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 要】古箏音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它整體的音響效果和樂曲的表現。好的音色可為優美的音樂錦上添花,否則會掩蓋音樂的光彩。一個好的演奏家一定會根據樂曲的背景、內容調動情緒,運用情緒控制手指尖的力度,控制手指下弦的速度,力求把最好的音色呈現出來。
【關鍵詞】古箏演奏;音色
中圖分類號:J63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77-02
古箏是一件伴隨著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幾千年來,古箏為我們演繹了無數千回百轉、蕩氣回腸的經典旋律,如《琵琶吟》《平湖秋月》《寒鴉戲水》等。如今傳統民族器樂正處于一個非常時期,在多元箏樂演奏大潮中,新觀念、新技法層出不窮,這有利于古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在追求新潮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會忽視演奏音色處理的問題,對傳統箏樂講究氣韻美產生排斥與否定。當前箏壇重“舞曲”,強調速度快、響,輕“文曲”,忽略音色、韻味的現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以彈奏疾徐來評定古箏演奏技藝之高低,大有“以聲代韻”取代“以韻補聲”之勢,熱衷炫技,雙手演奏左右飛騰、婉轉反復,在繼承與發展古箏這種傳統藝術上有些厚此薄彼。如今青少年學習古箏演奏也順從潮流,“苦音”與“歡音”不分,乃重技術、輕音色之緣故,是當前古箏審美與教學的誤區。古箏是半固定音階樂器,古箏的靈魂在于左手按音技術的運用“以韻補聲”,而“二變”之音則是表現地方風格的奧秘所在,而熱衷于速度、強響,造成輕音色的弊端,對古箏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十分不利。
一、音色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
準確地把握古箏演奏的音色,能夠恰當地反映演奏者的音樂情感以及樂曲的音樂文化。唐代柳中庸的《聽箏》詩:“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睆倪@些優美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彈箏佳人素手輕揮,手底的音符似心中哀思源源不斷流淌出來,這便是箏樂的魅力。和其他許多民族樂器一樣,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箏起源的說法,至今未能完全取得共識,特別是一些說法,結論未必正確,但音色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如箏曲《春到湘江》改編者充分發揮了古箏演奏的特點,初練者容易忽視細小的地方,裝飾性的花指、輪指要彈奏得輕巧、精致。練習時可以先放慢速度,盡量將每一個音清晰、自然地表現出來。A段如歌的行板、長搖的旋律模擬搖櫓的音型,演奏時,要注意氣息的運用,隨旋律橫向伸展,以便體現音樂的寬度。B段和C段歡騰的快板,由羽調式轉為同宮徵羽交替調式。練習和演奏時要突出重拍附點的節奏,才能使模擬的鼓聲更加形象地表現出來??彀逖葑嗍谷釢櫯c激情交互輝映,把深切的情誼富有神韻地表現出來。練習時應將手臂、手腕靠近琴弦,使力量很好地傳遞于手上。指頭不要在弦上有太大的跳躍,否則,旋律的連貫性會受到影響。各個手指的力度要一致,并且每根手指要帶動指根關節運動,以彈奏出均勻、快速、飽滿的音色。在古箏演奏中理想音色并沒有尺度,要不斷提升演奏技巧,不斷完善古箏演奏中的音色。
二、嫻熟的演奏技巧是獲取理想音色的前提
對音色的把握需要細致入微地去體會和研究。例如,在演奏《建昌月》的小快板部分時,右手充當一個背景音色,突出左手旋律。全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加一個尾聲。第一段是韻致悠遠、抒情舒緩的慢板,營造出一幅美麗的湖光山色圖。第二部分是歡欣的快板,仿佛是漁人晚歸,漿蕩湖心,泛起陣陣漣漪,打破了剛才的寧謐。漁翁們搖櫓破浪,水花四濺,歌聲四起,江面上水聲、搖櫓聲、歌聲、應答聲交織成一片。熱鬧過后,樂曲迎來了尾聲,輕柔的箏聲把人們帶回到逐漸安寧、漣漪散去后的黃昏湖面,而激蕩的音樂還盤旋在腦海里。樂曲開頭舒緩典雅,描繪夕陽斜照碧波的畫面,接著音調逐層遞降,反復變化,采用五聲音階回旋環繞技法,表現漁翁唱晚的情趣。
20世紀90年代,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創作了《云嶺音畫》,全曲由《晨曲》《寨慶》《戀歌》《夜火》四部分連接組成?!冻壳愤\用了大指與食指的雙指搖與右手輪指,新創了左手單手泛音,新創的左手泛音則是用左手無名指或小指點弦,同時用左手食指抹奏出泛音。這樣一來,以前用雙手才能彈奏的泛音技巧現在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做到,剩下的另一只手則可以用來演奏其他技巧。此曲運用了左手泛音與右手搖指同步進行彈奏,使得旋律更加豐滿。此曲在《戀歌》段落的尾部還新創使用了雙手搖指的技術。一種是用右手彈搖指,左手使用快速輪指技巧做分解和弦伴奏;另一種則為新創的雙搖彈法。用右手搖主旋律,左右搖副旋律,形成西洋音樂中復調的格局。第二種彈法的表現形式更新穎,在聽覺上更獨具一格,而這個技巧也使此曲成為最高難度的代表曲目之一。另外此曲還運用了大量的左手快速輪彈的技巧,音樂層次多樣,音響非常豐富。
《高山流水》原為琴曲曲名,但因其源自伯牙子期知音之事,故在許多樂種及獨奏樂乃至說唱上皆有冠以此名之作品,其間或敘事、或取意,涉入不一。浙江箏的《高山流水》有兩個版本。傳統的版本曲調淡雅,與山東箏的《漢宮秋月》同為最具文人風格的箏曲,其音色已遠遠超越民間音樂的興味,樂曲以“意在高山流水”切入,不著一字。由王巽之在傳統版本發展出來的《高山流水》,曲分二段,前段以莊重沉厚的音符、和弦、指法寫出了山的不動,后段則在曲調骨干音上以連續拂音做出連綿不絕的流水聲,更有“花自飄零水自流”或“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懷與觀照,也有“長江廣流,綿延徐逝”的場景。曲終在莊重的音符后,以泛音作結,予人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余思,堪稱箏之經典,置諸琴、琵琶之林,亦屬翹楚。清新的箏曲《錦上花》,冷冽孤寂的山東箏曲《漢宮秋月》,其音色的溫婉,也體現出音色在古箏作品中的重要性。
三、古箏演奏中搖奏技巧對音色的影響
古箏和琵琶相比音色更為醇厚,作曲家王建民創作了具有苗族音樂風格特色音階的《幻想曲》。此樂曲旋律優美,調式新穎,演奏手法新奇,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此曲中的懸手搖指開始在靠近箏碼的弦段搖奏,造成了虛無縹緲的音色效果,不同于以往的懸搖技巧僅僅作為快速部分的連接需要而彈奏。這樣使用的懸手搖指在音色變化上又增加了一個功能,類似于傳統河南派游搖技巧的音色變化效果,使得懸手搖既有明亮堅實的音色,又增加了空靈縹緲的聲音,在此曲中使用后者,正符合幻想的主題,大段的搖奏將人的思緒拉到無限寬廣的空間,使音樂的渲染效果新奇而恰到好處,使人仿佛置身于具有異域風情的載歌載舞的場景中。
在搖奏時完全要靠手腕的穩定性來控制,因此難度很大;也由于脫離了扎樁的束縛,搖奏時非常自由,可以在不同位置的弦段上進行搖奏。搖奏時可以自行控制頻率和力度,使得音色富于變化,更加靈活,既可以表現細膩溫婉的音樂,也可以表現大氣磅礴的樂章,同時也使得音樂強弱虛實的對比更加明顯。更重要的是,由于擺脫了扎樁的束縛力量,搖奏的速度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點。1979年趙曼琴創作的《打虎上山》是根據京劇過場音樂改編而成。此曲中作者運用了快速指序、掃搖、快四點等技巧,首創了和弦長音、大指懸手搖等技巧,其中有許多懸手搖與快速指序結合的快板段,用來表現激越奔放的音樂場景。懸手搖的使用將點狀音樂與線狀音樂結合得非常流暢而不著痕跡,使用其他搖指很難做到或者說很難做得這么好。懸手搖指的出現為古箏音樂的進一步豐富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打虎上山》中的搖指突出的特點是快速靈活,曲目的風格一直處于一種快速奔放的狀態,使得搖指的音色變化不大。在后來20世紀80年代的箏曲中懸手搖指才開始運用于不同色彩變化的音樂當中。
作為一名古箏演奏者,要彈奏出樂曲的理想音色,不但要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還要有豐富的內心聽覺和音樂記憶力,有了心理音色的尺度才可能達到實際音色所要求的高度,因此,演奏者還應重視自身的心理音色的訓練。
參考文獻:
[1]張夢怡.談古箏演奏中的音色問題[J].音樂生活,2014,(01):81-83.
[2]范上娥.古箏演奏中的音色問題[J].中國音樂,1988,(0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