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小學生厭學與家庭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想規避農村小學生的厭學現象,農村父母應當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等,方能杜絕和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厭學;家庭關系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受到城鄉教育差距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在硬件設施、師資建設等方面水平依然較低。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村地區“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心態,導致厭學現象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作為農村小學教師,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農村小學生的厭學情緒,與家庭教育的理念、行為等息息相關。基于此,筆者立足自身的教育實踐經驗,探索農村小學生厭學與家庭的關系。
一、 概念界定
(一)厭學
厭學是一種情緒和心理狀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產生的厭煩、不愉快等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自律性低、不努力、被動,甚至有消極應付的表現。部分厭學的學生,因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對教師或者家長產生抵抗心理,放任自我、肆無忌憚,等等行為表現,都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下滑。如果不加以指正,可能會出現惡性循環的學習效果。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可以稱之為家庭背景或者是家庭環境,包含主觀變量和客觀變量兩個方面。主觀變量主要表現為:父母的個人素養、對學習的態度、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對孩子學習的參與程度等。客觀因素則包含:父母的經濟收入水平、社會階層、家庭的社會地位,以及家庭的和諧程度、組織完整程度等。
二、 農村小學生厭學與家庭因素的關系分析
(一)父母文化程度與學生厭學的相關系分析
關于農村小學生厭學與家庭因素的關聯性方面,有學者曾做了深入的調查了解研究。研究數據表明:農村小學生父母與學生厭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學生厭學的可能性越低。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會更加用心,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能夠對孩子進行很好的引導,尤其是價值觀、學習態度等的引導;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方面具有一定的輔導能力,即學生即使在學校聽不懂,落下的功課,父母能夠輔導。反之,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低,思想愚昧,在學習的過程中,常有不正確的教育思想,這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家庭結構以及家庭關系與學生厭學的相關性分析
文章所指的家庭結構,主要體現在家庭完整程度上。一般而言,家庭的完整程度、家庭的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家庭不和諧、不完整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家庭因素而分心,比如父母長期吵架、父母離異等,都會對孩子,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會讓學生有不安的情緒,而這種不安,直接導致學生無心學習,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
(三)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生厭學的相關性分析
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等將產生直接性的影響。我們暫且將家庭教養方式歸納為放縱型、自主型、溺愛型、打壓型,這四種教養方式,是學生家庭教育的普遍形式。與放縱型的教養方式相比,自住型教養方式的家庭,孩子的厭學程度最低;而溺愛型、打壓型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三、 從家庭角度探索農村小學生厭學的意見和建議
(一)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將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結合當前農村家庭的教養方式來看,有放縱型、溺愛型、自主型、打壓型。放縱型的家庭,直接放任自流,不管孩子;而溺愛型的,則因為過度溺愛,會導致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缺乏責任心和擔當意識;打壓型的管教方式,會導致孩子不自信、缺乏主見,久而久之會產生抵抗情緒。由此可見,無論是放縱、溺愛還是打壓,都不是科學有效的教養方式。筆者認為: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應當積極采取自主性的教養方式,即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當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讓孩子能夠自主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有較強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同時,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標,這樣,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不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的孩子,其內心會更加堅定、自信,當獨立面對外面的生活時,會顯得更加的堅強和勇敢。同時,和諧的家庭氛圍,因孩子有親情的溫暖而會更加具有自主性,對學習和生活也會更加有目標。因此,為了有效地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農村家長應當積極主動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和諧,能夠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堅定,讓孩子在愛的滋潤下積極主動學習,杜絕厭學情緒產生。同時,對已經產生厭學情緒的孩子,和諧的家庭關系,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三)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
前面我們談到: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孩子的厭學情緒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在文化程度方面,我們不可能要求農村父母再去學習深造,但日常的生活中,農村父母應當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心態。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即使是在農村地區,也基本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作為農村父母,不應當將智能手機用于玩游戲、打麻將等娛樂事件上,而應當借助智能手機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管教孩子的科學方式,等等,通過不斷的、主動的學習,糾正自己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科學教養,消除厭學情緒。
綜上所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農村孩子厭學情緒與家庭教育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想消除農村學生的厭學心理,農村父母應當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等,方能杜絕和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
參考文獻:
[1]孫炳才.農村中學生厭學的家庭因素調查、分析及其對策[J].科技資訊,2015(12):254.
作者簡介:
楊超,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江口縣怒溪鎮怒溪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