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香 喬育博 富艷春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信息可視化的概念;然后列舉疫情期間現有消毒方式,并逐個分析其局限性,引出可視化消毒產品的設計構思;最后總結可視化消毒產品的創新點,并最終給出“小護士”消毒產品的設計實踐,為日后的日常消毒產品設計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居家消毒;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9-00-04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暴發,讓人們不得不選擇居家隔離的方式來度過2020年的春節假期。做好居家消毒工作,是疫情期間每個家庭都要積極配合的任務。然而,在消毒過程中,常常存在消毒方式不科學、消毒器具使用不合理的情況。對于不同的物件,需要不同的消毒強度,僅通過普通的酒精消殺顯然不太合適。這些現狀應當喚起更多當代設計師的思考:設計師應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善于發現痛點、總結規律,積極發揮設計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1]
1 信息可視化概述
“信息可視化”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它是指用易懂的視覺信息元素來表達抽象的概念。文字和圖表是人們用來日常信息交流的語言,而將抽象的數據進行信息可視化處理后,就能通過視覺這一直觀的感官,快速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在疫情期間,很多軟件都爭先進行了大數據分析與統計,將每天的疑似病例數、新增確診患者數、治愈人數以及死亡人數等數據用圖表進行了表達;還根據各個地區的疫情情況制作了專門的戰疫地圖、視頻科普、戰疫時間軸等直觀的圖文界面。這對現在乃至未來都有著重大影響,為人們高效率地獲取各種各樣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 現有消毒方式的局限性
2.1 酒精消毒
居家消毒一般采用化學消毒的方式,即酒精消毒,并將其放置在噴壺中使用。很多人將酒精直接噴灑在口罩、外套、外出背包或者鞋子上,但這種試劑揮發性很強,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擦拭在物體表面是更為有效的做法。[2]然而,這種消毒方式并不適合消毒餐具和嬰兒用品,害怕造成誤食風險;同時,它也不適合消毒電子產品,由于自身的易燃性,在靠近熱源時很容易發生危險。在用戶出門在外時,酒精的攜帶問題也值得考慮。眾所周知,只有濃度為75%的酒精才能將物體表面的病菌有效清除,但其易揮發的性質和濃度的上下浮動也給消毒帶來了一些困難和阻礙。
2.2 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消毒的原理是其在水中形成的次氯酸可以與細菌的細胞壁發生相互作用,通過與蛋白質發生氧化反應使細胞死亡。但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液一般用于衛生間馬桶以及戶外環境的消毒,而不能用于衣物、食物和鐵制品的消毒。并且消毒液一定要稀釋后再使用,禁止將其與其他試劑混合使用,避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劇毒氣體。譬如大家都熟知的與潔廁靈一起使用,會釋放氯氣,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消毒液本身也含有刺鼻的味道,在水中使用時也經常會給人帶來不好的體驗。
2.3 紫外線消毒
人們還可以采用物理消毒的方式:紫外線消毒。許多智能的消毒類電器就采用的這種消毒原理,在疫情期間獲得了較大的市場需求,如餐具消毒柜、除菌洗碗機、空氣凈化器等等。[3]但這些產品體量較大,不像酒精噴壺一樣方便拿取,消毒范圍有限,消毒對象也相對受限。同時,應避免因紫外線光對人體的長時間照射而造成的輻射傷害。而且在當今,國內還并未形成系統的紫外線消毒體系,紫外線消毒儀器在使用的普及度上還尚有欠缺,在消毒物品使用過后倘若再次接觸污染源,也容易再次滋生細菌。
3 可視化消毒產品的創新點
3.1 提供便攜性
針對環境或場景,消毒的范圍較大,消毒的設施也不是具象化的,而針對物體的產品通常不易隨身攜帶,且重復使用率很高。比如酒精的揮發性強,消耗速度非常快,而消毒液隨身攜帶對身體有著威脅性。由此,消毒產品的設計可以將便攜性作為條件之一,無論用戶在出門還是居家,小巧便攜的產品都為隨時隨地消毒提供了便利。在用戶有使用需求時可直接使用,既避免了消殺場景過大無法保證干凈的問題,也避免了由于物體體量小而消毒不便的問題,在人性化需求上也做了適當的考慮。
3.2 提高殺菌率
由于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很多人在消毒時難以判斷用量,因此在居家消毒方面都做出了許多應激性的過度反應,如反復噴灑酒精,結果反而對健康造成了傷害。在消毒結束后,人們依舊無法判斷病菌是否被全部消滅,難免會存在重復消毒的情況。據此,可以將消毒產品與人們的手機進行交互:將消毒時的所有數據,包括病菌含量、殺菌時長、消毒強度以及殺菌率等都顯示在手機界面上,實現整個流程的可視化操作。這種方法能有效提高殺菌的精確度,同時也節省了時間,提高效率。還可以加入一些簡短的提示音效,伴隨消毒過程一起使用。[4]
3.3 擴大消毒對象和范圍
一般的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它們不能對所有產品都進行消殺,且使用場景有限。若能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變換消毒強度,就能更加安全可靠地殺死病菌而不對物品造成傷害,從而擴大消毒對象。可以在交互界面中設置多種消毒模式,每個模式有預設好的消毒強度,并提醒消毒安全時長。除此之外,為了實現多對象、多場景的消毒,可以將產品的外觀設計成易拿取的造型,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人群,在外觀造型上做不同的改變。以手持產品為例,兒童使用的消毒產品可能都仿照動物形態,看上去生動可愛,親和力十足;[5]而老年人使用的消毒產品就會以簡潔干練為主,不宜追求花哨或異形。[6]
3.4 加強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越是能引起使用者情緒變化和情感共鳴的產品,越能使人產生依賴和寄托。手機與消毒產品的可視化交互,能夠讓使用者對消毒的全過程有著更加清晰的了解,增強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的主動性。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大肆傳播,各個社區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拿起“武器”打起反擊戰:出入戶登記、體溫測量、社區消毒以及定期走訪調查等。[7]消毒產品為人們提供了情感依靠,人們能從中獲得一絲安慰和鼓勵,更加堅定信心,積極應戰。
4 產品設計實踐
根據以上分析研究,本文設計了一款名為“小護士”的便捷式智能紫外線消毒儀,如圖1所示。
4.1 便捷式外觀
產品外觀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忙碌在抗疫一線、身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們,其保留的元素有防護服主體、護目鏡、口罩以及手部線條。整體為手持產品的設計,可以進行多對象、多場景的消毒。它有開機鍵、消毒開關、紫外線燈泡、開機指示燈和USB接口這幾個結構。在配色方面,選用以白色為主,搭配標志性的藍色密封膠帶,讓人能一眼就識別出醫療產品的屬性特征。在護目鏡處選用LED紫外線燈珠,可照射出高密度紫外線。手握處采用曲線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8]
4.2 可視化紫外線消毒功能
這款消毒儀使用物理消毒的方式,同時擁有照明、消毒和易攜帶三大功能,并且能與“小護士”APP聯網,進行同步的消毒操作。
(1)開機操作。按下開機鍵,“口罩”開機指示燈亮起,同時LED紫外線燈泡開啟照明模式;接著打開手機APP“小護士”,選擇“連接到設備”選項,完成Wifi連接,成功后LED紫外線燈泡開啟紫外線消毒模式。此時,并沒有紫外線燈光射出。
(2)界面操控。下一步在手機APP上進行操作,如圖2,手持產品,將LED紫外線燈泡對準要消毒的物體,接著點擊“開始掃描”選項,便可看見所吸附病菌的具體含量。掃描完成后,自動跳轉到“殺毒”界面,選擇相應的殺毒模式,如衣物、餐具或其他,選擇后紫外線波長相應改變,強度跟著變化。接著同時按下產品兩側的消毒開關,開始消毒,同時消毒時長也同步在界面中央,可參考數據來安排操作的時間長短。松開產品兩側的消毒開關后,點擊“完成消毒”選項,自動跳轉至“完成”界面,開始計算殺菌率,若達到100%,則可點擊“請放心使用”選項,完成消毒;若未達到,則可重復上一步消毒操作,直至病毒被完全消滅。
(3)關機操作。點擊開機鍵,實現關機操作。
4.3 引起情感共鳴
抗疫期間,醫護人員總是不分晝夜地奮戰在一線,為每一個生命爭取寶貴的時間。他們的身影,就是人們心中的堅強靠山。這款名為“小護士”的便捷式智能紫外線消毒儀設計靈感就來源于此,以醫護人員的原型設計出類似的外觀,在用戶使用時可以聯想到時刻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它就像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小護士一樣,時時刻刻守護著我們的健康。
5 結語
在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的嚴峻形勢下,所有設計師能做的就是通過分析現有產品的痛點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突破現有產品的瓶頸。此款“小護士”消毒產品的設計是為解決消毒設備不便攜帶、消毒物資稀缺的問題。本文賦予一款消毒產品以可視化操作的功能,同時又具有小巧輕便、易于攜帶的特點,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消毒的可控性和靈活性,有效地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希望能借此設計實踐為日后的消毒產品設計提供設計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安琪,鐘世祿.情感化設計在生活中的體現[J].藝術科技,2019,32(10):43-44.
[2] 馬欽.酒精和84消毒液你真的會用嗎[N].健康報,2020-03-07(4).
[3] 武志軍.健康家電“疫”中突起[J].中國品牌,2020(3):72-73.
[4] 徐雪,李晶,陳佳艷.調節大學生心理抑郁的交互產品設計研究[J].家具,2019,40(05):69-74.
[5] 賈睿琦,閆小星,尹太玉,鐘世祿.基于情感化的兒童家具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13):64-65.
[6] 蘇小卿,閆小星,彭文文.情感化的適老家具設計[J].藝術科技,2019,32(9):65-66.
[7] 辛愛峰.牢牢守好聯防聯控的第一線[J].先鋒,2020(02):39-41.
[8] 趙寅.居家養老人群手杖操作穩定性研究[J].家具,2020(01):76-81.
作者簡介:周云香(1998—),女,陜西漢中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制造。
喬育博(1998—),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
通訊作者:富艷春(1987—),女,江蘇南京人,研究生,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