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德 涂強
摘 要: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主要供應方,開展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時,應在充分解讀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明確定位,以文旅融合的思維進行供給側改革,研發研學旅行教育產品,搭建平臺,建立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模式,多渠道建設復合型的博物館研學旅行導師隊伍,以保證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的有效供給,以期為博物館更好地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教育模式;研學旅行
近年來,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目前,約有220余家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各省公布的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博物館類單位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山東省第一批“全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有23家博物館類單位。筆者認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是博物館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博物館教育新功能的最佳切入點和著力點。
1 研學旅行政策解讀
1.1 明確了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的對象
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中將研學旅行定義為“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同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的對象應該是離開常住地的中小學生團體,主要是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的中小學生團體。
1.2 明確了博物館在研學旅行教育中的定位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館應順應形勢,積極主動地與旅游相融合,尤其在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大發展的趨勢下,博物館應主動承擔研學旅行教育職能,開展形式多樣的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活動。根據《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博物館是提供研學旅行教育的“供給方”,這一定位清晰明確。研學旅行教育的“主辦方”是學校,這一定位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也得到了明確。博物館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等研學旅行教育的“主辦方”,也是提供服務的“供應方”。
1.3 明確了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的任務
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的“供給方”,應向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小學生團體提供以縣情、市情為主要研學內容的研學旅行教育產品;向初中一到二年級的中學生團體提供以市情、省情為主要研學內容的研學旅行教育產品;向高中一到二年級的中學生提供以省情、國情為主要研學內容的研學旅行教育產品。博物館研學旅行產品主要以知識科普型為主,要與研學旅行的“承辦方”簽訂合作協議,提供具有博物館資源特色的研學旅行教育產品,“承辦方”主要是旅行社。此外,博物館還應加強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工作,制訂中小學生在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方案,尤其是完善和落實安全保障機制,確保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安全。
2 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的現狀
2.1 博物館在研學旅行教育中定位不清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分為主辦方、承辦方和供應方,三方各司其職。但是,許多博物館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過程中定位不清,有的博物館扮演承辦方角色,獨自設計博物館研學旅行線路,租用車輛,招募學生到本館以外的場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活動。有的博物館扮演主辦方角色,獨自確定研學旅行主題和教育目的,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定位不清極易導致設計的研學旅行線路存在安全隱患,開發的課程偏離中小學生的教育目標。
2.2 缺少針對研學旅行的博物館教育項目
博物館經過不斷地完善和提升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已儲備了一定的博物館教育項目。有些博物館為此還建立了博物館社會教育項目庫,但是這些教育活動大多是針對當地青少年。在內容設置上,主要以針對本館資源的點式教育為主,面對研學旅行教育這一新的需求,缺少能夠統籌整個研學旅行教育鏈的教育項目。
2.3 缺乏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人才
隨著博物館對教育功能的重視,近年來,博物館教育人員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博物館教育人員的數量也得到了明顯增加,但是面對不斷增長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需求,博物館的教育人員數量仍然捉襟見肘。應針對研學旅行的具體需求,打造具有博物館特色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供給體系,博物館現有教育人員的思想觀念和知識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人才的缺乏已經嚴重制約了博物館更加深入地開展研學旅行教育。
3 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的策略
3.1 夯實基礎,找準定位,研發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產品
博物館研發研學旅行教育產品應明確自身作為供應方的定位,盡職而不越位,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優勢。作為供應方的博物館應不斷與主辦方和承辦方溝通,加強三方的有效合作。
首先,與主辦方合作開發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項目。研學旅行的主辦方主要是學校等教育部門,博物館應與主辦方合作,了解其研學旅行的主題、目標、時間以及參與人群的數量及年齡,因勢開發高效的研學旅行活動項目,有效貫通研學旅行前的導入、研學旅行中的開展和研學旅行后的反饋評價。其次,與承辦方合作打造博物館主題的精品研學旅行線路。研學旅行的承辦方主要是旅行社。博物館應與有一定實力的旅行社合作,通過協議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協助旅行社打造博物館主題的精品研學旅行線路,這樣不僅會降低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的成本和風險,而且有利于把控研學旅行的質量,根據教育對象的異地性特點進行精準供給。最后,供應方之間應合作建立研學旅行供應鏈。博物館要立足館舍天地,但不局限于館舍天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將文物置身于文化遺產地之中,構筑博物館間的橫向聯系,系統全面地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實現博物館間的優勢互補,避免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項目千篇一律。
3.2 融合共享,搭建平臺,創新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模式
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應挖掘自身場館資源、文物資源、展覽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在持續保障研學旅行教育資源供給的同時,還要秉持開放的姿態,與旅游、教育等部門合作,借助多方的力量搭建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借助社會的力量推廣博物館文化,提高博物館資源在研學旅行教育中的利用效率,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另外博物館還要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牢牢把握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資源質量和知識成果,鞏固和提高自身作為研學旅行教育供應方的影響力和地位。
3.3 優化結構,建設復合型的博物館研學旅行導師隊伍
研學旅行的綜合實踐性和異地性,決定了博物館需要建設一支既有豐富的博物館學知識,又能掌握教育學和旅游學相關知識及不同地區文化知識的復合型博物館研學旅行導師隊伍。2019年2月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聯合發布《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T/CATS001—2019)。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館應參照此標準,通過“培養+引進+激勵”的方式,鼓勵博物館教育人員報考教師資格證、導游資格證,優先引進具有“雙證”的人才,建立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從事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研學旅行服務規范[EB/OL].(2016-12-19)[2020-3-24].http://www.gsta.gov.cn/jx/bzgf/19856.html.
[2]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安部,等.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19)[2020-3-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平臺[2020-3-24].http://yanxue.moe.edu.cn/#/yxjd?_k=z766hz
[4]李子峰.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10):18-24.
[5]樊啟迪.青少年研學旅游發展思考[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6):211-212.
[6]李莉,張凱.館校結合視角下的博物館研學教育研究[J].農家參謀,2018(1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