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獲取大量環境基礎性數據,摸清了各類污染源數量、分布、結構,掌握各地區污染物產生、排放數據,建立了各類污染源名錄數據庫和重點污染源檔案,充分利用污染源數據成果,有助于提高生態環境管理能力。
關鍵詞:污染源;數據成果;應用
Abstract:The second general survey of pollution sources ob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environmental data,found out the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pollution sources,grasped the data of pollutant production and emission in various regions,established various pollution source directory databases and key pollution source files,made full use of the data of pollution sources to achieve results,which wa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ource of pollution;Data achievement;Application
根據2007年7月19日頒布的《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每10年開展一次污染源普查,為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家底,2017年啟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2018年正式開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普查是一項重大國情調查,是環境保護基礎性工作,是全面掌握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其內容主要包括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移動源和集中式治理設施等五類污染源,通過兩年多的普查工作,摸清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各個區域、流域、行業污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
污染源普查數據是生態環保系統內覆蓋面最廣,信息量最多,最具權威的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對于準確判斷當前環境狀況和未來環境發展趨勢,制定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充分發揮污染源普查成果開發利用,提高行政效能,增強行政決策能力,服務生態環保是后續污染源普查的重點工作。
利用污普數據進行支撐環境管理的相關工作,對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深層次綜合分析與處理,對接大數據平臺,開展污普數據開發應用工作,將普查數據應用于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環境統計、節能減排、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文明等,為強化污染源管控、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提供決策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共享普查數據信息,對達到資源化最大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 環境決策方面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國目前各區域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移動源、集中式治理設施等五大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區域和流域分布;各類污染源生產活動水平,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和治理狀況;各類污染源普查對象空間分布情況。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成果與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對“五大”污染源開展污染現狀及對策研究,在區域規劃、生態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總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許可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建議,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撐。
2 環境統計方面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庫相對一年一次的環境統計數據而言,覆蓋面更廣,信息量更多更全,應重視普查數據庫與環境統計數據平臺對接研究,應充分利用普查數據庫結合審核環境統計信息,特別是一些重點行業、重點排污單位生產總值、原輔材料、能源消耗、“三廢”產排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及危險廢物的審核,確保環境統計信息客觀、準確、可靠。環境統計數據真實客觀反映企業生產活動水平,讓環境統計真正服務生態環境管理部門。
3 環境執法方面
利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空間信息分布圖,找出污染源比較集中、分布密集、產排污量大的區域,確定重點執法區域、重點執法流域、重點排污單位,便于重點監管,以便提高環境執法水平,增強執法效率。利用污染源普查系統數據庫,找出問題企業,督查企業整改存在的環保問題,完善污染設施建設及環保相關手續;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持續更新重點企業的“一企一檔”,為日常環境監管工作提供便利。
4 環境監測方面
根據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環境執法監測、企業自行監測要求,利用普查數據庫統計功能,選出主要監測對象,主要排放監測指標,制定年度環境監測實施方案和污染源監測計劃,協助審核企業自行監測方案的完整性。對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高的企業,增加監督性監測頻次,實行加密監測,隨機監測,必要時要安裝在線監測,同時發放標準樣品比對監測,利用工業污水處理廠與環境監測部門同步監測,并對部分企業進行質控管理,對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全面監管,從源頭控制企業的排污行為。利用污染源普查空間分布狀況,找出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并加強該區域內的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的監測,掌握區域環境質量變化趨勢,服務管理決策。
5 大數據平臺,資源共享方面
提升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環境保護大數據平臺是未來環境保護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遙感觀測等信息化科學技術,將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信息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測信息平臺、排污許可證管理等平臺進行整合,健全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信息庫,利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平臺,實現污染源全過程監控和網格化監管的動態管理,實時監控污染物排放情況及其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同時還要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將環保大數據信息平臺與其他大數據平臺銜接,資源共享,實現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管理和服務。各相關部門可以將污染源大數據進行綜合決策,利用互聯網交互方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輔助決策施政。最終實現環境管理一張網、環境信息一個庫、環境管理一張圖、系統整合一平臺。
6 其他方面
除上述領域外,污染源普查數據還用于,第一,環境風險防護,危險化學品管理;第二,產業行業合理布局;第三,企業排污稅征收核實;第四,污染天氣環境應急處理;第五,集中式飲用水保護區,違建項目核查清理;第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
7 結束語
通過污染源普查成果的有效利用,不僅為領導決策提供準確科學依據,而且為建立科學環境智能化平臺,動態跟蹤,實時監控,提高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管理能力。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污染源環保大數據庫,綜合分析,合理預測,對未來的生態環境管理和決策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08號)[Z].北京:國務院,2007.
[2]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制度的通知(國污普〔2018〕15號)[R].北京.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8.
[3]吳敬慧,王憲澤.關于污染源普查數據應用的思考[J].環境與發展,2018,30(07):207+209.
[4]張震,趙銀慧,王軍霞,等.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議[J].環境保護,2017(7):52-55.
[5]江西省九江縣污染源普查辦公室.突出普查成果的服務功能[N].中國環境報,2010-06-01(002).
收稿日期:2020-06-21
作者簡介:賀先超(1978-),男,漢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污染防治及污染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