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學中要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追求生活的藝術,為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插上飛翔的翅膀。
關鍵詞:活動體驗;積累經驗;提升自信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一、 關注生活體驗,形成基本的美術經驗
體驗教學,就是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生活中的美術;生活中的東西,也是學生最能理解和表現的東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角色表演,不僅能使表演的人再現藝術的造型之美,也使欣賞者更能捕捉創作的素材。如教學《我愛運動》一課,讓一部分學生結合學校的運動會,表演運動場上的各種動作姿態,教師帶領另一部分學生用簡筆畫進行速寫,勾畫出各種生動、活潑的運動線條,學生的作業更有情趣,更富動感。在教學《表情豐富的臉》,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再表演各種喜怒哀樂的神態。不僅增加了活動情趣,也讓學生體驗到人生百態的不尋常。學生作業是必然是有源之水,得心應手。無論哪一課的活動體驗,教師角色都是最重要的導線,教師在學生表演時,配以夸張的線條為學生的表演作注釋,不但提高了學生表演的熱情,也使學生感到描繪這些事物和現象并不是很難,從而激發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為學生的活動經驗的積累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美術教學雖然不是培養畫家,但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一個孩子如果性格浮夸、不自信,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又怎么會有創造性呢?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只有相信自己能做好,能做得更好,孩子們才會主動克服困難和發揮內在的潛能;從而積極主動地實現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 關注經驗的連續性、交融性
兒童畫畫總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去表現自己眼前的事物,同時以某種方式存儲,再升級形成以后的經驗。所以,經驗存在著一定的連續性。因此,每次上課前我們要考慮學生本次將獲得的美術經驗的起點在哪里,本次活動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也要思考,此次活動能為學生留下哪些有價值的美術活動經驗,怎樣才能為下次活動經驗的獲得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教學二年級《花兒朵朵》一課,學生對花兒的表現方法已經積累一定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相互欣賞各自帶來的花盆中的畫,說出自己的發現:花兒不但有更豐富的形狀,顏色也是五彩繽紛的;又通過觀察圖片,發現到:花兒不但生活在花園中、田野上;在我們的衣服上、各種生活用品上,到處都有花兒在點綴著、美化著我們的生活。通過找找、說說、畫畫,孩子們用各種各樣的顏色表現出了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花兒都形象,為下一課時手工做花兒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開展體驗性美術教學,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美術本身的功能和內涵,進行體驗交流式學習。如在《我愛樹木》教學中,帶領學生通過觸摸感受樹皮的粗糙,通過仰望感受樹木的高大,枝葉的繁密;又通過視頻觀看南國、北方、熱帶雨林、戈壁沙漠中的樹,豐富了學生對各種美麗的樹木的認識;通過動手繪畫“我畫的大樹最……”,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在交流的過程中又互相學習彼此的經驗。當學生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就會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美術融入了的生命之中,使學生感受到每一次美術學習都是有趣的、有意義的,從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記得在教學《對稱美》一課時,學生第一次認識對稱的特征時,我采取談話激趣的方式來引導:“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剪紙游戲怎么樣?”學生覺得活得非常有趣,通過操作,認識了對稱圖形的特征,教師再展示一些漂亮的圖案后,教師鼓勵:你能創造出美麗的對稱圖形嗎?學生再次興奮起來。老師兩次讓學生經歷剪紙的過程,從無意識的裁剪到有創意的創作,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都興趣盎然。這樣,學生很容易地就把活動經驗轉化成了知識經驗,掌握了對稱圖形的特征。
三、 關注交流,體驗成長和完善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而傳統教育過分注重外在的因素,而對內在的因素注意太少。對學生來說,他們是生成經驗的主體,在具體的情境中還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互動交流來對自己的活動經驗進行協調和對別人的活動經驗進行優勢互補。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美術活動經驗的獲取、內化有別于書本知識的獲取,它具有活動性、實踐性,需要學生親身經歷,在活動化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實際操作生成。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多動手、多思考、多交流,通過刺激各種感覺器官,讓他們在美術活動中獲得基本活動經驗,讓學生創作的內涵變得更為感性化、趣味化、生活化,使藝術不再模糊,不再盲目,不再困難,真正達到培養自信,激發創造力的目的。我們要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追求生活的藝術,為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插上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鄒鐵軍.實用主義大師杜威[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
沈佑莉,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