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偉
(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天津,300384)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基礎地位,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 也是大學辦學聲譽的重要載體。[1]2018年先后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為如何推動大學本科教育邁上新臺階指明了方向: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以“兩性一度”為標準,消滅“水課”,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大力推進和深化本科課程改革創新,提高課程建設質量。[2]
筆者所在的天津農學院于2019年啟動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校內遴選活動,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有幸入選學校首批一流課程建設名單。雖然該門課程具有一定的基礎,但對照“金課”“兩性一度”標準,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該如何建設成為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筆者根據“兩性一度”標準,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四個方面對該課程的“金課”建設進行了探究。
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課程作為校級精品課,前期教學中主要依托學校精品課網站實現了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安排、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習題集等教學資源的網絡共享,供學生課下預習和復習。但由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缺乏有效的留痕統計和在線測評功能,不能及時反饋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情況,也無法跟蹤學生的預習效果,輔助教學作用有限。為此,除了本校精品課網站,筆者開始探索基于“學習通”的課程建設,總體上采取“課前線上預習/前測/互動+課中線下講授/隨堂測試/互動+課后線上作業/章節測試/互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見表1)。
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的遺傳學基礎部分包括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信息傳遞、遺傳信息的改變、遺傳的基本規律、群體遺傳基礎、數量遺傳基礎等內容,育種學部分包括選擇育種、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雌核發育與雄核發育、核移植技術、細胞融合技術、性別控制技術、轉基因與基因編輯技術、分子育種技術、誘變育種和育種工作的組織、規劃和管理。教師可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首先對上述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重新進行梳理,確定線上預習知識點和線下教學知識點。拆分知識點遵循線上知識點—低階性、線下知識點—高階性原則,即對于基礎概念知識,采用線上自學為主,而針對重難點知識點,以課堂講授為主,線上自學為輔。對于教師來說,利用“學習通”實時同步的數據統計模塊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自主預習情況,利用其在線測評模塊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預習效果,利用其討論區互動功能可以及時發現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調整線下教學內容。線上預習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重難點問題的求疑和思考為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創造了條件。在課堂教學中,部分章節采用“231”教學模式,即每次課堂90分鐘(2學時)按照2∶3∶1的比例劃分為“30分鐘+45分鐘+15分鐘”:利用30分鐘精講知識點,發起45分鐘課堂互動,剩余15分鐘用于限時小測。課后,學生利用“學習通”平臺線上作業、章節測評、討論區互動繼續延展學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效果,并根據階段性學習測評結果,反思和調整教學方式。
優化調整教學內容主要遵循以下三項原則:跟蹤水產養殖行業發展需求,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反映水產動物遺傳育種領域前沿性的科技創新成果;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過程。
為適應現代水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學內容要以實踐性強的育種技術為主,有機結合育種技術建立的遺傳學基礎,并加大育種實例在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例。教師要根據水產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最新進展,及時更新、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轉基因技術》這一章中,介紹轉基因技術育成的AquAdvantage三文魚作為全球第一種獲準食用的轉基因動物,在近5年里的養殖、上市之路每年發生的變化:2015年11月美國FDA批準其可上市銷售,但僅限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孵化魚卵,在巴拿馬養殖;2016年3月FDA發出了進口警報,禁止其進口;2016年5月加拿大首次批準其售賣;2017年8月于加拿大完成了首次銷售;2018年4月獲FDA批準,將在美國開始養殖;2019年3月FDA選擇解除進口警報,其可被進口并養殖。截至目前,AquAdvantage三文魚還未在美國上市銷售,2020年是否能走上美國人的餐桌則需要根據最新進展情況進行更新。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可將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育人元素巧妙地融于教學中,實現德智相融的教學目標。課程教學中的思政素材有的來源于知識點背后的水產人故事,有的基于中華民族優秀的文明成果。在《選擇育種》一章中,開篇自然引入春秋戰國時期范蠡所著的《養魚經》,用2000多年前先人在鯉魚選種留種中展現的智慧“求懷子鯉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長三尺者四頭”“留長二尺者二千枚作種,所余皆貨,得錢五百二十五萬錢”[3]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雜交育種》一章中,用水產界“袁隆平”——金萬昆從“魚花子”成為育種專家的故事培養學生兢兢業業、迎難而上的職業精神。在《多倍體育種》一章中,由“父子雙院士”劉筠、劉少軍“癡魚”故事展開,用“對魚比對我自己的孩子更細心,陪伴魚比陪伴我的親人時間更多”激發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在《雌核發育》一章中,用桂建芳院士30年潛心研究異育銀鯽的故事培養學生持之以恒、求實務真的科研精神。在《核移植技術》一章中,引用“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先生的詩句“我亦枯木遇春風,意氣飛揚與眾同。誓將余生報祖國,共為科學攀高峰”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性別控制技術》一章中,用劉建康院士用心鉆研,在全球首揭鱔魚雌雄同體和性反轉現象來鼓勵學生要勇于追求真理、求真務實。在《轉基因技術》一章中,用“轉基因魚之父”朱作言的水產格言“一個民族要強大,必須對世界有所作為,而想有所作為,必須自主創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章節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作為引子,課前學生以此進行自主學習和調研,將方案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從而開發和提高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4]針對大部分章節的重難點教學內容,我們都選取了與其相對應的典型案例。在課前線上預習階段,教學案例研討題隨預習任務單發放,要求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教師首先組織開展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發表觀點,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通過啟發式提問方式引發相關思考,組織合作研討,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最后通過深度解剖和拓展案例,幫助學生整合方案并進行總結,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教學案例的選擇首先要能夠涵蓋相應育種技術的知識點與技能,另外,還要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核移植技術》一章中選擇的案例為半克隆青鳉魚“霍莉”的培育,相應研討任務為“霍莉”魚取名參考“多莉”羊,二者名字因何一字之差,育成操作有何不同。這個案例和相關研討任務不僅涵蓋了二倍體核移植和單倍體核移植技術的主要知識點,還能夠啟迪學生以創新思維對其進行拓展。
教師可以以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核為目標,以多元化的成績評定方式為指揮棒,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見圖1)。過程性評價由線上測評和線下測評構成,其中線上測評包括課前預習任務完成度、課堂前測(線上預習效果)、課后復習任務完成度(作業、章節測試)、討論區互動,線下測評主要包括課堂討論參與度、互動式問答、案例分析情況及限時小測等。總結性評價是期末結束時的筆試成績,筆試試卷由基礎理論知識、前沿理論知識、實踐問題和開放型問題構成。實踐問題考查學生通過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放型問題考查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均不設統一標準答案。通過對課程考核方式的重構優化,課程考核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

圖1 成績評定方式
教之主體在于學,教之目的在于學,教之效果在于學。[5]打造“金課”的途徑之一是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的轉變。[6]本文參照“兩性一度”標準探究了“金課”建設,并將在今后的教學中秉持“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進行探索與提升,逐步縮小與“金課”的差距,最終建成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