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
思維可視化是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與問題通過圖文轉換或者圖形結合來具體生動地展示出來,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擺一擺,弄一弄”,動手擺弄教具、學具,促新概念的理解,豐富表象
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對于新鮮的概念、規則會感到難以理解。這就需要形象思維作為一種翻譯的語言通過幾何圖形、模型組織等具體的圖像、圖形等,借助想象空間,在學生頭腦中對概念進行理解構造。
例如,低年級小學生對于“數位”“位數”“計數單位”這三個密切相關而又各自獨立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帶領學生使用一根一根、一捆一捆的小棒,還有三檔計數器、畫一個數位順序表(如圖1,在中間擺小棒),這些學具和教具,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邊擺、邊說、邊做,讓學生耳熟能詳、瑯瑯上口,以至于看見“數位”,就能知道指的是“數所在的位置”;提到“位數”就能知道指的是占了幾個位置的數……
二、“畫、描、標、算”,可視化審題方式促形象思維能力持續發展
在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生的心理、生理尚待發育成熟,抽象思維還不夠發達,需要通過一些具象的手段,使抽象的文字、符號等轉化成形象、具體的圖示,這種可視化的思維過程,我們姑且稱它為“可視化審題方式”。
1.“畫、描、標、算”
“畫、描、標、算”是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初步的長、正方體的周長和面積,以及周長與面積的關系時就訓練學生使用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可視化審題方式。
例如,使用2個長方形,長都是8分米,寬都是4分米,如果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原題無圖,學生會感到束手無策。學習這個知識點的學生此時還不太擅長畫圖分析數量關系,教師便鼓勵學生依題意徒手“畫”——由周長聯想到圍成這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畫出示意圖,接著“描”——描出與問題相關的長方形周長上的線段,“標”——標出這幾條線段的數據,這時數量關系就比較能明顯的呈現出來了,最后“算”——此時利用數量關系算出周長來也就不是難事了。(如圖2)
2.“圈、數、標”
對于低年級學生的問題解決,訓練他們學習“圈、數、標”的可視化審題方式分析題意,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如,有33個草莓,6個裝滿一盒,可以裝滿幾盒?(圖略)這類問題是除法的雛形,而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接觸除法,對于分析這樣的數量關系,仍需要直觀的形象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6個裝滿一盒”聯想到“6個一圈”的圈,再數出圈了幾個圈,就是裝滿了幾盒。接著過渡到遞減的列式計算的方法,然后數一數,一共減去幾個6就不能再減了,就是裝滿了幾盒。同類情況如圖3所示:
在閱讀題目的同時做標記和圈關鍵詞。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詞、重要詞之下進行標記,以養成認真閱讀的習慣。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