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敏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廈門 3611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是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閩南地區民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的編排特別注重傳統節日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傳統禮儀和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地方民俗文化資源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重要的教學資源,包含傳統節日這種具有特定時間節點的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德育色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眾多,其中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6個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深厚,包括節日的儀式、內容、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德育價值。傳統節日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創造了機會,也為小學生學習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機。傳統節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于能夠增強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這些傳統節日文化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地方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傳統節日習俗中蘊含著日常倫理道德、待人接物、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小學生德育的寶貴資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愛國教育和感恩教育。小學生喜歡過節,喜歡熱熱鬧鬧的節日氛圍,教師可以讓他們參加傳統節日的習俗活動,如春節拜年、清明祭祀、端午劃龍舟、重陽登高等,以豐富小學生的節日體驗,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資源。教師只有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整合、運用,才能發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德育功效[2]。
現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以地方民俗文化題材“傳統節日”為教學實踐點,在小學低、中學段教材中可以挖掘、整合出以下內容(見表1)。

表1 地方民俗文化題材“傳統節日”在教材中的分布
從以上地方民俗文化題材“傳統節日”在教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現有教材可以挖掘、整合出不少關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學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現有資源,在課程設計和教材講解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地方民俗文化題材“傳統節日”的內容,加深小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還可以拓展介紹地方民俗文化的特點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觀,引導小學生了解、認知、體會、實踐傳統節日背后的地方民俗文化精髓,實現智育與德育的結合[3]。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基本理念部分要求“課程必須植根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課程標準》要求低學段的課程要與年齡相匹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 “團團圓圓過中秋”時,教師可以將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我們這樣過中秋”和“中秋節,團圓夜”,課前可以讓學生調查了解自家過中秋節的方式及家人的情感,收集各地過中秋節的習俗,課上交流分享。例如,廈門中秋節有博餅習俗,是學生每年都能感受到的生活事件。筆者在教學時從學生過中秋的方式與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和家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并展示了廈門特有的博餅習俗的視頻、故事資料,課后還組織學生體驗博餅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廈門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第二部分“秋天里還有什么節日”采用的是重陽節的案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提醒小學生關注當地所舉辦的敬老活動或觀看地方新聞中關于重陽節的活動,引導小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老、敬老、愛老。秋天里的傳統節日還有七夕節(乞巧節)、中元節等,不同的民族在七月也有自己的節日,相同的節日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課前,教師要鼓勵學生預習課程內容,通過實踐調查、訪問老人等多種方式收集地方民俗文化的相關材料。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各種迷信活動”。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 “我們當地的風俗”時,教師可以將其分為“風俗就在我身邊”“奇妙的節日風俗”“風俗的演變”三部分。在教學“風俗就在我身邊”時,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讓小學生了解身邊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并做好筆記,在課上與同學分享交流。然后,引導學生對身邊的風俗習慣進行道德判斷。在教學“奇妙的節日風俗”和“風俗的演變”時,由于這兩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引用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中的名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來反映不同區域、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民風習俗的具體差異。例如,閩南地區民風習俗的逐步形成與歷史上中原地區南遷的移民潮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經過漫長歲月的文化融合和揚棄,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習俗與當地原有的閩越風俗和域外風俗交融,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閩南地區民風習俗。在教學中,教師要讓中學段的小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使他們學會按照傳統節日儀式來慶祝傳統節日,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踐行者[4]。
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傳承方式的多樣性。隨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方民俗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方式方法也發生了改變,從傳統的教師單向教學地方民俗文化,到讓小學生自主探索與體驗地方民俗文化,其傳承途徑與教學方式都有了質的飛躍[5]。
閩南地區傳統節日文化是閩南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學生學習、閱讀和體驗閩南地區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充分發揮各方作用,綜合施策,共同推進。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以地方民俗文化課程教學為主要的傳承方式。每所學校都可以開發自己的校本課程,其內容應豐富多彩,貼近地方民俗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開發教學內容,并將其融入校園環境,形成學校特有的民俗文化。其次,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強自身的民俗文化認知并學以致用。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外,教師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向群眾請教、與大師為伍等途徑,不斷彌補專業上的不足,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與傳承。最后,教師應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承擔起保護和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的責任。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進民俗文化館、博物館等,讓他們親身體驗地方民俗文化,還可以組織課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地方民俗文化。由于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較高,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民俗活動,讓他們不僅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學習民俗文化,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體會民俗文化,使他們始終保持對文化傳承的熱情。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其中,地方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對地方民俗文化更親切,學習地方民俗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更高。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找出傳統文化教學的實踐點,促進傳統文化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