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鈴薯在中國已經主糧化,種植面積較廣。為了提高種植效益,可積極推廣旱作覆膜種植技術,提高種植質量。該文基于山西省大同市馬鈴薯種植實際情況,分析旱作馬鈴薯種植綜合效益,重點從地塊選擇、施肥與覆膜處理、品種選取與處理、播種與田間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以加快該技術的推廣及應用,提升當地馬鈴薯種植整體經濟效益。
關鍵詞: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技術優化;推廣
姚文新. 山西大同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及其優化與推廣[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68-69.
馬鈴薯營養成分豐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植株環境適應力較強,屬于菜糧兼用農產品,經濟效益良好。山西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氣候冷涼,屬于典型的高寒地區,是馬鈴薯種植的理想地區。在馬鈴薯種植中,要對種植區域環境要素進行分析,明確馬鈴薯生長規律,全面規避干旱條件產生的負面影響,發揮旱作覆膜技術應用價值,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提高種植綜合收益。
一、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綜合效益
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有助于提升馬鈴薯種植質量與產量,馬鈴薯可提前成熟20天左右。與常規馬鈴薯種植技術相比,旱作覆膜種植技術能保障每20 cm種植區域土壤含水量增加2.3%左右,利于保墑節水。該技術還可使土壤物理性狀有效優化,對地表徑流等問題進行調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近年來旱作覆膜技術在不斷優化完善,通過此項技術的規范化使用能優化馬鈴薯種植結構,在種植中搭配脫毒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能全面提高種植成效[1]。
二、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要點
1、選地
馬鈴薯是地下結果作物,土壤環境對馬鈴薯生長質量有一定影響。在馬鈴薯旱作覆膜種植中要選取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水性能優良的區域。在深秋季節進行深耕,翻耕深度控制在20-25 cm為宜。完成翻耕后要及時進行耙地,以優化土壤性能,保障土壤穩定蓄水、貯存較多營養物質。在早春時要粑耱處理,避免失熵。同時,對土壤中的垃圾進行清除,提高地面整潔度,便于后續覆膜操作。
2、施肥與覆膜處理
馬鈴薯種植中要盡量使用農家肥,降低化肥使用量。在秋翻操作中,對種植區域土壤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要選取質量較高的農家肥,春耕施肥中墑情不高,在農家肥中可以加水,有助于提升肥料滲透力。為了對地下病蟲害集中防控,在耕地過程中要施入充足除蟲精粉[2]。春季地膜覆蓋后每間隔2.5 m壓土,在邊角位置要壓實,避免地膜被掀翻,便于及早出苗。
3、品種選取與種植處理
馬鈴薯早熟品種產量較高,但是莖塊膨大期本地區自然降水量較少,不能保障莖塊快速生長,馬鈴薯總體質量較低。而中熟品種以及晚熟品種的塊莖膨大期是自然降水較多的時期,對提高產量更為有利,所以在種植中要盡量選取中熟以及晚熟品種。為了對病蟲害進行防控,要選用抗病蟲害品種,比如克新一號、紫白花等。
在播種前一周篩選沒有裂痕以及無畸形的馬鈴薯,將其放入到16℃環境中,間隔4天翻動一次。在正常狀態下,在第9日會生成幼苗。做好通風處理、見光曬種處理,6天之后進行切種。將種薯切成小塊,每塊45 g,為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每個塊莖至少有1個芽眼,依照芽眼順序展開斜切。在切種過程中要做好消毒,切完之后用草木灰加少量的高巧、炳森鋅均勻拌種,促進切口愈合,防止病害。
4、播種和田間管理
要在晚霜來臨前20天播種。對馬鈴薯種植密度進行控制,保持每畝4000-4500株左右。選取單壟雙行種植模式,播種深度在7 cm左右,行距控制在25 cm。未能穩定出土的幼苗要進行人工放苗。要及時清除種植區域的雜草[3]。
5、病蟲害防控
自然降水量較多時病蟲害發生概率大,在種植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科學選擇各類藥劑。比如大生、克露等能對疫病有效防控,藥劑噴施之后在8天以后再進行2次用藥。在藥物噴施階段如果發生蟲害,要及時補充殺蟲劑。
6、適時收獲
莖葉逐步變黃枯萎后開始收獲馬鈴薯。在收割前7天要應用打秧機及時殺秧,等到莖葉不再繼續生長、馬鈴薯表皮產生保護膜即可開始收獲。在收獲時要對下鏟入土深度進行控制,避免對馬鈴薯品質產生影響。
三、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優化及推廣路徑
1、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突出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優勢
在旱作馬鈴薯種植技術應用實踐中,要全面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則。基于種植區域自然天氣情況、降水情況、地下水資源以及地形優勢,重點突出區域生產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優勢。在不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區域中,要注重推廣還林還草政策,對地下水資源科學開發和利用,為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全面推廣提供動力。對于部分地下水資源匱乏區域,要使用機械對地塊進行平整,適度擴大膜下滴灌面積,以提升馬鈴薯種植質量與產量。
2、擴大資金與科研投入,創新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
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屬于創新性較高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種植技術,基層農民接觸較少,缺乏良好的技術認知,對該技術推廣應用有較大限制。在操作中未能依照規范化要求進行,技術指導性不足。管理部門要整合各項資源,擴大資金與科研投入力度,對旱作馬鈴薯種植技術進行創新。做好技術宣傳與推廣,加強對農戶的專業技術指導,提高種植操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將旱作覆膜技術與特種膜、保水劑、壟溝栽培等配合使用,為馬鈴薯高質高產目標提供技術支持。
3、深入研究應用及推廣地膜回收利用技術
旱作覆膜技術實踐中會產生白色污染等環境問題,要注重地膜回收技術應用推廣。多數農戶會選取超薄型地膜進行栽培種植,生產活動結束之后,多數超薄地膜會變為薄膜碎片與碎條,農業垃圾積攢較多,多數白色垃圾不能通過自然降解消除。為了適應綠色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旱作覆膜技術應用中要配合地膜回收技術應用,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全面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市場需求量較大,規范化種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馬鈴薯種植中要規范化應用旱作覆膜技術,實現增產增收種植目標,創造更高效益。全面實施農業機械化生產,在良性循環發展模式中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提高種植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壽月. 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探究[J]. 農業與技術,2019,39(16):83-84.
[2] 邢彥飛. 旱作覆膜馬鈴薯種植技術初探[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4):90-91.
[3] 馬曉軍. 旱區馬鈴薯覆膜種植技術與增產原因的問題探究[J]. 農業與技術,2019,39(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