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摘 ?要:當今社會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時代特征凸顯了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語言的人文性及語言與文化的密不可分性決定了外語教學能夠且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作者討論了高校跨文化外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對構建跨文化外語教學和教師發展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外語教學;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122-04
Abstract: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modern societ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e humanity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he interdependentnatur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determine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an and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ts under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onstructing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model.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 development
通過外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外語教學本身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雙重需求。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人們對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有了更為豐富的理解:語言和文化是互動的,且相互依存。一方面,語言表達文化,而文化是通過語言實現的。通過使用語言,人們能夠接近并理解共享文化中的隱性的價值觀、信仰和思想。另一方面,當我們將語言視為交流媒介時,語言與進行交流的文化參照系不能分開。脫離文化知識,很難理解語言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尤為如此。因此,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單獨達到語言能力,它應反映跨文化交流技能的發展,使學生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互動[1-4]。這不僅是中國外語教育所必需的,更是世界范圍內對外語教學發展方向提出的要求。培養能夠勝任跨文化交際的外語學習者應成為大學外語教學的核心目標。跨文化外語教學應運而生。
當今社會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時代特征更是凸顯了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我國2010 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以提升公民人文素質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外語學科的學科屬性,語言的人文性及語言與文化的密不可分性決定了外語教學能夠且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其全球意識和跨文化理解以便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全球化進程對外語教育中提出的新的挑戰。
跨文化外語教學不僅要能夠使學生掌握一門語言,更要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社會人文目標:即增強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培養包容、開放的情感態度,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觀,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1,3,4]。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外語教學成為實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平臺之一,已經成為外語教學屆內外的迫切需求。探索如何在教學中將語言和文化有機的融合從而為教師提供實踐性指導,在外語教學和教師教育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發展
跨文化外語教學起源于多元文化國家,是其社會對通過語言教學來促進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解決不同民族之間沖突、實現社會和諧與和平的需要[1];也來自批判性話語分析中提出的通過對話語的多維分析來理解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深層含義,闡釋語言在霸權社會中的解釋和調解作用,幫助外語學習者提升母語和目標文化的批判意識的需要[5]。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交往動態增加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的外語教育研究者都提出把過去30多年里外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即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擴大到涵蓋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1,3,6]。它是不同于以前的文化教學,它不僅包括文化的有形、可見維度,而且喚起隱含的無形和主觀維度。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在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開始被寫進國家級的外語課程規劃和教學大綱中,外語教學研究者也開始對如何實施跨文化外語教學進行了研究[1,2,7]。九十年代后期開始,跨文化外語教學在中國外語學界及整個教育屆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大量的文獻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從理論構建、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等角度進行了思辨式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討[3,4,6,8,9]。
二、中國跨文化外語教學現狀及原因
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0]概述了英語教學目標包括對學生的文化能力的提高, 但高校外語教學培養大綱和實施細則仍大多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為主,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通常只是在至上而下的各級外語教學大綱的綜述里提及,而大綱中的課程設置、要求、評價等卻少有細化[4,8,11]。語言教學和跨文化能力培養難以有機結合。學者對文化教學的研究表明,高校跨文化教學尚未成為外語教學的常規側重點。文化教學大多數仍舊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要模式,且常常是教師自上而下講授文化知識點。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介紹與英語國家有關的知識,例如他們的習俗、環境、文學、影視等[11-12]。很多教師將培養學生以英美等少數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的方式和能力作為文化教學主要內容和目標,西方國家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尚在,而學生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自我意識及本土文化身份被邊緣化了;文化教學并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的作用[13]。
具有跨文化外語教學能力的師資不足是影響教學實施的主要因素。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角度看,進行跨文化外語教學需要外語教師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這種了解不只是文化知識的了解,更是對其思維方式、交流特點及其背后思想、價值觀、哲學等層面的深度解讀。這對絕大多數外語教師都是極大的挑戰。現在從事外語教學的主力軍都是在以語言為主體的外語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他們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跨文化外語教學能力的培養,現有的教師培訓項目對此涉及的也不多,很多教師本身對其認識也不充分。跨文化外語教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教師往往覺得無從下手,無章可循。高校英語教師雖具有一定的文化評判意識,也愿意進行跨文化外語教學,但對母語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還欠缺,掌握的文化知識不足,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他們將進行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意愿轉化成教學實踐[12]。
學者對高校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現狀進行的研究表明,學生對跨文化能力缺乏清晰、明確的認識,重視程度也不足[14]。學生大多沒有身處異國文化的經歷,校園和課堂是他們主要的跨文化體驗場所, 跨文化交際語境大多是與外教的互動[15]。雖然大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識,但跨文化知識有待加強,尤其是缺乏對價值觀等文化的深層表達的了解,非言語交際能力和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也相對薄弱[15]。
標準化的外語測試和缺少適合的教材也是制約跨文化外語教學發展的因素。目前國內大多數英語評估系統采用標準化測試,雖然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但仍舊以語言能力為中心。跨文化知識和能力尚未成為測試的主要組成部分。考試是教學的重要引導和激勵因素,教師面臨著為學生做好考試準備的壓力。目前以語言能力為中心的標準化測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跨文化外語教學很難成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首選。而學者對近年來國內出版的跨文化交際教材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教材內容雖然涵蓋了從文化的概念、中西方文化比較、到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等很多方面,配套練習形式較為豐富,但一些教材文化知識介紹的系統性和文化意識培養方面還有待增強,跨文化情境中的實踐交際技能的訓練尚不能滿足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16]。
三、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的探討
各國的外語教學需求和背景有很多種,很難提出“一刀切”的方法。對于這種新興的跨文化外語教學尤其如此,它還沒有完全發展,只為教育者提供了理論框架的概述。創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高校教學環境的教學和教師發展模式是提升中國跨文化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近年來,國內學者已經開始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例如,研究表明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和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理念相結合,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文化專題課程,對幫助大學生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增強文化修養,提高人文素質有促進作用[17]。在外語課程中采用Cultural Knowings的教學模式進行文化教學,也被證實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8]。周穎和Tasha Bleistein[19]的研究表明,中美大學生在網絡模式下通過開展在線交流增長其跨文化知識和自主交流能力。“訪談并反思”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靈活地處理各種跨文化交際場景,并能從交際中不斷的進行反思,習得新的跨文化知識,且在新的跨文化交際場景中將所習得的應用到實踐中[20]。但是,這些跨文化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系統,在推廣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需要跟國外學校的對接,或需設定在有機會接觸外國人且能進行訪談的城市。
創新教學模式的引入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前教學中的既定做法,跨文化外語教學也因此需要建立在中國外語課堂中已經成功使用的各種活動基礎上。在現有的外語教學模式主導下,為學生提供掌握學習和適應文化的技能和策略的環境,比僅僅教授靜態的文化知識更有意義。Liddicoat[2]提出,學生應通過察覺、反思和闡釋語言中文化的各個方面來發展其跨文化能力;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提供蘊含豐富文化現象和議題的語言學習體驗,指導他們的反思性實踐。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靠文化知識的導入來實現,學生需要通過更多的跨文化體驗和反思來提高跨文化能力、發展學習和適應文化的技能和策略,這也應成為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實踐模式[3,13]。
四、跨文化外語教學與外語教師教育
除了提出適合中國外語環境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外,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教師教育和發展。研究者發現,外語教師普遍認為自身跨文化能力尚不足、難以很好地勝任文化教學及缺乏文化教學培訓等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多是憑借自己對跨文化含義的理解和經驗進行教學,往往主要涉及自身熟知的領域[13,21]。教師獲得跨文化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是通過與母語為英語的人進行接觸和互動,但只有少數高校外語教師有機會在英語國家生活和學習。中國大多數的英語教師幾乎沒有機會與英語母語人士交流,他們缺少獲得跨文化能力的第一手經驗,也少有在以前的師資培訓中學過文化知識。
外語教師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能有效的實施教學,除了獲得跨文化能力外,教師需要開發關于語言如何運作的新思維方式,盡可能多地學習跨文化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知識,了解他們在教學中表達的文化觀念的解讀及其對學生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建立自己的跨文化能力,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教育和培訓來實現。這對外語教師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幫助教師增強其跨文化意識,提高教學能力,為實施跨文化外語教學做好準備。一些可以進行跨文化教學的外語教師,在他們的教學中隱含著探究式的學習和反思式的實踐,這使得他們能夠對跨文化的現象和觀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進行思辨[13]。但教師如何通過探究式學習和反思式實踐積累教學經驗和知識、實現跨文化外語教學的過程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論述和探討。
五、結束語
外語學界普遍認為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外語教學的核心之一,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受到英語教師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課堂教學實踐卻仍然落后于理論預期。如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高校教學環境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證研究上,都有待更進一步的論述和探討。對于中國大多數外語教師來說,跨文化外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范式,要想從目前的教學實踐轉向新方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對外語教師的專業教育和發展提出了創新的要求,教師教育和培訓項目需要調整目標和重點,將培養教師的跨文化外語教學能力視為首要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2]Liddicoat, A. J. Pedagogical practice for integrating the intercultural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apanese Studies,2008,28(3):277-290.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張紅玲.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狀與未來[J].外語界,2012(2):2-7.
[5]Fairclough, N. Global capitalism and critical awareness of language[J]. Language Awareness, 1999,8(2):71-83.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Knutson, E. M.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6,62(4):591-610.
[8]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9-86.
[9]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1]王娟.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國內外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17(10):90-91.
[12]杜娟.外語教師的跨文化語用能力與教學意識研究[J].海外英語,2019(23):3-4.
[13]Zhou, Y. Xu, S. J. & Bayley,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EFL teaching in China[A]. In L. Jin and M. Cortazzi (Eds.), Researching Chinese learners-skills, perceptions &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C].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ers, Houndmills, Basingstoke,2011:138-166.
[14]劉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的高校跨文化教學[J].高等教育,2018(6):169-170.
[15]趙芳.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現狀研究[J].現代交際,2019(12):4-5.
[16]吁思敏.我國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材內容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7(1):29-33.
[17]傅曉燕,李瑤.基于CBI理念的“中西文化專題”課程設計[J].創業與創業教育,2018,9(2):156-159.
[18]常曉梅,趙玉珊.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外語界,2012(2):27-34.
[19]周穎,Tasha Bleistein.教師在線支持的中美大學生網絡跨文化交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6(8):45-52.
[20]張麗.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訪談-討論-反思[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S3):79-85.
[21]韓曉蕙.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J].外語學刊,2014(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