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婕
摘 ?要:《紫色》是美國著名作家愛麗絲·沃克的代表作。在這部黑人女性主義小說中,沃克展現了黑人女性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雙重壓迫下的生活狀況,探究她們的努力抗爭和對生命完整性的尋求。本文從女性意識的視角著手,對小說進行分析和解讀,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關鍵詞:《紫色》;敘事;女性意識
愛麗絲·沃克是當今美國文學界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首位獲得普利策獎的黑人女作家。在沃克童年時生活的喬治亞州和密西西比州農村,依然存在著極具壓迫性的佃農制度和嚴重的種族主義,她的作品即以此為背景寫就。1982年出版的小說《紫色》,是沃克的代表作,吸引了美國批評界的關注,隨后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圖書獎。
社會偏見、性別歧視和種族觀念,令黑人女性深陷于困苦和磨難之中。在這部小說中,沃克描述了黑人女性面對雙重壓迫,相互幫助、奮力抗爭,并尋求自我解放和生命完整性的歷程。筆者從女性意識著手,對小說的內涵和主題進行解讀。
一、女性意識的敘事
最初,西莉無法抵抗那些虐待她的人,她覺得能夠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保持沉默和假裝看不見。她完全處于被動,沒有權力通過行動或言語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給上帝寫信傾訴,成為她唯一的輸出方式。
歌手舒格是西莉丈夫以前的情婦,她向西莉展示了女性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她們自己來對生活進行詮釋,而不是只接受別人強加于她們的內容。在舒格的同情和支持下,西莉嘗試著開始以自己的方式發聲。西莉慢慢地向舒格展現出自己的內心,并不斷補充進自己經歷中的各種細節。在發現妹妹奈蒂的來信真相之后,西莉徹底完成了自我認知,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的有力敘事。
從最初的沉默無聲,到迸發強有力的敘事,西莉最終確立了自己的敘事權威。她掙脫了父權桎梏,不再麻木不仁地忍受虐待。西莉的自強自立,深令她的丈夫某先生感到震撼,進而促使某先生醒悟,開始改變自己,真正去尊重與關心女性。
能夠發聲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具備敘事的力量和聲音,是女性發展自我意識至關重要的一步。沃克賦予小說中的女性以表達權力,讓那些默默忍受壓迫的女性,勇敢地吐露心聲,彰顯自我,最終無論在精神還是經濟上,獲得真正的獨立。
二、女性關系的力量
在《紫色》中,對女性而言,彼此間的關聯是令她們互相鼓舞以具備勇氣敘事的重要途徑。這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她們能夠堅持與自己所遭遇的壓迫和統治抗爭,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關系構成了精神避難所,在充滿男性暴力的世界中,為她們彼此提供關愛和支持。
小說中,女性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多種形式:除單純的友誼之外,有可能是母女,或者為姐妹,亦可能是導師和學生,甚至保持性關系。西莉的兒媳索非亞就宣告,她抗爭的動力即來自與姐妹們對她的堅定支持。非洲文化的一夫多妻制度背景下,奈蒂多年來一直隱忍的唯一原因,也正是她與姐姐西莉之間穩定的關聯。
舒格雖曾是西莉丈夫以前的情婦,但最終卻是唯一真正關心愛護西莉的人。她們痛苦的心靈逐漸貼近,舒格清晰地察覺到西莉內心的真實感受,鼓勵她充分了解自己,幫助并陪同西莉踏上救贖及追尋自我之路。面臨著父權社會桎梏以及性別歧視,黑人女性惟有互助互愛,才能支撐著她們無畏地堅持斗爭,最終贏得自己的尊嚴。
三、女性形象的顛覆
在沃克筆下,施虐者們不是純粹邪惡的一維形象。那些長期實施暴力侵害的人,其本身往往也曾是暴力的受害者,這些暴力常常來自于性別歧視、種族主義或家長制。在這樣的社會影響下,幾乎不可避免地,會使部分孩子們長大后依然是種族主義者。只有強力地抵抗施虐者,向他們展示新的行為方式,女性才可能打破性別歧視和暴力的循環,讓施虐者停下來并重新審視自己。
在整部小說中,沃克特意模糊化性別特征和性別角色,不再如同傳統概念那樣簡單定義何為女性、何為男性。許多人物形象打破了傳統的性別角色界限,其本身的性別與他們所表現出的性別特征有所差異。
西莉的兒子哈波男子氣概不足,沒有安全感,無法正確處理婚姻問題。他的妻子索菲亞清晰地認識到,不能一味向暴虐低頭,極具叛逆精神,比丈夫更具備男性的力量感。哈波的父親某先生察覺到這一點,正如他暴君般的父親曾經那樣對待他一樣,他唆使哈波采取手段,毆打索菲亞以讓她服從。面對家暴,索菲亞奮力反抗,毫不示弱。
舒格在性行為中,如同男性一般表現出來的自信,以及她對男性統治的各種抵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相當背離其性別角色的設定。她會被周圍的人們視為蕩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是必然的。
四、結語
愛麗絲·沃克繼承并發展了美國黑人文學的優良傳統,吸收現代小說創作的各種表達手法,將美國南方文學、黑人文學和女性文學結合在一起。《紫色》中隱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解讀這些象征和思想,不難發現每個人的形象,都折射出創作者將女性從父權壓迫中解放出來,以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的意圖。在尋找自我和生命完整性的過程中,女性意識展現,她們不再順從于父權文化,才可能充分認識自身價值,進而獲得獨立自主。
參考文獻
[1]Gayle Greene & Coppelia Kahn.Changing Subjects:The Making of Feminist Literary.Criticism[M].London:Routlege,1993.
[2]Peter S.Prescott.A Long Road to Liberation News Week,1982.
[3]愛麗絲·沃克,陶杰譯.紫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4]查爾斯·泰勒,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