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李玉雄
摘 要:《UI設計》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改革基于學習產出(OBE)思想的課程設計,利用互聯網平臺,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金課,探索“專創融合”+“課證融合”+“賽教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有道德、懂理論、善實踐”的高素質UI設計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金課建設;課程改革;信息化;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H319.3;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2
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 《UI設計》課程是一門較為“年輕”的課程, 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信息化手段應用不足, 教師的主觀上, 缺乏創新課程教學的緊迫感, 擔心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只注重講授專業知識,不關心學生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的培養。為了培養在“視覺層面、交互層面、反思層面”都能全面掌握的UI設計師,要考慮在80課時及課外,基于學習產出(OBE)思想的課程設計,利用互聯網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金課, 培育“有道德、懂理論、善實踐”的高素質UI設計人才。
一、目標融合創新:立德樹人+專業教學
(一)基于學習產出(OBE)思想的課程設計
OBE即成果導向教育,是以反向回溯方式設計教學框架和學習成果評價體系來指導學生漸進式學習,并通過評價學生每個學習過程的成效來達到最終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課程結合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制訂教學大綱及培養目標,將畢業要求分解為詳細的指標點,落實到教學內容的安排及教學評價環節中,從方法、行為、過程三個維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教學設計上,融入大量企業實際案例,讓學生理解UI設計的相關環境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接觸企業實際案例,提升職業素養。基于OBE成果產出思想,將優秀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進行展示,讓學生明確自己要達到何種水平,樹立學習目標。
(二)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本課程借助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慕課等移動教學平臺,真正將錄制完成的在線開放課程“用起來”,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科學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行為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同時還能警示期末前一個月尚無法通過考核的學生,以便這些學生產生緊迫感,進而采取一些積極的行動參與學習[1]。對于理論課和技能課,可以設計不同的線上線下課程結構。在教學實踐方面,以中國大學MOOC網、超星學習通作為線上教學互動平臺,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中自定學習步調,課堂中參與協作與討論, 將知識內化,課后參與企業項目實踐參加專業競賽,獲得考核加分。
二、內容融合創新:教材內容+雙創教育+課程思政教育
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除了使用教材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同時還挖掘出了雙創教學素材、課程思政的教學素材,把雙創教育、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育中。
(一)雙創教學素材
如本課程教學環節中,涉及App設計、思維導圖制作,原型圖制作、市場競品分析、用戶畫像等內容,這些都是雙創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和理論,在這些教學環節中,融合雙創教育,引導學生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出發,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二)課程思政教學素材
與本課程內容相關的專業競賽有廣西高校計算機網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近年來這些大賽以中國夢、不忘初心、責任與擔當等為主題,可以鼓勵學生以這些命題作為課程作業的選題,在實踐的過程中,輸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另外,互聯網設計行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知識產權及商業秘密方面的法律法規,讓學生在工作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
三、團隊融合創新:教師+政府+科研機構+企業
本課程在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設計、實訓實習安排、教材編寫、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均有企業參與,以市場需求為教學導向,在教學中引入行業標準,強化學生的行業能力,實施面向行業的個性化培養。在教學案例中融入行業情境,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通過項目式教學,測試學生專業學習成果和行業工作的相融性[2]。
單門課程獨立完成創新項目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我們以課程群的形式來貼近真實工程項目,如 UI 設計、Web 前端開發和Web 服務器技術,三門課程可以聯合教學,教師共同備課,這種形式的案例及項目作業更貼近實際企業項目,也更符合行業標準。
四、模式融合創新:專創融合+課證融合+賽教融合
本課程遵循“活動—經歷—體悟—經驗”的邏輯,除了使用講授式、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任務驅動式、小組討論、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課程作業的教學方式[3],還將開展第二課堂輔助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雙創教育及專業訓練。
(一)專創融合
一年一度的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學院高度重視的賽事,在決賽路演環節,項目 PPT、視頻、多媒體展示以及項目陳訴都是至關重要的,探索跨專業組建技術支持團隊,從撰寫文案、PPT設計、網頁及App界面設計、原型制作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二)課證融合
在本課程中結合《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多媒體應用設計師)考試大綱》《ACAA的數字圖像工程師考試》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既能學習到大量理論知識,又能參加認證考試獲取專業資格證書,提高就業含金量。
(三)賽教融合
在實踐和評價環節,結合專業競賽來制訂選題,讓學生組成團隊完成課程設計作品,優秀的作品可以推薦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數字媒體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展示交流活動、廣西教育教學軟件應用大賽、廣西高校計算機應用大賽等賽事。
五、技術融合創新: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
未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已初見端倪,主要是以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革命[4]。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作為新工科專業體系當中的組成部分,要求具備新工科的思維方式:設計思維、計算思維、互聯網思維、系統觀[5]。因此,本專業要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進行升級改造,在相關課程中融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的理論及應用,打造專創融合的“金課”,淘汰“水課”讓學生學會在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學會交叉融合、動態關聯、自組織的復雜系統設計與評估方法[6]。并合理有效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目前已經出現了人工智能平面設計平臺、人工智能寫作平臺,未來這些平臺將會代替設計師完成部分設計工作;在用戶體驗研究方面,有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支持,如百度熱力圖、百度指數、新榜、百度風云榜等平臺等,在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下,讓學生接觸這些技術,學習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平臺提高工作效率。
六、評價融合創新:育人目標達成+專業目標達成
基于OBE思想的課程設計,是以學習成果評價體系來指導學生漸進式學習,每個階段的過程考核尤為關鍵,適當提高考核難度,體現“兩性一度”中的學業挑戰度[7]。考核體系將從線下表現、線上表現、專業目標和育人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設計。其中,專業目標為70%,育人目標為30%,在專業目標中,線下表現指標為60%,線上表現指標為40%。
應用了該課程考核體系之后,學生積極參與項目開發、專業技能競賽以及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班級形成良好的合作與競爭的風氣。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考核成績來看,均比往屆的學生有很大的改善。
七、結語
本課程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要求及學生學習特點,教師親自錄制微課在課堂中使用。任課教師均為雙師型教師,積累了大量社會實際案例,讓學生接觸實際工程案例進行實戰,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運用線上MOOC 和SPOC學習平臺,學生可接收更多的內容,促進知識內化,師生之間通過線上平臺的互動,聯系更加緊密。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做出調整和改進。增加了考核難度,考核體系從線下表現、線上表現、專業目標和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設計。將專業競賽的選題納入課程作品的設計中,在考核體系中納入專業競賽表現加分及企業實際項目開發加分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映射點,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
參考文獻:
[1]韋金鳳.高校商務英語專業推行“課程思政”探析[J].高教論壇,2020(2):60-62+74.
[2]王喜忠,趙海云,趙秋迪.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大學教育,2020(5):159-161.
[3]趙飛樂,李沅澤.展示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教學改革模式探究[J].科技風,2020(12):86-87.
[4]金慧峰.基于OBE理念的《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8):38-41.
[5]李波,屈原,徐靜.專業課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技風,2020(13):77.
[6]陳麗娜,楊琳,趙建民.“通信原理”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8):105-107.
[7]王琳.多措并舉 打造“四位一體”課程思政育人模式[J].山東教育(高教),202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