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韜
【摘 ?要】目的:研究探討評估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臨床效果。方法:研究時間段為2018.5月~2019.5月,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為該時間段我院所接收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患,選擇的例數為80例,根據治療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常規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和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的效果。結果:在治療效果的對比上,觀察組的療效較好;在疼痛評分的對比上,觀察組的評分數值較低;在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上,觀察組的發生概率較低(P值范圍在0.05以內)。結論: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患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 681. 5; R 687. 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92-02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腰椎疾病,會導致病患出現腰腿疼痛的現象[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的方法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患進行治療,但是治療的周期比較長,療效也存在一定的欠缺。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微創科技的應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了更好的治療方法。本文研究探討評估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方法
1.1資料
研究時間段為2018.5月~2019.5月,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為該時間段我院所接收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患,選擇的例數為80例,根據治療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中男女病患例數比為26:14,年齡段為39歲~72歲,平均數值為(55.5±2.1)歲;觀察組中男女病患例數比為27:13,年齡段為39歲~73歲,平均數值為(60±2.3)歲。兩組數據對比P值范圍大于0.05。
1.2方法
常規組病患采用常規的經皮椎間盤鏡進行系統的治療。護理人員指導病患保持仰臥的體位,在進行常規消毒之后將導針放到椎板下面的定位點上,沿著導針的方向將擴張套管插入,并使用冷光來對定位點進行確認。將工作通道進行固定之后,將攝像系統進行連接,醫生要把視野范圍當中的軟組織進行清除,使用電凝對病患進行止血處理,將病患的黃韌帶徹底暴露之后進行剝離和咬除;讓病患的硬囊膜和神經根進行暴露,并進行環形的處理,將病變的組織進行切除。
觀察組病患則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進行治療,具體為:在做好各項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之后,護理人員指導病患保持側臥或者是仰臥的體位,對病患進行局部的浸潤麻醉處理,使用克氏針在C臂下對病患的腰椎棘突中線以及目標椎間盤上緣的水平線進行定位并做好標記,在側圍的透視下對關節突上緣的連線進行標記,防止在手術過程中誤入病患的腹腔造成臟器和血管的損傷。使用規格為18號的穿刺針在C臂的引導下對穿刺點進行穿刺處理,當針尖到達關節突的前下緣時則可停止進針并將針芯取出,然后再放入規格為22號的穿刺針穿刺到病患腰椎間隙或者是脫出的髓核內部,然后將造影劑注入病患的體內進行造影。完成造影處理之后將22號的穿刺針取出并將導絲插入,以穿刺點作為中心進行一個大小為6毫米的切口,將導棒沿著導絲插入到病患體內并逐漸將導管進行擴張,然后插入鋸齒狀的絞刀在C臂的協助下將病患上關節突的外緣部分骨質進行切除,在窺鏡下把病患的髓核阻滯取出,并在鏡下對病患的硬膜囊進行觀察,如果顯像清晰病患能夠隨病患的心跳發生波動,則表明減壓已經達到標準并能結束手術。在完成手術之后使用電凝對病患進行止血處理,并將椎間盤鏡取出之后將切口縫合,進行敷料和消毒處理。
1.3觀察指標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對比兩組病患治療的效果、疼痛評分數值以及并發癥發生概率。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為(x±s),計數資料為%,數據對比P值范圍在0.05以內。
2.結果
2.1治療效果
在療效的對比上,觀察組病患中顯效為23例,有效為15例,總體有效率為95%;常規組病患中顯效為20例,有效為12例,總體有效率為80%。數據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患治療效果更好(P值范圍在0.05以內)。
2.2疼痛評分數值對比
在進行治療之前,兩組病患身體疼痛評分數值對比差異不大(P值范圍大于0.05);在經過治療之后,觀察組病患疼痛評分數值為(42.6±2.3)分,常規組病患疼痛評分數值為(42.6±2.3)分,數據對比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身體疼痛程度明顯降低(P值范圍在0.05以內)。
2.3并發癥發生概率
觀察組中并發癥發生的例數為2例,發生概率為5%;常規組中并發癥發生的例數為6例,發生概率為15%。數據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的概率較低(P值范圍在0.05以內)。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會對病患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臨床上通常采用的保守治療方式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治療的周期比較長,療效也有所欠缺[2]。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治療屬于一種微創技術,在手術的過程中通過經病患的椎間孔進行入路來達到對神經根進行松解和減壓的效果,手術中的切口大小在8毫米以內,并且不需要將病患的椎旁肌和韌帶切斷,對病患身體造成的傷害較小[3]。病患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并且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患病部位的疼痛得到有效緩解,并發癥發生的概率較低。
本文通過研究對比發現,在治療效果的對比上,觀察組的療效較好;在疼痛評分的對比上,觀察組的評分數值較低;在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上,觀察組的發生概率較低(P值范圍在0.05以內)。
由此可見,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患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陸輝.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9):48-49.
[2] 閆光華,仇繼任,葛順杰.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治療單節段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08):1136-1139+1142.
[3] 劉萬祥,李枝發,潘漢升,陳鋒,周先明,黃民鋒,溫永福,陳科,閆乾,黃中飛.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運用于微創外科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08):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