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水古稱上邽,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北,隴阪西麓,渭河上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鄰陜西省隴縣,西接秦安縣大地灣,處雍涼之會,居隴上要沖,稱關中屏障,系中原與西北地區的古通道。悠久文明的歷史沉淀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縣境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00余處,現已公布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其中,石刻造像類最具代表性的為魯恭姬造像碑。
關鍵詞:造像風格;雕刻藝術;鐫刻
魯恭姬造像碑位于清水縣永清鎮李崖村趙充國陵園內,現存于趙充國墓冢左前側碑亭中。該碑造于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清道光年間在開挖李崖村南側河道時被村民挖出,民國21年(1932年)立于趙充國陵園保護至今。該碑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
一、 造像風格
魯恭姬造像碑面西背東,碑形為豎式,圓首方趺,通高200厘米,寬85厘米,厚56厘米,為砂礫巖石質,右下側出土時稍有殘缺,在制作底座時進行了修補。碑四面均有造像。
碑陽(碑正面)尖拱形佛龕造釋迦牟尼立像一軀,跣足站于蓮臺上,面形方圓,上身著通肩袈裟,下著長裙,雕刻簡練,刀法嫻熟,造型古樸,右手施無畏印;佛像頭部兩側各鐫刻一尊坐佛;碑額部,釋迦牟尼佛的背光上交形成一菩提樹,菩提樹左右各有一腰系長裙、肩繞巾帶的飛天;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線刻文殊和普賢二位菩薩侍立兩側,下部則刻有他們的坐騎青獅和白象。因碑右下角出土時殘損,當時的修補工匠將普賢菩薩的坐騎補成了和左側對稱的獅子圖形,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下側造像為兩個同樣造型的獅子圖案。從碑陽造像風格看,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佛造像肉髻扁平,曲眉直目,高鼻小嘴,雙耳自然下垂,面部豐圓、短頸,雕飾衣紋自然流暢,干練利落,為典型的北周中期造像風格,上承北魏清秀之風,下開隋唐豐滿圓潤之習,其造像特征由象征趨于寫實,由意念到具體,已為賦予人情的神像,體現了我國雕刻藝術大轉變時期的風格。
碑陰(碑背面)內容分兩部分,上部分碑額以造像為主,下部分碑身鐫刻記事銘文。碑額上方沿尖拱形頂邊緣淺浮雕七世坐佛,《魏書·釋老志》有記載,“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也就是說,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六位佛祖,而釋迦正是繼這六佛之后成就佛道的。因此,碑額上側所刻七世坐佛分別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最后一位當屬釋迦牟尼佛。七世坐佛下碑額正中刻一佛二弟子,即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兩側站立他的兩位弟子阿難和迦葉;兩弟子外側刻有“乘象入胎圖”。
碑兩側均有造像。因碑右側出土時有殘損,其造像內容現無法辨識。碑左側造像從上至下分四層,均為淺浮雕佛傳故事。第一層造像內容為“悟道成佛圖”,講述的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第二層造像內容為“樹下誕生圖”,講述的是釋迦牟尼的誕生;第三、四層造像內容為“說法圖”,第三層釋迦牟尼佛頭頂華蓋立于蓮座上說法,面前是二弟子和供養人,第四層均為供養人。也有部分研究認為第三、四層造像是“降服魔眾圖”的內容,即講述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為了追求覺悟之道,克服一切魔障,第三層造像最前面站立的是悉達多,他身后則是魔王所派的魔將魔兵以及三位美女,因悉達多一心向佛,不為之所動,那些魔女們都變化成老態龍鐘的老女人模樣。類似的佛傳故事在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寺中均有體現。
二、 鐫刻書法
魯恭姬造像碑的碑陰部分鐫刻碑文,魏體書刻造像發愿文8行,每行13~15字不等,為“南陽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襲為亡妻魯恭姬造釋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軀”。碑文在《甘肅通志》《新通志稿》《隴右金石錄》《秦州志續編》中均有記載。碑文內容為:“天和二年六月十□□□□□/左員□侍郎南陽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襲為亡/妻魯恭姬造釋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軀息刺史蔡國公土曹從事功曹長/暉次息長恭侄仕遵僧允僧進顯昌/孫□□楊氏妹鳳姜垣氏女永妃/畢氏女□女女保妃”。碑文記載了在南陽枹罕二郡任太守的清水人士句法襲為使已故妻子魯恭姬接引于西方極樂世界而造釋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軀,故而該碑被命名為魯恭姬造像碑。按照碑文記載應該有釋迦定光兩通造像碑,但目前只發現了釋迦佛的造像碑,另外一通定光佛的造像碑至今未見。該碑的碑刻未留下書寫及鐫刻者姓名,但碑刻書法為現存北周的佳作,字跡氣勢剛建、質樸、莊嚴、凝重,用筆在隸楷之間,有初向唐楷過渡之跡象,筆法既有隸書質樸厚重、勁健挺拔的特點,又有楷書剛如曲鐵、艷若春云的氣度。
三、 結語
魯恭姬造像碑其碑體高大,保存較完整,四面造像內容豐富,碑文紀年準確,是研究北周時期清水境內造像的實物依據,也是清水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中造像時間最早、唯一形態完備的佛教遺存,具有一定的歷史、考古、書法藝術等研究價值。
根據碑陰的“乘象入胎”以及碑側的“悟道成佛”“樹下誕生”“說法圖”或“降服魔眾”等造像內容來看,造像者是以《普曜經》《阿彌陀經》為依據設計雕刻的,并保佑親屬親眷平安。《普曜經》主要講述了釋迦牟尼從入胎、誕生到涅槃等一系列在世時的經歷。借助于迷人的故事來宣揚佛教是所有傳教者的聰睿之舉,這種創造有其較為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據考證,佛造像最早始于公元前四世紀,是到印度學習佛教的希臘人首創的,這種融希臘、埃及、印度傳統文化于一體的造像藝術,被稱為“犍陀羅藝術”。中國自古具有雕塑藝術傳統和很高的造型藝術水平,在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出現了將佛教內容和中國表現形式融為一體的現象,結果是佛教造像中國化,并且將這一文化現象推向高潮。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發,人們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為了尋找精神寄托,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紛紛祈求佛祖的庇護和保佑,一時間大造佛像已蔚然成風,佛造像藝術也因此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虔誠向佛的人們建造各類佛教石窟寺院,以供頂禮膜拜,寄托著對生活、對未來、對世事的各種期盼和思慮。魯恭姬造像碑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反映,該碑與我國眾多南北朝石刻相較,屬不可多得的北周藝術珍品,自清代出土至今,為金石界所推崇。
參考文獻:
[1]郭志成,周桂香.北朝晚期山西石雕佛教造像藝術風格初探[J].滄桑,2001(4):35-39.
[2]吳葒.北周圓雕佛造像及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2008(1):91-99.
[3]李翎.十一面觀音像式研究:以漢藏造像對比研究為中心[J].敦煌學輯刊,2004(2):77-88.
作者簡介:
張麗,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