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鑫 王宇晴 王晨寧
摘 要: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短視頻異軍突起,成為了互聯網經濟的一匹黑馬。然而,發展勢頭的迅猛也衍生了大量問題,尤其是短視頻自身特點所帶來的版權侵權問題,逐漸占據了人們的視野。想要促進短視頻行業良性發展,必須對短視頻的版權問題進行規制。在對短視頻行業問題進行抽絲剝繭的同時,“避風港原則”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如何讓“避風港原則”正確發揮作用,引導行業平臺擔負責任,成為了當下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短視頻;版權;平臺;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27-0099-03
案情回顧
2018年,北京微播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稱“抖音短視頻”是由其合法擁有并運營的原創短視頻分享平臺。抖音對簽訂了獨家協議的創作者創作的短視頻,擁有獨家排他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以及獨家維權的權利。“抖音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的“5.12,我想對你說”短視頻,由創作者“黑臉V”獨立創作完成,理應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抖音一方發現,該視頻在抖音平臺發布后,被告百度在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其許可,擅自將該視頻在其擁有并運營的“伙拍小視頻”上傳播并提供下載服務。抖音認為伙拍平臺未經許可擅自傳播的行為給抖音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為此依法提起訴訟,要求伙拍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其經濟損失和合理支出。
抖音訴伙拍案是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后受理的第一案,一經爆出便引發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也將短視頻行業固有的問題展現在人們面前。
1 短視頻的可版權性
短視頻即短片視頻,是一種互聯網內容傳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隨著移動終端普及和網絡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內容逐漸獲得各大平臺、粉絲和資本的青睞。據《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的統計,短視頻產業在2017年實現了迅猛增長,用戶規模突破4.1億人,同比增長115%,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將超350億元[1]。
短視頻能否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還要從我國法律規定和短視頻本身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國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目前短視頻主要分為7類:網紅IP、情景短劇、隨手分享、技能分享、創意剪輯、短紀錄片和精彩片斷。這些短視頻,作為網絡媒體產物,均符合可復制屬性。因而想要明確短視頻能否受到著作權保護,只需判斷其獨創性能否達到著作權法所規定的最低標準即可。短視頻是否具備獨創性此前存在著一些爭議,對之否定的主要理由是因短視頻的時長較短、創作空間不足等因素導致其獨創性缺失。[2]但筆者認為,目前的短視頻領域,從用戶生產內容到專業生產內容,發展成如今的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優質短視頻的制作成本日漸走高,制作水準也愈發精良。以2018年第四季度嗶哩嗶哩網站統計數據為例,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的觀看量占到總觀看量的89%①。這些短視頻凝聚了創作者的大量精力與心血,具有較高的獨創性,當然符合作品的構成條件,也理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且,這些優質短視頻由于內容質量高,深受觀眾喜愛,是短視頻中最容易遭受侵權的一批,如果對其的版權保護力度不夠,將會極大傷害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而在18年的抖音訴伙拍案中,北京互聯網法院公開宣判,首次定性短視頻可借類電作品的身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根據判決結果,被告方作為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根據“避風港”原則,在履行了“通知-刪除”義務后,就不再構成侵權行為。這也為短視頻能夠被認定為作品提供了基礎。
除此之外,對于通過二次創作手段所完成的短視頻,如果其能夠達到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性標準,也應當成為一個新的作品,從而獲得著作權法保護。例如部分舞蹈短視頻,動作與原作品相比進行了改編,除表演者自身的歌唱和舞蹈動作之外,又加入了另外的音樂,相較原作品更加豐富,這樣就產生了區別于原作品的獨創性,對于這樣的短視頻,是可以將其作為作品保護的。筆者認為,對于這類視頻,最主要的還是看它相對于原作品來說,是不是具有可識別的明顯的差異。
除去以上所述的短視頻作品,還有一部分短視頻,例如短視頻錄像制品,短視頻作品表演或短視頻節目,雖然不能達到作品的要求,卻可以享受鄰接權,對這類視頻,也應當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而對于那些內容低劣、制作粗糙的短視頻,著作權法便不需要進行保護,市場會自然而然地將其淘汰。
2 短視頻侵權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來說,短視頻行業的侵權現狀是:侵權易如反掌,維權難于登天。
2.1 制作成本導致侵權門檻低
短視頻的制作成本較低,商業價值和訴訟成本卻很高,而且短視頻的相關人員以生活中的普通網民為主,文化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整體偏低,對版權了解不夠,這無疑增加了版權侵權的風險。并且,當短視頻的創作者想要去維權時,又面臨著維權成本過高的問題,目前的短視頻行業侵權行為十分分散,尤其是侵權人經常是大量的散戶,對于權力個體的責任追訴非常困難。需要創作者們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甚至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
2.2 大數據發展降低了侵權難度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將人們的娛樂時間碎片化,隨之而來的是受眾對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短平快的短視頻平臺極大的滿足了用戶需求,商家廣告的植入使短視頻平臺的粉絲極大地實體經濟化,加強了競爭,加劇了不法分子地侵權態勢。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人們可以從大量不同的平臺吸納海量信息,各種視頻音頻剪輯工具不斷問世,操作門檻越來越低,社會進入了“全民創作”的狂歡時代。人們隨手可以擷取到數以百計的短視頻加以利用,創作成本的不斷降低也使版權的保護更加復雜。
2.3 版權保護意識不到位
在我國,知識產權產業興起時間較短,版權保護的意識并未深入人心,主流人群的思維還沒有從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的“盜版風潮”中擺脫出來。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對于自媒體的受眾人群來說,版權侵權是一個很難涉及自身利益的、較為遙遠的概念。面對侵權者的保活,他們持著“事不關己”或者“抄也是一種本事”的態度,最后侵權者名利雙收,維權者卻成了跳梁小丑,這無疑助長了短視頻侵權的風氣,使得原創作者維權更加困難。
3 短視頻版權保護的平臺責任
在短視頻的發展過程中,平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短視頻行業中大量抄襲現象的出現,都是由于平臺的監管不力,平臺只看到了短期的效益,而忽略了對創作者權益的保護,這是極為不可取的。判斷短視頻平臺侵權責任認定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判斷短視頻平臺的主觀過錯主要通過“通知刪除規則(避風港原則)”、平臺注意義務進行確定。[3]該原則的實質是法律給予網絡服務商特殊的保護,目的在于為新興的互聯網產業提供能夠寬松發展的“避風港”,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無論是嵌入式平臺、社交型平臺還是媒體型平臺,甚至傳統視頻網站,它們應當承擔的責任并沒有什么區別,都是要看其提供的服務是內容還是技術。對于提供內容服務的平臺,如果出現了侵權現象,應當使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而且,有些平臺從表面上看并沒有直接提供內容,但實際上卻提供了諸多幫助或較為明顯的輔助性手段,對于這種平臺,應當使其承擔間接侵權責任。當然,如果平臺符合免除責任的條件,就可以納入一定程度免責的范圍。
但是,在司法實務中,本意是為了保護網絡服務商的“避風港”原則,反而成為了一些無良平臺的擋箭牌。2018年4月22日,今日頭條訴愛奇藝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系列案,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宣判。法院經審理認為,今日頭條上連載的《一郭匯》②由郭德綱精心創作,具有較高的獨創性,可以構成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從而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愛奇藝在其平臺上提供該節目的線上播放,明顯侵犯了今日頭條所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盡管愛奇藝用“避風港”原則為自己辯護,稱該視頻由用戶上傳,但由于其無法提供相關用戶信息,法院對愛奇藝“提供的是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的說法不予采信。認定愛奇藝侵害了今日頭條的著作權,判決愛奇藝賠償今日頭條共計3.4萬元的經濟損失。在該案中,愛奇藝方的辯詞,無疑是在濫用“避風港原則”,這是司法部門必須要避免的。這一舉動不是要否定‘避風港原則,而是要增加平臺適用‘避風港的標準。讓人們思考:什么時候能采用“避風港”原則進行免責?答案是:只有在平臺采取了合理措施后,才可以適用該原則。
4 短視頻版權規制建議
考慮到短視頻本身的特點,筆者認為,目前侵害短視頻著作權的風險規制應當從重在預防和綜合治理兩個方面入手。[4]重在預防,是指提高國人的版權意識,相當一部分短視頻制作者不能認識到使用他人音樂、美術作品需要支付費用。比如電影剪輯類短視頻,制作者不了解究竟可以使用哪些素材,這樣就有可能造成侵權;綜合治理,就是指國家與平臺應當雙管齊下。
國家方面,可以將著作權法的修改提上日程,整合近些年來短視頻版權爭端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整合,明確相關法規的發展方向,改變現行法規中的漏洞以及過時點,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求短視頻平臺履行應盡的注意義務,加強防侵權措施,加強對版權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從小處抓起,廣泛進行有關版權的公益宣傳,使得版權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力打擊侵犯著作權的違法犯罪行為,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到版權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維護短視頻行業的版權秩序,減少侵權現象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劍網2018”行動將短視頻盜版侵權列為重點目標。一方面重點打擊短視頻行業的侵權行為,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短視頻平臺對版權授權和傳播規則進行規范,明確劃分“避風港”原則的使用限度,避免短視頻傳播平臺縱容版權侵權的行為。建立總編輯內容負責管理制度,平臺根據業務發展規模建立審核員機制進行法律審核。加大上層建筑對短視頻平臺的監管,倒逼短視頻平臺重視平臺內部的版權問題,從而構建健康的商業發展模式。
平臺方面,短視頻平臺作為用戶之間的媒介,不僅僅起著媒介的作用,更扮演著監督、審查的角色。用戶上傳視頻至短視頻app、在app上觀看視頻均是對短視頻平臺的信任,平臺有責任也有義務規范用戶的上傳視頻的內容。平臺應是侵權行為的首先發現者,更應該積極創新、更新自己的技術,加強過濾能力,將侵權行為制止在源頭上,創造一個良好的短視頻環境。因此,平臺要切實履行版權保護責任,而不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把“避風港”原則當成免死金牌。應當重新規劃短視頻市場準入門檻的界定。加強對短視頻創作者及短視頻內容的審核,對有過侵權行為的創作者進行懲罰和警告,保證原創作者的利益;將原創作品與再創作作品進行勞動報酬的細致劃分,多勞多得,鼓勵創新,在保護原創積極性的同時,對優秀的再創作作品予以肯定和保護。
注釋:
①數據來自國家版權局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509/400293.html。
②一郭匯是一檔脫口秀網絡綜藝節目。
參考文獻:
[1] 叢立先.論短視頻作品的權屬與利用[J].出版發行研究,2019(04):9-12、8.
[2] 宋晨歌.短視的可著作權性與保護路徑探析[J].法制博覽,2020(01):6-9.
[3] 郝明英.網絡短視頻平臺的著作權侵權責任認定[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50-58.
[4] 李琛.短視頻產業著作權問題的制度回應[J].出版發行研究,2019(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