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爭
摘要:識字教學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采用多元化的識字方法,能夠喚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識字 文化 多元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育人的重要基礎。統編教材發揮語文學科的獨特優勢,將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漢字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肩負著傳統文化的記錄與傳承任務,而且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因而,統編教材遵循“守正創新”的理念,更加注重識字和寫字教學。
一、調整編排順序,強調漢字的重要性
(一)回歸傳統
統編教材一改以往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編排模式,讓學生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傳統的回歸。中國傳統的蒙學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并沒有借助于拼音,而是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學會認字。
(二)把漢字擺回第一位
統編教材的第一課就是認識漢字“天、地、人、你、我、他”,如此一來留給學生的原初印象不再是拼音字母“a、o、e”,而是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的方塊字。
(三)先認漢字后學拼音
先認識漢字后學拼音,不但幼小銜接,而且起到了放緩坡度的作用。對于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漢字不是陌生的,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當學生看到課本中的生字時會產生“我見過我認識”或者“我會讀我會寫”的興奮感和成就感,學生的識字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先學漢字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拼讀困難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完成后續拼音的學習。
二、識字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
教材充分把識字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第一單元共五篇課文,雖為集中識字單元,卻充分地把漢字放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
(一)以國畫為背景
《天地人》作為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國畫的背景下展現出“天、地、人、你、我、他”這六個漢字,引導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天地之間,以人為貴,反映了中華文化以人為本、人人平等的思想。
(二)藏于兒歌中
兒歌《金木水火土》,向學生展示了“五行”,揭示了古人對世界萬物形成的認識。
(三)利用京劇人物形象
《口耳目》一課以看圖識字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并通過與身體有關的兩句俗語,認識生字“站、坐”。兩個京劇人物形象,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坐”和“立”的標準規范。
(四)利用造字方法
《日月水火》一課采用象形字識字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文化思想內涵,初步了解“象形”這一古老的造字法,進一步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激起學生識字的濃厚興趣。
(五)融入啟蒙讀物里
《對韻歌》是根據古代啟蒙讀物《聲律啟蒙》編寫而成的韻文,簡單押韻、朗朗上口,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更有利于培養他們識字的興趣。
(六)與謎語相結合
語文園地將一首謎語詩作為“識字加油站”的內容,把一到十這十個數字鑲嵌在詩中,增加識字的趣味性。
三、多元識字中融入傳統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應根據不同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進行多元識字教學,并且不失時機地滲透傳統文化。
(一)象形識字
《日月水火》是一篇典型的象形字識字課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安排內容,一幅學生熟悉的圖畫搭配象形文字,產生一種直觀的視覺效果。學生根據圖畫一眼就能認出古漢字,然后把古漢字與現在的漢字做比較,可以輕松發現象形字演變的過程。在具體的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個漢字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有好多的字學生之前已經認識,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結合學生以往的經驗,讓學生說說在哪里看到過這些字,然后進行字理識字。從學生最熟悉的漢字“日”入手,先引導學生看圖,再借助于字源,發現太陽和古漢字“日”的聯系,教師適當提示古漢字“日”外面的輪廓是太陽的外形,中間一橫是它的光芒,再讓學生伸出手指寫一寫古漢字“日”,然后展示“日”字的演變。出示漢字,建立太陽、古漢字“日”與現代的“日”字三者之間的聯系。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帶“日”字的詞語,教師及時歸納字義,如“日出、紅日”的“日”表示太陽,“日子、星期日”的“日”表示時間,使學生豐富對“日”字的認知。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識字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這一特點,把識字與講故事有機結合起來,在識字中融入一些傳統文化小故事,既進行了傳統文化教育,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我”字時,出示古代將士身披鎧甲,手拿兵器站立的圖片。老師邊引導學生看圖片,邊講故事:古時候打仗沒有坦克、機槍,更沒有航母、導彈。將士們身穿厚厚的鎧甲,手拿沉重的兵器和敵人直接交戰。為了給自己壯威,他們把手中的兵器使勁地、不停地戳向地面,伴隨著手的節奏,嘴里發出“哦哦哦”的聲音。這樣的情境我們在古裝版的戰爭影片中能夠看到。古人就把戰士手拿兵器戳地的樣子造成了“我”字,又把戰士們發出的聲音作為“我”字的讀音,來表示自己很威猛。這樣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了“我”字的由來,進一步體會到漢字造字法的神奇。
(三)利用字與字之間的聯系
漢字中的不少合體字是由偏旁部首與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多數的偏旁部首是獨體字的變形。這樣一來,很多獨體字就與合體字產生了聯系。比如第一課中的“人”與“他、你”。教學“人”字時可以運用組詞的方式。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采用師生對答的方式教學。師:我說好人。生:我說壞人。師:我說男人。生:我說女人……理解了“人”的字義后再學習“他、你”兩個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兩個字左邊的單人旁是變了形的人。師邊板演邊講解:把“人”字的撇變短,捺變直,就成了單人旁。單人旁與“也”牽手,組成了漢字“他”。什么是“他”?他人,他們。單人旁與“爾”手拉手就是“你”。什么是“你”?你們,你好。學生通過“人”字與“他、你”之間的聯系,既記住了“他、你”這兩個字的字形,又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體現了教材開篇第一課“天、地、人構成世界,你、我、他構成人”的編寫意圖,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形聲字”造字法的奇妙。在學生識記并理解了“他、你”這兩個字之后,再次引導學生比較觀察獨體字“人”和單人旁,說說“人”為什么要發生變形——單人旁要和右邊的“也”組成新字。如果“捺”不變形,和“也”放在一起會讓人感覺是兩個字。“你”字亦是如此。當一個字由兩部分組成時,彼此之間要互相照應。人字發生變形,體現的是一種避讓精神、合作精神。這樣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討論如何與他人相處,使學生在識字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
(四)在寫字中識字
寫字是識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統編教材以“多認少寫”為原則,對寫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基本筆畫在書寫時的起筆、行筆、收筆以及漢字所占的格子位置,注重寫字規律等方面的規范性。統編教材在起始單元就安排了寫字任務,這是小學生學習寫字的開端。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寫字,一遍寫對,二遍寫會,三遍寫好。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握筆姿勢和寫字時的坐姿。規范漢字書寫的訓練,不僅僅能鞏固識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認真的學習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做事專注的精神。當然,寫一手好字也是對祖國燦爛文化的傳承。
漢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融于識字教學中,運用“多元識字”的方法,能夠喚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