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瑩
摘 要: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很多關于鳥的意象,本文以三種鳥的意象為具體的例子,來分析意象隱喻的本質。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意象教學中概念隱喻理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鳥;詩歌;意象;隱喻;概念隱喻
一、隱喻與意象
隱喻傳統語言學中,最初被古希臘哲學家、語言學家亞里士多德定義為一種簡單的修辭手法。但隨著語言學的發展,隱喻這一概念從傳統語言學中的單一的修辭范疇擴展到方方面面。隱喻不僅僅應用在文學作品當中,更是在認知領域大放異彩,被語言學家認定是一種思維方式?!段覀冑囈陨娴碾[喻》一書中,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隱喻性是我們日常概念的本質,隱喻已經成為人們認知、思維、經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1]隱喻與認知有著密切聯系,更是與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詩歌是思維的具象化,可見隱喻是構成詩歌的基本原則之一。所以隱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傳統語言學中,人們把事物和世界之間隱藏的聯系運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說明。但一般而言,比喻只能揭示一些表面的、常見的聯系。而詩人往往會以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將那些匪夷所思卻又合情合理的聯系發掘并展現出來,形成新穎獨特的隱喻內涵。承載這些隱喻內涵的詞語就能夠將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結合起來,組成有特定意義的意象。正所謂“文以載道,歌以詠志”,意象是詩歌的構成元素之一。沒有意象的詩歌就像人們生活中常說的“流水賬”一樣,因為它不能“詠志”。詩歌的意象必須是有情感因素的,沒有情感融入的事物是客觀的,不能稱作意象。詩人作品表達的情感思想是什么,就要從意象的解讀開始。
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詩歌教學是一大難點,也是重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詩歌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漢語學習者想要學好漢語,了解中國的文化,單單是枯燥單調的語言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對生活習俗、文化意象等多方面有所了解,才能打開通往漢文化的大門。意象則是詩歌的精髓。所以,通過應用隱喻理論去學習意象,就等于手握打開詩歌之門的第一把鑰匙。當我們改變思維方式,把握住隱喻的精髓,即聯系時,去學習另一個國家的文化知識會容易得多。
二、《詩經》中的黃鳥意象
《國風·秦風·黃鳥》,是《詩經》中的秦地民歌。詩分三章,三章中每章首句中的“止于棘”“止于?!薄爸褂诔?,包含三個語音雙關。棘和瘠音近,有貧瘠之意;桑和喪音近,與喪葬有關;楚和痛楚之楚又是同字。詩人通過相近之音的聯想,奠定了詩作悲傷的情感基調,以黃鳥的交交悲鳴引出三賢殉葬穆公之事。指出為當權者活埋殉葬之人乃是才智過人的賢人,表達詩人對當時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的極度痛恨,和對賢者之死的哀惜之情。黃鳥這一意象在此代表著無辜殉葬的臣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通過對詩歌背景的介紹來闡釋黃鳥這一意象的具體含義。
《小雅·黃鳥》中,同樣以每章首句來起興?!肮取薄吧!薄拌颉倍际桥c百姓息息相關的農作樹木,“粟”“粱”“黍”都是百姓賴以生存果腹的糧食作物。這里的黃鳥是象征著為惡之人,是指那些集于谷、啄我粟,集于桑、啄我粱,集于栩、啄我黍,殘害百姓的統治階級。詩人為流落異鄉的窮苦百姓憤然吶喊,表達對統治階級剝削、壓榨底層人民的憤怒和對世風日下的腐朽社會的絕望。可見,黃鳥的意象并不代表一成不變的意義,會隨著作者的情感變化而變化。在對外漢語教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作者感情變化的分析闡釋來教學,使學生了解意象情感色彩的變化。
《小雅·綿蠻》也是用詩經最經典的“興”的手法,在每章章首反復迭唱,通過這種重章復沓的方式來描寫小黃雀的快活肆意,反襯出詩人境遇的疲憊勞頓、狼狽不堪。所以,此詩中的黃鳥意象,兼具正反兩個維度的隱喻。黃鳥能夠輕靈快活的飛翔,體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向往之情。同時,也用它的自由之姿反襯詩人的狼狽,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無奈。詩作透露出當時作者所處時代,政治是十分黑暗腐朽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襯托的修辭手法入手,通過正反兩方面對黃鳥意象進行解釋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鴻雁的意象
《說文》:“雁,知時鳥也?!蔽飺Q星移,花開花落,雁由南而北,由北而南,早在《詩經》時代,大雁就翱翔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了:“鴻雁于飛,集于中澤?!盵2]在漢武帝時期,北海牧羊的蘇武,就是靠鴻雁傳書才最終獲救的。大雁是自由的,能在空間上縮短距離,人花費很多時間才能走過的路程對于長著翅膀的禽鳥來說很短。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馴養禽鳥以傳達信息、表達思念,鴻雁傳書就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們身上也寄托著傳書之人的情感,所以每當有人抬頭看到鴻雁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這些情感。鴻雁承載了本身不具備的情感因素,成為了表達相思的意象。
李清照的這一首《一剪梅》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句中的“雁字”表達出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描繪出一種直觀的畫面:空中的大雁擺出“人”字形圖案,讓人覺得詞人思念的那個人似乎連自然界都在隱喻他的存在,用雁來隱喻相思再好不過了。在教授留學生古詩詞時,可以把大雁意象的生物習性和詞人思想情感聯系起來,再解釋大雁意象的具體含義。
雁為吉祥之鳥,一生只有一個配偶,因此在古代常常作為聘禮。“婚嫁時亦用為聘禮。古婚禮分納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等六禮。納征用幣,其余用雁。”[3]所以大雁象征著忠貞不二的愛情。宋代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中的一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把大雁生死相隨之舉與人類生死相許的愛情相聯系。詞人通過大雁這一意象對這種生死相許的純粹情感進行熱烈的謳歌,表達了對像大雁的“愛情”的向往與追求。這里的大雁被隱喻為知情為何物的愛人,所以也有了愛情這一意象。我們從大雁一生只有一個配偶這一方面入手,將它們的愛情和人類的愛情進行聯系,使留學生了解漢文化中雁意象的具體含義。
四、杜鵑的意象
杜鵑鳥的來歷很是傳奇。它的傳說和一個古代帝王有關。古代蜀帝杜宇愛民如子,死后也依然牽掛他的子民,于是靈魂化為杜鵑鳥,在蜀地徘徊不離,以陪伴他的子民。所以杜鵑鳥常常作為一種悲涼的意象被詩人吟誦。
唐代李商隱的《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一句中,借杜宇化魂,思念家園,日夜啼喚不愿離去的典故,和人世間的愛情相聯系,來抒發對情人間纏綿的愛意贊頌。杜鵑也在此成了一個愛情的象征物,隱喻著難舍難分的愛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蜀帝化鳥這一傳說導入對杜鵑鳥的意象教學。也可拓展杜鵑花這一相關意象,以更好地傳播中國古詩詞文化。
五、結語
我們可看到,黃鳥、大雁和杜鵑這三種關于鳥的意象都是隱喻著一種情感或形象。這些鳥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本身并沒有任何情感因素。但人們以自身的經驗去主觀地觀摩這個客觀世界,將自身的經驗作用于我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上。于是,像鳥這樣的客觀事物出現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主觀情感傾注其中,這些鳥也就被比喻為詩人想要表達的對象,成為了一種文化意象。所以當我們把文化意象放到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時,利用隱喻的關聯性進行系統講解,才能更好地將作品情感傳達,達到教學目的?;诿褡逦幕c經驗所產生的文化意象具有概念性,但并不是絕對凝固的,而是要隨著主觀的情感變化發生遷移。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利用隱喻理論去解釋意象的同時,可以介紹詩人生平與創作背景。從而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者對中國文化進行更深入系統的學習,最終完成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3.
[2]王桂林.唐詩中的大雁意象[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04):26–28.
[3]陸爾奎.辭源[S].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