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新鮮事物被應用到生活中來,互聯網的發展也不斷升級換代,與現實環境相融合得更加緊密。同時國家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關注度一直以來也是非常之高,從原來只有板書的教學模式到現在升級為多媒體全面教學,以及互聯網教學等更顯“高級”的教學方式。新生代的中學生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所以在中學校園中融入互聯網的教學思維和配套環境,可以更快速地提升教學效率。當然,也應在充分發揮互聯網強大優勢的同時,剔除其存在的“不良”屬性。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中學校園文化建設;途徑;方法
一、 引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到了新時代的教育福利。而互聯網技術的全面引入,更是符合國家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針。中學階段的學習,無論是從課程內容自身的規劃而言,還是從中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而論,都步入到了一個由淺入深的新層次。在此階段的師生關系變得敏感且復雜,一方面要照顧青春期學生的叛逆“思想萌動”,一方面又要充分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并為最終的中考、甚至是高考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學校園,更是讓這些“矛盾”顯得更加復雜。因此,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互聯網環境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存在的風險和挑戰,并不斷尋求理想的新途徑和方法,將更加凸顯其重要性。
二、 現階段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風險挑戰
(一)重“建設”而輕文化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許多地區,甚至是偏遠鄉村的基礎教學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從校園建設的選址,建造規模,甚至是環境綠化、景觀設計等都相對從前實現了質的飛躍。然而,在越建越美的校舍中,在日趨完善的教學設施條件下,在一切進步面前,凸顯的是部分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負責人對物質條件改善的自鳴得意而止步于前,忽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進一步“升級改造”。雖然物質與文化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絕不意味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一定能帶來精神世界的富足。如果一個學校的文化主題不突出,校園文化品位不進步,做再多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是枉費精力,終將制約學校實現更高層次的教學進步。
(二)不健全校園精神文化對外界復雜環境的倉促應戰
校園文化是指學生和老師共同創造和享受的學校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盡管在國家多年的號召和倡導下,先后推進“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與時俱進的先進意識形態的教育和熏陶,卻依然難以確保一種“以人文思想、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校園精神文化已經真正形成。同時,這種不健全校園精神文化又不得不在復雜多變的現實條件下迎接來自多方面的挑戰。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推進者在這種“腹背受敵”的環境下,面臨著校園文建設的客觀瓶頸而難以實現有效的提升。于是陷入一種低迷甚至是“安于現狀”,校園文化建設逐漸喪失激情和創意,缺少品味和特色,最終流于形式,沒有其靈魂。
(三)即時多元的互聯網對中學生的“迎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普及,人類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互聯網時代。同時,互聯網技術也打破了傳統的文化框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網絡文化”。由于網絡文化的即時性、便利性以及免費等特性,助其形成了無孔不入法人滲透能力。中學生處于身心發育快速成長的階段,渴望獲取更多的外界資訊,因此偏愛網絡且極易沉迷其中。然而,作為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對中學校園帶來的沖擊不僅局限于教學方式的革新,更有其負面文化對中學生身心造成的“毒害”。例如,網絡游戲、影視娛樂、八卦新聞,甚至是一些少兒不宜的色情信息也滲透進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缺乏正確引導下極容易走上歧途,其可怕的“傳染性”更是可能會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頭號勁敵。
三、 互聯網環境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提升策略
(一)正確看待網絡的作用,并引導學生高效使用
雖然許多家長“談網色變”,但不得不承認,網絡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型陣地。在國家的投入和支持下,各校基本都已建立起帶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網站和教學平臺。同時,借助手機互聯網的便利,班級群、家長群、學習興趣小組群等各具功能的微信群也早已被更多的老師和家長所使用。大家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和平臺優勢,開展有意義的特色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可以通過網絡“借力打力”,以優質的網絡資源和教學方法抵制低端、落后甚至是“不良”的網絡文化侵襲。培養廣大中學生識別網絡文化,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比積極投身到良好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中去。
(二)以人為本,讓師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人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互聯網環境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依然要堅持以人為本,號召個體帶動主體,落實主體監督個體。校園文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涵蓋教學本身及其以外的方方面面,如制度規定、行為守則、文化藝術氛圍、文體設施等。文化也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匯,讓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正是活躍在校園每一個角落的老師和學生們。因此做好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做到關注師生,想其所想,服務其所需,讓他們真正愛上這里,產生足夠的心理認同。對于師生隊伍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要予以表彰;對于有困難的師生個體要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而不是停留在喊口號的表面工作;調動每個人的參與感、責任感、使命感。
(三)言論自由與校園的科學民主決策
互聯網就像一個放大鏡,讓全世界任一角落的大事小情都有可能出現在公眾的茶余飯后。這一現象催生了公眾對于自身知情權的重視和索取。對于中學校園文化建設而言,師生的知情權并不是壞事,反而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工具。我們相信對現狀的了解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建言獻策熱情,發揮群眾智慧,更好地彌補校園文化建設中一些誤區和缺失。同時,互聯網也讓校園的言論自由和民主決策多了一些途徑和實現的可能。例如,網站的開放式留言功能,網絡信息推送傳達的即時性,都可以高效靈活地實現信息傳遞和收集,后續的統計分析也十分便利。在此基礎上,我們的決策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師生想要什么樣的文化,想要開展和參與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管是主題日的建設,還是展現特長的文藝晚會,或者是具有班級特色的師生團建,校園文化建設將不再是少數人牽頭的盲目決策,而是在群策群力基礎上的科學民主決策,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少走彎路。
四、 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學校園文建設,既有挑戰,也是機遇。而互聯網本身,就是提升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方法之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對時下的教育環境保持清醒的認識,既不迷失,也不自滿。因為教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校園文化建設更是時刻不能放松。中學校園學業壓力不是很大,可以充分發揮出互聯網的特色優勢,在正確引領下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新輝.“打造人文校園,營造育人氛圍”: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2018.
[2]李自龍.打造生態人文校園?構建和諧人文環境: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J].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2014:63.
[3]鈕美芳.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2019.
作者簡介:
劉崇,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貴港市荷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