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娟 王忠東
摘要:大學生是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主力軍,法治教育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從法治教育的理念、法治教育的重點和法治教育的途徑三個方面論述,旨在辨析和完善大學生法治教育,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鍛造捍衛者和踐行者。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法治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逐步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潮流、反映黨和人民意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法治在不斷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對法治實踐經驗不斷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有力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之治”行穩致遠、歷久彌新。
法治是黨治國理政的根本途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法治建設的目標比以往更為清晰更為具體。落到實處就是要加強全民普法的范圍和強度,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的先進文化 ,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進一步指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切入點和具體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立足點是提高全民法治素養,即實現人的法治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且大中小學都要加強法治教育。
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大學生肩負著重要責任,高校是加強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階段是人的法治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要在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法治觀念的理論邏輯教育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養成教育,使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并能自覺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材第六章就構建了一個從法治理論到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一個新的高校法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依據新版教材,大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強調的重點是法治思想理念的引導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養成。
一、法治教育的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立足新時代,中國要強起來,固根本、穩預期和利長遠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法治之要在于實現“人”的法治化,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大任,要做到有本領有擔當,必須具備相應的法治素養,而法治素養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法治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個人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是法律禁止。而高校法治教育理念普遍是“不違法”“不犯法”,而鮮少普及法治“維權”教育,這顯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現代法治以法律為最高權威,法治的作用在于維護公民的利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倡導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法治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授權,即法治的本質在于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防止國家權力侵害個人權利。法律不僅僅是國家意志的表達,法之必行,也在于民心所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這才是法治理念。
現代法治與人治是根本對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時指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法治和人治的關系問題,這是各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凡是能夠很好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都順利實現了現代化。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在民主的國家,法律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國王是法律。“法治”按照通常的解釋是“依法管理”,法治的要害是治官治吏,依法行政就是治官治權。建設法治政府,歸根到底是要求一切權力服從法律。職權法定、權責一致、公正公開、有效監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黨深刻的經驗和教訓就是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制度基石。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重視法治、法治昌明則國家安定、民族振興。忽視法治、法治松弛就國亂民怨。
黨的十九大號召黨和人民走奉法強國之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大學生要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法治基本理論。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和運行機制,整體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和要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法治觀的教育體系中,要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法治是人類迄今為止唯一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法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良性運作,法治中國建設的步伐會愈發強勁,相應地會產生大量的有關法治的創新理論成果。高校要及時將這些新的優秀理論成果融入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過程中,要讓大學生在中國法治發展的動態過程中深刻認識和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法治觀,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努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楷模。
二、法治教育的重點
要想真正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大學生要在中小學法治意識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和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論是從公民法治教育要求還是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來說都至關重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沒有有效的實施,再好的法律也等同于一紙空文,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的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遵守法治、運用法治,法治才有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多次提到“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求全社會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素質和能力,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思維是以法治固有的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法治原則、法律概念、法學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術性規定等在思維中的有約束力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關于法治思維的界定都是符合現代法治原則和法治精神的。有的定義關注的是法治思維的法律本質和法律價值,有的定義關注的是法治思維的實踐性質和功能意義。
法治思維是從合法性出發,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指引,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式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它包含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權力保障、正當程序等。
法治是規則之治。在有規則之后,尊崇規則成為第一要務。法治思維特別強調堅守“合法性”為謀劃處事的底線。有了法治思維,我們在面對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時,首先選擇的是那種最符合法律規定、法治原則和法治精神的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摒棄人治思維、運動思維、革命思維,樹立法治思維,這是公民法治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高校法治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
法治思維只能起到引導作用,它要化為治理效能,必然要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方式,這種具體的行為方式稱之為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在用法治思維判斷是非曲直的前提下,運用法治途徑處理各項事務的行為方式。要讓學生認清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上提出法治方式,目的在于改變以往的社會控制及壓制的“土辦法”“土政策”等權宜治理的方式,用法治思維判斷問題,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在中國阻礙法治社會實現的關鍵因素就在于缺乏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法治理念和行為模式。中國社會曾經一度存在著信權不信法的特權思維、信錢不信法的潛規則思維、找人不找法的關系思維。究其原因,在于還沒有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沒有以法治的方式實現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國家的政治生活還沒有完全納入法治化軌道,公民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沒有普遍樹立起來。
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人治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支撐“人治”的是封建專制文化。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能否真正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制度選擇在一定程度取決于法治文化建設的狀況。只有讓法治內化為人的自覺,法治才能有生命力和創造力。
三、法治教育的途徑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第六章法律基礎部分,最后的兩節是“培養法治思維”和“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從理論素養最后落實到行動上面。這就指明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途徑。
怎樣培育法治素質?首先是要學習法學理論,形成法治理念,在此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方法,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尊嚴和正當權益,引導依法履行法定的責任和義務,這里強調的是“依法”而不是自覺,因為自覺是道德層面的。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學會用法治方式去診斷和醫治社會的各種缺陷和傷痛,讓“文本上的法律”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活”起來。
從法治觀念到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轉化過程,是一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再到身體力行的過程,也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再到實踐的升華過程,符合法治認識的發展規律。
法治是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內容,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與來源。法治能夠造就公民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而實現法治又依賴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養成。
高校在開展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建設一只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隊伍,以確保法治教育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和落實。在有限的課時內,要高效落實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任務就要做到既要講好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傳授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又要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還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實踐,比如,參與立法討論、依法行使監督、旁聽司法審判、積極參與校園法治文化等各類活動,使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從法治觀念向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轉化,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為法治建設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
實現法治道遠且長,但雖遠必達。教育是國之大計,大學法治教育注重學習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發展道路的精髓,構建法治思維,學會運用法治方式去解決矛盾和糾紛的途徑。也就是說,大學生要在學習“具體法條是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關注法條背后的立法宗旨、立法精神、法治理念,構建正確的法治認知,由正確的法治認知到法治思維養成再到自覺的法治方式。這一過程,是在教育中升華、在內省中完善、在自律中養成、在實踐中錘煉的結果。大學法治教育旨在不斷提高大學生法治素養,升華法治精神,為法治中國建設增添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布萊恩·拉姆,蘇珊·斯溫,馬克·法卡斯.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J].人民法治,2017,(9):106.
[2]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1(2):77—78.
[3]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EB/OL].http://www.lpdj.gov.cn/content.2019-11-05.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