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雪
兒童的閱讀過程是遵循本身的認知規律,以生活經驗、以往的閱讀積累為基點,與文本內容發生碰撞、交融、對話從而產生獨特思維與想法的過程。語文閱讀應是開放的、多元的、融合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倡語文閱讀的無邊界。這就意味著語文閱讀教學要打破閱讀數量的束縛,跨越單一思維的壁壘,適應多媒介的挑戰。
一、從一篇到一組之“數量”無邊界
1.根據文章的語文要素來整合
課文《秋天的雨》勾勒出了一個豐收、歡樂的秋天。執教本課時,可以從文章的結構入手,與學生一起找到整篇課文的中心句、每段話的中心句,從而掌握“圍繞一個意思把句子寫具體”這一語文要素,接著整合《秋之神韻》、《塞上的一顆珍珠》、《美麗的南沙群島》《冰雪北海》一系列帶有“圍繞一個意思把句子寫具體”的語文要素的文章;《司馬光》是一篇言簡意豐的小古文,執教本課時,著眼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課文插圖、文中注釋和適當補白這些方法落實“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同時整合《孔融讓梨》《王戎不取道旁》等小古文,課后讓學生帶著課堂的學習方法去讀《小學生小古文100篇》、古代文言小說集《世說新語》、古代文言笑話集《笑林廣記》和古文經典段落選編集《念樓學短》等。
把一系列帶有相同語文要素的課內外文章整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同一類語文要素的運用能力,這正是閱讀無邊界的魅力之一。
2.根據文章的人文主題來整合
“秋”是許多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重要載體之一,選擇“秋”作為閱讀主題,在教學《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這一組描寫秋景的詩中,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善于抓住秋天的特色景物,如“楓林”“梧葉”“菊花”等意象來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或對家鄉、友人的思念之情,再引入其他寫秋的詩,比如《秋夕》《觀滄海》《山居秋暝》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發現古人是借助哪些獨特的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在整節課中,學生會對古人如何寫“秋”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一組寫“秋”的學習,深化了學生對古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直接作用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單首古詩詞的教學是無法比擬的。同樣地,還可這樣設計邊塞詩群文閱讀、懷古詩群文閱讀、送別詩群文閱讀。
二、從簡單到多維之“思維”無邊界
1.充分利用文章的結構化組合,活化學生的多維思考
單篇閱讀教學大多是老師“問”和學生“答”,繞不開老師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最終完成學習任務。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多維性得不到體現。通過文章的結構化組合可以激發學生整合、對比、分析、創造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達到思維的多元化。
比如學習《小壁虎借尾巴》《賣火柴的小女孩》《七顆鉆石》和《青蛙賣泥潭》這一組童話故事,課堂提問:你發現這一組童話故事有什么異同點呢?
生1:我發現這一組童話故事都有情節反復的特點;
生2:我發現情節反復的次數大多是3-5次;
生3:我發現《小壁虎借尾巴》和《青蛙賣泥潭》這兩篇課文的情節是并列式的;
生4:我發現《賣火柴的小女孩》和《七顆鉆石》這兩篇課文的情節是進階式的;
生5:我發現并列式的反復,可以調換情節的前后順序,不管小壁虎先向誰借尾巴,最終都長出了尾巴。不管青蛙先向誰賣泥潭,最終都因為發現自己的泥潭不僅美而且舒適,決定不賣泥潭了。
生6:我發現進階式的反復,不可以調換情節的前后順序。《賣火柴的小女孩》四次的情節反復一次比一次更能體現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七顆鉆石》四次的情節反復體現出水罐的價值越來越大。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整合、對比、判斷、分析,對這一組童話故事的異同點及情節反復的規律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及多維的發現。最后,用這一發現創編各種情節反復的童話故事,達到思維的多元創造。
2.最大程度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對話中應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拋繡球”無疑是有效的促進多邊互動的良策。如果發現某一位學生的回答特別有價值,馬上向其他同學提問“誰聽明白他的話了?”“他剛才說什么了?”“誰來幫他把這個問題再說得清楚一些”之類的話語,把“繡球”拋向更多的學生,以此幫助更多學生找到更多的興奮點。當老師覺得學生的回答還可再深入時,可以追問:為什么呢?如果不是這樣的呢?這樣的教學,既體現了教師“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價值,又讓學生的思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提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