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洪
一、自修強內,提教師素質
一是將教師例會平臺交還教師。學校將每周五下午的例會改革成為“3鐘分享會”:由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說說教學過程得意的幾分鐘;“教學沙龍”:由某一教師提出一問題,其他同事現場解釋;“業務學習”:由教師領導或名教師針對性選擇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輔導;“教師素養”主要針對本校教師存在的不足,由校長親自上課或邀請外校先進教師或專業教師進行輔導等。
二是拓展學習渠道。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到珠海、香港學習,也組織教師就近選擇較好的學校學習。
三是堅定教改信心。教學改革既可以改變教師的思想,更可以改變農村教學落后的局面。通過教學改革可以推動教學管理,從而達到學校整體的管理效果。
二、以生為主,造良好校風
第一, 發揮團委會作用。我認為首先要提升團委書記的地位與待遇,其次才是學生干部的組建工作。學校的兩任團委書記都能超量工作,團委開展了“義工隊”“記者團”“廣播站”“宿管部”等等,這些學生負責每天的班級衛生、紀律評比,并完成統計工作。既煅煉了學生的能力,又促進了校風的改善。
第二, 組建德育先鋒平臺。德育先鋒是我校的創新工作,他們由各班選2名學生,任務是接受德育先鋒指導教師的任務,然后由德育先鋒回到班上進行授課,內容主要是以“武溪精神”為主,涵蓋忠義、禮貌、儀表、感恩等等。
第三, 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組織了“文化藝術節”,內容豐富,時長一個學期。另外,組織各類體育比賽、趣味性比賽。通過活動既可培養學生興趣,又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還可以紓解學生戾氣從而減少矛盾的發生。
第四, 評價班干部隊伍建設。通過評價來推動班主任加強班干部隊伍的建設,效果很好,強迫性要求班主任放權于班干部,對學生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對學校管理也是一有益無害的做法。
三、制度文化,促良好教風
(一)感情投入,造就學校的家文化。首先,營造家庭氛圍。校長必須把學校看作是一個家庭去經營,并且通過各種宣傳途徑把這種理念傳遞給教師。其次,經營良好的文化精神。校長應有清晰的文化觀,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另一方面,校長應該改變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范式,從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發,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再次就是引導教師經歷精神體驗。作為校長,不僅應當向師生們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也更應當通過豐富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歷程的引導能力,這樣才能切實的幫助教師進行精神體驗。
(二)待遇提升,調動老師的積極性。盡可能利用對外宣傳,讓社會知道學校的存在,也讓群眾了解學校辦學成績等,從而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有就是利用資源,增加經濟待遇。更重要的就是善用表揚。每周的教師例會上最少表揚4位教師,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
(三)制度自信,確立管理核心地位。首先,規章制度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的設計要體現出對人的關懷,還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其次,管理制度要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真正使管理制度體現“從群眾中來”的精神。第三是管理制度應該體現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默默溫情。學校的制度既考慮到了學校的利益,又照顧到了老師們的要求,讓老師們在人文制度中培養自律的習慣。第四是堅決維護學校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對個別教師無視學校制度的情況,堅決按照制度辦事,絕不允許因為個別人造成制度形同虛設,讓制度失去制約力。
四、內外聯動,架家校橋梁
一是利用網絡資源,搭建家校網上互動平臺。學校設有E校平臺,要求每個班級設立班級交流平臺、建立微信家長群,由班級家委會和班主任共同管理,要求班級有條件的家長全部參與。二是建立電話隨訪制度。學校要求班主任每月不少于一次與家長聯系,同時,組建家長電話隨訪領導小組。每月每班隨訪人員不少于10人,收集到的意見交由辦公室處理,由辦公室組織人力對家長提出的意見作出解釋。三是化整為零,讓家長進入課堂。主要是以班為單位,開展“親子活動”、道德講堂”“感恩活動”等等。四是以活動為載體,請家長參與和監督。如何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了解學校開展的系列活動情況?學校在一些大型活動中,邀請一些家長參加,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動向與活動情況。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