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摘 ?要:在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其重要的構成要素,影響著各民族大學生“五個認同”認知的構建和情感的孕育。認真梳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展脈絡,并認真總結其實踐經驗,有利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各民族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并從根本上助力民族地區高校育人目標實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179-03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the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 which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 identities"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emotions. It is beneficial to resis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college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fundamentally help to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cal view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and summarizing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 Marxist historical view; national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科學地運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相關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最普遍規律的高度凝練。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其科學性熠熠生輝。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人民群眾歷史作用以及階級、國家、革命等問題中的經典論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發展與豐富,彰顯著勃勃生機與活力。
各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構建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之上,以黨和國家、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引導各民族大學生正確看待歷史,辯證對待自身所處的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的歷史。各民族大學生“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盵1]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著幫助各民族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的積極作用,教育活動引導各民族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觀察社會歷史現象,最終培養各民族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仡櫺聲r期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相關理論有機貫穿于各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相關教育理論及實踐呈現點狀、線狀分布的特點,在各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續發展過程中,日益呈現出理論體系系統化、內容特色化的教育發展趨勢。
一、民族高校的早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
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開展主要針對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各種思潮的大量涌入,歷史虛無主義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逐步顯現。作為片面的、唯心的、偽科學歷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往往主張不加具體分析的認知,表現于盲目地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否定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同時,歷史虛無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質疑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否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對黨和國家的歷史進行歪曲丑化,否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片面主張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粉飾的是西方國家“西化、分化”我國的政治圖謀,妄圖通過思想意識形態的逐步滲透,最終實現社會主義陣營“全盤西化”的政治目的。
在信息化時代到來的今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認識和言論,比以往任何歷史階段的傳播渠道都更加多元和便捷,傳播的過程也更具隱蔽性,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當前階段的各民族大學生時時受到來自于歷史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和干擾,針對各民族大學生的歷史虛無主義滲透值得我們高度警惕。我們還要清楚的看到,大學學習階段是大學生形成科學歷史觀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各民族大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并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念和看法,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往往缺乏成熟、理性的問題分析能力。從前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現狀看來,針對我國青年大學生的“西化”、“分化”中國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并為消除,反之這些錯誤思潮以更加隱蔽的手段和形式加緊了對青年一代思想意識形態的滲透。鑒于大學生歷史觀一旦形成后是具有相對穩定特性的,如果因為受到錯誤認知的影響形成了扭曲的、不正確的歷史觀,是很難被改變和糾正的,可以說要改變錯誤歷史觀比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更加有難度。
民族高校的早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對各民族大學生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兩課”為主要陣地、在各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類活動中廣泛開展,初步形成了各民族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個方面的發展現狀?!吨袊F代史綱要》課程以公共基礎課在高校全面開設,是各民族大學生正面、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通識課,課程將唯物史觀教育作為根本指導,在幫助各民族大學生在認清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在學習掌握基本歷史知識點的基礎上,繼而深刻認識和理解歷史,在認識上得到升華,最終實現歷史認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課堂之外,各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培養,會受到紛繁復雜的社會因素影響和制約,在高校因地制宜開展的各類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以點狀、線狀分布,與課堂教育相呼應、相促進。諸如:許多高校都開展過紅色革命教育,以校園演講、征文、觀影等形式開展,以歷史革命遺址參觀的形式推進,都是高校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實踐嘗試,贏得了各民族大學生的普遍認可??梢哉f,各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發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二、民族高校特色化教育成果中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在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中國化成果,扎根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探索的土壤之中。這些重要理論的中國化發展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秉承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發展軌跡,且遵循中國實踐探索特點的發展脈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理論,這些理論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深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及現實社會實踐需求的辯證統一成果。正如前文所述,高校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我國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是緊密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展開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在教育引導各民族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同時,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育成果。
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特色課程的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例,這門課程針對西藏高校各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而開設。黨的十九大召開后,西藏教育工作者在認真總結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原本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成果梳理成獨立章節,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的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將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課程改革為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課程。此舉足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在西藏高校反分裂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亦是我國在邊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抵制“西化、分化”祖國消極影響的重要舉措,順應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的現實需求。
馬克思主義“五觀”課經過了前后多次課程內容革新、教材版本更替,才形成了今天的課程知識架構。作為在西藏自治區高校開設的“鄉土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馬克思“五觀”教育課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了西藏高校的普遍肯定。課程注重對西藏各民族大學生的西藏地方歷史、特別是西藏近現代歷史部分的知識講授,幫助各民族大學生了解、掌握、熟知西藏各族人民反帝國主義反分裂斗爭歷史進程,從而更加堅定政治立場,堅決與西方反華勢力和十四世達賴集團做斗爭。
三、民族高?!拔鍌€認同”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2015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縱觀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各民族同胞所創造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要素,在“多元”的繁榮發展過程中,在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感召下,經過不間斷的交流、交往、交融,逐步形成了“一體”的心理認同和價值取向,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格局,形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命運共同體。還應看到,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既是宏觀的中華民族集體性和整體性作用的結果,也包含了我國各民族同胞共同發展、奮斗、抵御外敵入侵的共同歷史記憶積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同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歸屬和統一,最終形成了“神形兼備”的中華民族統一體。
同時應該清楚認識到,“五個認同”教育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的內涵。我國各民族思想工作融入“五個認同”教育理念,使得民族思想教育內涵再次得以完善和豐富。當前階段,在西藏高校開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要以西藏各民族大學生為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訴求一定程度上反映為引導各民族青年逐步樹立并強化“五個認同”思想。西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五個認同”教育的有效實施開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需要,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新時期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現實價值訴求。在此精神指引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指導下的“五個認同”教育逐步建立,在新時期民族地區高校各民族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逐步系統化,并正在形成相應的教育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指導的“五個認同”教育更加注重各少數民族作為“多元”與中華民族“一體”的有機統一脈絡梳理,廓清“大漢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片面歷史觀在“五個認同”教育中的消極影響,科學地、辯證地對待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演進歷史,切實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在少數民族大學教育中的教育實效。將“五個認同”教育有機融入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專業課程以及校園生活,將其貫穿于育人的整個過程。注重“五個認同”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重視和肯定“五個認同”教育在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地位。終將使民族地區高校“五個認同”教育的實踐活動得到有效架構,從而真正發揮“五個認同”教育在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有機作用,切實增強民族地區高校各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
習近平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2]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之一,已成為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共同構建起的較為全面育人教育架構。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基礎,在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對于國家穩定與民族和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具有了新特征和新內涵,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深刻闡釋其中對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并且將其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各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講明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斷發展演進的歷史進程,講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歷史的選擇,講透歷史的人民性。同時,民族地區高校繼續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及實踐研究,聚焦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青年成長中的育人價值及實踐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9-1.
[2]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