以是線下講授也可以是線上學習,通過理論論證、推導、說理等多種方式詮釋導師職責、指導方式、師生關系等問題。將專業型碩士培養指導工作進行具體規定,匯編成冊,其內容可以包括:指導學生迅速從大量文獻中獲取有效信息、選定研究課題,幫助學生指定個性的學習研究框架,拓展課外視野等方面[7]。
2. 定期舉辦培訓講座,業務輔導。學校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長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拓寬導師的教育視野、教育思路。對校外導師可以由校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向校外導師介紹學校教學理念,育人思想。為導師提供參加學術交流、校企合作的機會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實踐能力。
3. 強調導師間協同合作。校內外導師可根據自己培訓學習得到的知識與校內導師一起研討,分享各自不同的社會經驗、研究成果,增強互相之間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豐富自身研究內容,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同時更好的指導研究生結合專業和產業領域前沿問題做研究。
(三)構建項目研究機制
“雙導師制”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既重視專業知識的研究,又結合相關專業項目的研究。以學生分別在校內外學習為媒介,校內導師可以了解到現在相關專業發展方向中亟需解決的關鍵難題,從中提煉出研究課題,定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以及擬解決方案等[8]。校外導師則可以了解到相關領域的科技前沿知識,對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可以較為容易的獲得學校高質量人才,縮短企業對人才的培養周期,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創造出更多利潤。
(四)加強學生培養的全過程管理
雙導師在確保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外還需明確研究生學習期間的全過程指導內容及方式。校內導師側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思想、科學精神、價值觀,熟悉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學生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9],對學生選課、論文選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全面指導。校外導師需密切結合自己所在行業,對學生專業方向、創新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在兩位導師指導過程中,都需為學生制定出培養計劃或者實踐鍛煉計劃,定期與學生進行面談交流,根據雙方情況適當調整指導計劃。
在管理過程中,不僅指導過程要全面,考核機制也需多元化。對學生而言,不僅進行專業課程的書面考核,對實踐課程也需要進行成果展示或者匯報。對導師而言,可以實行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過程評價與終期評價、導師互評、學生與導師互評等考核方式結合,確?!半p導師制”工作的效果。
四、“雙導師制”改進后成效
“雙導師制”對研究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的提高都有著諸多裨益。研究生通過跟隨校內導師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利用校外的導師安排的實踐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上,打下扎實的專業功底,增進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有利于畢業后能盡快的融入社會。經過調查發現:
1. 科研成果方面:研究生在發表論文、撰寫專利的數量與質量上都有著顯著提高。論文的選題、撰寫角度以及最終收錄論文的期刊水平均有著一定幅度的提升,大多數被SCI、EI等高質量期刊收錄。在校外導師指導啟發下撰寫的專利數目相較往屆也有很大增加,多個學生的創新發明被成功運用并被媒體宣傳。
2. 校企合作項目方面:校企合作項目數量增加,校內外導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帶來了學校與企業之間更高效、友好的合作。在合作之余擴大了高校在該專業領域的知名度,且企業帶來更多的項目進校園,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
3. 比賽方面:研究生參加各種科技比賽的種類和次數增多。學生不僅僅有機會參加高校聯盟舉辦的競賽,還有機會參加大型企業舉辦的科技競賽。比賽中學生不僅個人能力得到提高,獲得獎項的層次也有很大提升,榮獲國家級獎勵十余項。
4. 學生素養方面:學生在通過校內理論知識學習、校外實踐應用、參加比賽、發表文章、撰寫專利等過程的培養后,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經過這一系列訓練之后,研究生畢業時不論其學術水平、動手能力,還是思維創新能力都有著大幅度的提升。
5. 升學率與就業率方面:通過雙導師培養,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目標做出進一步調整,根據個人在每個方面的表現,做出升學鉆研某一領域或者步入社會的選擇。調查顯示,在畢業季對自己未來從事方向有著清晰認識的畢業生人數顯著增加,其中選擇升學的人數增幅達5%左右,就業率達100%。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現有專業學位“雙導師制”體系中存在的不完善地方,提出了一系列的優化方案。通過優化導師的遴選制度、考核制度、加強校內外導師的培訓工作提升導師團隊水平。其次通過加強校內外導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帶動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既有利于學生在實踐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選題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企業的效益。校內外導師對學生培養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近況,適當對學生培養計劃進行修改,使學生的長處得以最大化發展。在優化實踐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學生在科研與個人素養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具體表現為發表專利、論文的數目和質量有著顯著提高,參加比賽的人數與獲得獎項也大幅度增加,個人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在項目、專業課題上展現出來。通過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雙導師制”培養,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超,徐天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導師制”的制度設計及構建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66-70.
[2]王香蘭,晉穎,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09):24-26.
[3]楊超,徐天偉.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的協同機制探索——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2):77-82.
[4]黃林青,邱江婷,秦凌凌,等.關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作用發揮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9(07):186-188.
[5]黃婷.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共同體模式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7(12):71-74.
[6]李虹,德純.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09):100-103.
[7]劉國艷,曹如軍.英、美、日教育碩士導師隊伍培訓概述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9(7):130-133,151.
[8]孫瑛,程文韜,朱文瓊,等.基于校企聯合協同中心的機械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6):31-33.
[9]孫薇,張敏.專業碩士復合型人才培養:理論模式與實踐探索[J].江蘇高教,2017(0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