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逐漸迫切,而當前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主要是:傳統工業化的弊端、消費主義的影響、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因此,應從綠色化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來有效建設新時代生態文明。
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生態危機;環境保護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hinas society, peoples need for a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 and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The root causes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risis are: the malpractic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and the concept of anthropocentrism.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effectively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green production mode, life mode and thinking mode.
Key words:New era;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risis;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1]。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頻發的背景下,我國著力建設生態文明以提高環境質量,保障人們享有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間。基于此,本文以期通過對當前生態危機根源的探尋,分析新時代條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
1 生態危機的根源
1.1 傳統工業化的弊端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諸多難題與考驗,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環境破壞問題不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更沖擊著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而生態危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們不恰當地利用自然的方式,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傳統工業化才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2]。現代化或工業化確實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未來社會的發展也必將繼續借助工業技術的進步為人類創造更多有益的生存條件,但“我們當前的問題是一個態度和方法問題”[3]141,“地球之所以被污染,既不是因為人是某種特別骯臟的動物,也不是因為我們的人口太多了。錯誤在于人類社會——在于社會用來贏得、分配和使用那種由人類勞動從這個星球上的各種資源中所攝取來的財富的方式。”[3]141因此,只有改變那種不加節制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發展方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才能擺脫傳統工業化帶來的各種環境破壞問題,也才能逐步實現生態文明。
1.2 消費主義的影響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購物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們不僅在消費中滿足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也在享受消費帶給自己精神上的愉悅感。但是市場的逐利性使得商品營銷慣于給人們營造一種“虛榮”的消費觀。“買東西變成了既是自尊的一種證明(一個洗發水廣告吹噓說‘我配得上它),又是一種社會接受的方式——世紀之交的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侖所定義的“金錢體面”的一種標志。”[4]20人們在消費中獲得了巨大的心理滿足感,逐漸養成物質至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念。但是,“即使假設在穩定人口數量方面和使用清潔高效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除非人們從物質的一端轉向非物質的一端,否則人類的欲望也將會超越生物圈的承受限度。地球供養數十億人類的能力取決于我們是否繼續把消費等同于滿足。”[4]37也就是說,人們將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幸福指數簡單依賴于商品背后承載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義,而忽略物品本身的實用價值。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垃圾廢物,其數量遠遠超過生態環境承載的限度。
1.3 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中心主義”曾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它主張人類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可以憑借自身活動在無視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任意改造自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無形中造成人類“無所不能”的假象。“我們不是在沒有人跡的曠野里,而是在有著坐標方位的街道上;我們不是從太陽那里得到所需的熱,也不是在陽光太強烈時要躲避它,我們是靠人工的機器來使我們暖和或者涼快。這一切都使我們相信,我們已創造了我們自己的環境,而不再依靠自然所提供的那個環境了。在現代社會和工業技術急于追求利潤的過程中,我們被誘入了一種致命的錯覺:通過我們的各種機器,我們至少已經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中擺脫出來了。”[3]11然而實際的情況確是,“我們迷戀工業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5]168人類以征服者的形象在自然面前自居,使得我們過于依賴自己創造的技術與工具,卻忘卻了所有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事物都源自自然環境。而“征服者這個角色中包含著這樣一種意思:他就是權威,即只有這位征服者才能知道,是什么在使這個共同體運轉,以及在這個共同體的生活中,什么東西和什么人是有價值的,什么東西和什么人是沒有價值的。結果呢,他總是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的征服最終只是招致本身的失敗。”[5]194當前出現的各種環境危機無一不在提醒人類:做自然的征服者終將導致自身的毀滅。
總之,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說,“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6]因此,生態文明趨向的是一種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它與以往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區別在于始終要遵循人類只是大自然中的普通成員,其生產生活都應該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承受力,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保障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2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分析
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實現綠色發展,重點是要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化。”[2]
2.1 綠色化的生產方式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綠色生產方式,首先,在資源能源上,對于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必須堅持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切實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探索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鼓勵銷售、使用新型清潔能源,以獎勵、補貼等方式激勵能源的消費變革;其次,在環境污染治理上,加強政府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監督檢查管理,完善落實相關體制機制,加強法律對環境保護的保障和對破壞環境的司法追究,對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檢測網絡,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推動生態環境數據的信息化建設;最后,堅持環境治理信息的公開公示,政府和企業對社會環境污染的治理實踐過程應通過網絡媒介進行公示,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鼓勵公眾參與到環境治理的監督過程中,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公眾對社會公共生活的參與度,也能逐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人們思維方式的綠色化。
2.2 綠色化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消費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是微乎其微的。更糟糕的是,人類滿足的二個主要源泉——社會關系和閑暇,似乎在奔向富有的過程中已經枯竭或停滯,這樣在消費者社會中的許多人感覺到我們充足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虛——由于被消費主義文化所蒙蔽,我們一直在徒勞地企圖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不可缺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的需要。”[4]6面對人們過度追求物質享受造成生態環境負擔過重的問題,需要在全社會提高公民的環保素養。首先,要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養,精神上的富足會減少人們用物質填補內心的空虛感,從而專注于磨練心智以獲得自身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只有這樣人們才會為了“真實的需要”而不是“虛假的需要”進行物質消費;其次,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倡導合理、適度消費,運用政策鼓勵等方式倡導人們追求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綠色化,引導人們做商品的主人而不是商品的奴隸,使人從對物質欲望的枷鎖中掙脫出來,成為一個追隨高尚精神素養的負責任的社會公民。
2.3 綠色化的思維方式
面對當前出現的各種生態問題,不能只是從表面上看得到的地方找原因,要聯合各學科追根溯源,“在土地上,正如在人體上,病癥可能發生在某個器官,而原因卻在另一個上。我們現在稱作保護主義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起著局部的鎮痛作用。它們是必要的,但不能將它們與治愈混淆起來。”[5]185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6]治理生態環境問題,要從全局和系統的角度分析解決,不僅需要多方面尋找原因,更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協同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踐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形成治理工作合力,最大程度恢復自然界本身的循環系統。
3 結語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1,3]信息革命促動人類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巨變,人們在享受愈加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危機,因此,當前是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不僅關乎人們生命安全,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奮斗,2019(03):1-16.
[2]陳學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繼承和發展[J].探索,2019(04):32-41+2.
[3][美]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M].侯文蕙,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M].畢聿,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20,37.
[5][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8,185,194.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收稿日期:2020-06-20
課題項目:寧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GIP2019019)“生態人類學視域下的水與人——基于寧夏賀蘭縣的調查”。
作者簡介:錢佳樂(1993-),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