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艷
關鍵詞:楹聯文化;大學生;養成教育
基金項目:2019年度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王廣亞教育基金專項,項目批準號:SDGYYB201908。
校園文化建設既是思想建設也是靈魂建設,在學生養成教育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校園楹聯標語是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載體,其特色是鮮明醒目,有助于提升校園的精神環境,增強學校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長足發展。河南鞏義籍臺灣民辦教育家王廣亞先生一生辦學成就頗豐,他為“報效桑梓”傾盡畢生精力,辦學過程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及對學生的養成教育的培養,前瞻性、指導性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成為推動其民辦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的活力,尤其是校園內設的標語楹聯及文化長廊,對當下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起著促進作用。
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制約,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多元化的樣態,建設以社會主義文化引領的校園文化顯得至關重要。王廣亞非常重視對學生“德、智、體、美”融為一體的“四育均衡”式的教育,以此來促進大學生的和諧均衡發展因,因此,他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方面,王廣亞以“計劃創新、執行徹底、考核嚴謹、賞罰分明”為行事準則,建立了完備、科學、嚴謹、人性化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王廣亞提倡從“一流的設備”入手,追求“品質”,建設高品位的校園配套硬件設施,并通過安排公益活動的形式不斷優化校園生活環境。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王廣亞重視“倫理”教育,堅持以師生為本,并將此體現在辦學思想、辦學模式、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中,充分利用校園標語校園楹聯及孝道長廊等形式載體,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建構師生和諧、平等、互動的校園“倫理”關系。他倡導“愛國愛校、寧靜好學、禮讓整潔”的辦學精神[1],通過課堂、社會、媒體、校園等載體,不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倫理教育、禮儀教育、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審美情趣,增強個人品質,營造學會感恩、提升素養、報效國家的精神文化氛圍。[2]王廣亞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是長期辦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集體智慧的結晶,與社會主義文化觀是一脈相承的,對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對于楹聯文化的性質來講,它也屬于一種文學形式,只是所表現的特點與傳統文學不太相同。在楹聯文化中,其句式特點一般都篇幅較為短小,但是內容卻十分精煉,且對仗工整,容易記憶,和人們常見的對聯形式相似。另外,這種形式也符合現代化的網絡流傳語特點,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在學生群體中具有較易傳播的優點,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消化,因此,將其應用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一定會產生巨大的效用。[3]另外,針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園標語來講,它具有的特點和楹聯文化相吻合,都是通過簡單、流行且個性的句子,來表達醒目的觀點,這些特點正好符合新時達下的文化發展趨勢,因此,將楹聯文化形式應用到標語設計中用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它能在某種程度上將校園文化的內涵帶到更高的層次。
眾所周知,建設高尚的校園文化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而如何有效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力度,便成為當下討論的重點話題。王廣亞楹聯標語文化在學生養成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對王廣亞校園楹聯標語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的探討。
增強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氛圍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情景,有助于通過渲染學生內心方式,讓學生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時刻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啟迪和感悟,從而內化為自身的素養,這也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體現。王廣亞將楹聯標語引入校園文化建設,是為建設校園文化氛圍提供硬件平臺,結合楹聯文化,促進了文化氛圍的提升,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學校的辦學精神、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王廣亞利用楹聯標語所具備的更大流行化的特征,在學校中的教室、宿舍、操場以及辦公樓等地方進行張貼懸掛,既起到了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也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學生引入到校園文化氛圍中,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如其創辦的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大門口懸掛的“勤儉樸實、自力更生”的校訓及辦學精神、辦學理念標語,讓師生對特色校園文化一目了然,結合學院日常開展的勞動教育、感恩教育、創新教育等養成教育形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潛移默化的秉承校園精神進行性格品質的優化和改善。由此可見,王廣亞校園標語楹聯文化建設有助于通過校園文化氛圍提升養成教育的實效。
提升校園文化素養。王廣亞校園楹聯校園標語的內容大部分取材于在多年辦學實踐和坎坷生活閱歷中歷練出來的對生活、學習方面的自身感悟,句句謹言、字字珠璣,通過切身生活感悟的方式進行養成教育,對學生的內心成長、品格完善等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王廣亞先生非常重視校園楹聯標語的表現形式,以期達到最佳的養成教育效果,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王廣亞的楹聯標語涉及式的德育教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主張“四育均衡”式的教育方式細化為以“倫理”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校訓為核心的勞動禮儀教育、以“三三三制”為核心的學習教育、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創新教育等養成教育形式。在圖書館懸掛 “成功感謝他人,失敗反省自己”,在行政辦公樓懸掛“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在晴耕雨讀亭懸掛“會幾個有見識的人談文論道,做幾件可流傳的事震古爍今”,在教學樓懸掛“少年重學習、青年重修養、壯年講功力、老年講境界”等等[4],樸實而又具人生智慧的話語以楹聯的形式起到好處地置放于校園的每棟建筑、走廊之上。對仗工整的形式,使學生在不經意俯仰之間更加清晰、明了的記住了王廣亞的智慧。這種表達形式上規范化的楹聯標語,使得整個校園養成教育的開展得以有效展現,從而對學生形成感染力和熏陶力,使學生在感受到校園文化素養的同時不斷改善和提升自己。
指導學生行為規范。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發展凝練成的歷史產物和文化結晶,彰顯了一個學校的辦學精神和辦學內涵,是若干教職人員在常年累月的鍛煉和教學實踐中所積累總結出來的結晶,對校園未來的發展規劃有著重要導向作用,將其應用到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中,自然也會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5]那么,如何展現這些校園文化精神,變抽象為具象地讓學生去體會和學習,便是養成教育的使命。王廣亞的楹聯文化建設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了方法,在培養學生養成教育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學生行為規范指導方面表現出積極意義。首先是楹聯標語具有提醒作用,通過刻畫懸掛校園建筑等方式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時時刻刻關注校園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內化于心、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其次,突出校園文化的主體,長篇大論難以概述和學習豐富的校園文化內容,而利用楹聯標語對其進行凝練濃縮,能夠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最后,樸實通俗易懂的風格更易接受,楹聯文化更質樸、貼近生活,內涵也更加充實,更容易學生理解和接受。
校園文化是學校都具有的獨特內涵,楹聯標語是校園文化的體現載體,作為校園物質文化的一種,通過這種有形文化的外顯作用,可以提升學生精神品質的可塑性,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及學生的養成教育起著重要支撐作用。王廣亞創設的楹聯標語經過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完成從他人教育到自我提升的轉化,由外在的文化載體內化為無形的自覺行動,更進一步深化了校園文化,這種養成教育模式對推動當前前學校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廣亞.成功與我[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76.
[2]王廣亞.王廣亞文集(全四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嫩江市新勝學校簡介[J].黑河教育,2020(02):89.
[4]王廣亞.廣亞錦言拾粹[M]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欒福志.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發展路徑——評《學校文化建構與踐行》[J].中國高校科技,2018(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