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毅群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這一工具,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多維度參與互動交流,不僅能顯著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分析思維能力、自主探索學習能力、朗讀表現能力等等。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學,能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育信息化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并不斷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得以更靈活應用,其技術手段方法眾多,內容涉及面廣博,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多樣,具體有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成為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深度整合,日益成為大勢所趨。信息技術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多感官參與,感知活動,訓練思維,自主探索,發展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一、運用信息技術,引情激趣,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它能讓人探索知識產生穩定的傾向。學習一篇課文,要先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閱讀教學是通過“讀”來感知課文、了解內容。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生動形象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更好地感知整篇課文,為講讀課文打下基礎。
比如,《雷雨》這一課,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邊聽范讀,邊看相應出現的圖像。當學生看到雷雨前天空的烏云是如何“黑沉沉地壓下來”,初步感知雷雨前烏云的多和云層的低;當學生看到“狂風驟起,閃電雷鳴”,初步感知雷雨將至時又是怎樣的清景;當學生看到雷雨中的景象,初步感知雷雨下得很大,雨點很密;當學生看到雨后的景象,初步感知雷雨過后景色是怎樣的美。這樣圖文結合地讓學生感知課文,既使學生興趣甚濃,又使學生對文中的描寫有了較清晰的圖像表證。學生對課文及詞句的理解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介紹事物的形狀、特征及其發生、發展過程,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課文描述的客觀事物和內容連教師自身也未見過,僅僅憑借教材、教參等資料向學生講解,學生難以理解。若巧借信息技術,將為突破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學習語言文字鋪平道路。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借助信息技術,老師可以將較復雜、難理解的內容變為淺顯、易懂的感性材料,并進行直觀展示,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比如,《回聲》講了回聲產生的原因和經過。當學生對小青蛙聽到有人學他說話卻看不見那人感到奇怪,茫然難悟時,老師適時出示PPT直觀展示,諸如“看圖讀文,思考問題:1.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2.青蛙媽媽又是怎樣說的?3.什么叫回聲?”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針對難懂的概念進行操作演示。如,點擊“水的波紋”,可以重復出現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的情景,形象感知水波如何向四周蕩漾,水波碰到物體如何返回。
隨后,生生或師生交流釋疑。學生互相提問解答疑難,還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如,“激”“蕩,,是什么意思?操作演示“激”,石頭投進水里,使水泛起一圈圈波紋;當波紋碰到河岸又慢慢地返回來,就是“蕩”。“什么叫回聲”?在信息平臺中演示“聲波”,再一次理解聲波就是聲音的波紋,就如用水波回蕩的原理。又如《葡萄溝》這一課,難點在于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學生通過看視頻,再讀文,直觀了解到陰房的結構和人們是怎樣利用熱空氣的流動把葡萄和水分蒸發干的。學生只要操作演示、讀文,互相討論交流就能明白。學生分析事物更積極主動,提高了他們的分析思維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主要靠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或利用媒體輸入,而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中只能處于被動接收狀態。這樣的教學既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進行有選擇性、針對性的操作學習,因此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學習工具。學生不傭信息技術、書本、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等多種途徑,自主地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小主人。
比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先啟發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學生基本能抓住“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什么變化?”這兩個學習重難點。于是,學生就沿著這兩條主線進行學習。在學習第二段,教師圍繞兩條主線布置自學任務"1.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2.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學生根據學習任務操作信息技術,通過看圖讀文,思考分析,交流司論,并劃出有關詞句。老師在自己的平臺中有針對性地檢查他們的自學情況,最后讓學習小組匯報學習情況。這樣的學習方式,主動權在學生手里,因此,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學習積極性穩定向上,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也得到培養。
四、運用信息技術,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朗讀表現能力
學生的朗讀水平很重要,可以衡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文字。朗讀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學完課文或片段后,進行朗讀訓練,能進一步深刻地理解每段每篇。
信息技術的使用,教師可以提供每段的朗讀訓練,也提供整篇的朗讀訓練,還提供范讀、跟讀、對讀等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作選擇。當學生跟讀時,還可以聽到自己的讀音和電腦中范讀的聲音作比較,很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做重點訓練;還可以邊看圖像邊朗讀,在身臨其境的情況下進行朗讀,能讀不出其境其情嗎?
再以《雷雨》這課為例,學生學完每一段后進行朗讀訓練。當他們感知雷雨前的沉悶和雷雨將至天氣的變化,通過看聲像俱全、形象逼真的視頻,能讀不出雷雨前的特點嗎?雷雨過后,課文描寫了空氣、太陽、彩虹:、青蛙、蟬等,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象,學生被美境吸引,從而體會雨過天晴、萬物生色的生機。這樣,老師只要稍作點撥,學生就能把心中之情淋漓盡致地讀出來了。
信息技術運用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上述的幾種作用外,它還可以進行練習組詞、造句、填空、做語言文字練習游戲等,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等。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著積極的作用,列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五、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學
課程是落實學校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信息技術作為現代語文教學的常用手段,已經逐漸將其與傳統教學模式融合起來,構建出屬于當代的新型教學方式,但目前這種融合還不夠深入。教師應圍繞課程定位、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的學習成效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教學設計,挖掘教材的內涵性元素,搜集更多有助于語文思維發散的信息內容,引導學生的互動學習與交流討論,信息技術的趣味場景也能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借由信息技術,延伸學科知識,強化教學效率效果,同時,要在智力激勵、師生關系和價值引領等整體出發進行多維度考慮,探索出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結合自身課程特點進行合理利用,真正推動學校信息技術與課堂結合的教育教學建設。
此外,信息技術的“開放”“共享”等理念正在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學目標,不僅增強課前學習、課上討論、教學互動等效果,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更有助于推進課程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學習方式方法變革,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尋求創新性的融合突破點與發展昏路,實現各學科的教學質量顯著提升,促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學,啟發學生思維向高階發展,促進提升創新和合作能力,也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具有的關鍵能力。
綜上,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研發出更高水平的課程,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這也是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必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朱慶輝.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J].信息周刊,2019.
[2]歐佩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下的思考[J].創新教育,2020(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