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甦 李冰瀅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校基于“沈陽云課”,構建線上教學與線上輔導相結合、優質資源共享與教師個性輔導相結合、教師引領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家校協作共育的云端教學模式。開學后,為做好云端與線下的有效鏈接,從診斷學情、確定目標;統籌進度,調整過程;多元評價,跟進指導三個路徑進行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有效銜接;診斷;整合;評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沈陽市教育研究院遴選優秀教師錄制“沈陽云課”,通過有線、網絡等形式播放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國家課程,以“學科實踐活動+學科預習性教學”為主要內容。
我校基于“沈陽云課”,形成了“四結合”的線上教學模式。在觀看“沈陽云課”后,學校教師進行線上集體教研,再通過鴻合、騰訊、釘釘等直播平臺集中展開了語文、數學和英語學科的線上輔導。由此構建起線上教學與線上輔導相結合、優質資源共享與教師個性輔導相結合、教師引領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以及家校協作共育相結合的“四結合”云端教學模式。《沈陽市教育局部署2020年教育工作》中指出,開學后,各學段、各學校、各學科要嚴格按照“零起點”教學要求,精準分析學情,制定教學計劃。為做好從云端到線下的有效銜接,我校進行了諸多思考與實踐。
一、診斷學情,確定目標
學校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分析與確定開學后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師“教什么”以及學生“學什么”。這也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通過分析教學需要,確定春季開學后的教學目標。
(一)診斷疫后學生學習水平
我們通過摸底和診斷等方式了解疫后學生具有的學習水平。首先,學生填寫自我診斷微報告,自己診斷學習情況。教師幫助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樹形圖、氣泡圖等思維工具,從學生的收獲、存在問題、開學后期望等方面整理延遲開學期間學生的學習情況,列舉出各學科的收獲和挑戰。其次,繪制“學生畫像”,教師通過數據分析、整合,逐一診斷。借助家庭訪談、線上觀察和學生反饋,了解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的人和事,以及學生學習的優勢和挑戰,深入診斷每一名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學習體驗。以往教師在學情分析中更關注的是平均數據,以為這樣就掌握了班級的整體情況,其實正好達到平均水平的學生很少。教師教育教學策略需要面向全體,因而應考慮班級中的極值數據,即最大值和最小值,考慮基于標準差顯現的班級整體水平的離散程度。通過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問題清單,個別問題,個性處理;共性問題,年組共享。最后,學校整體診斷,通過家庭訪談、線上調查問卷、智能平臺等方式在平行班級中抽取樣本。如語文學科利用人工智能平臺,就每一篇課文預習中的生字、朗讀、語句訓練等基礎知識點進行測評,后臺自動分析相關數據,為學校和教師提供診斷數據。這樣的數據分析,為學校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提供了依據。
通過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路徑診斷學生的知識水平,統籌各學段、各學科現階段的情況和挑戰,有利于精準分析學情。
(二)確定學科學段目標
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體驗和學情分析,基于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以及學校的育人目標,確定各年段、各學科的春季開學教學目標。
學校將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在研究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情感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校從保底和挑戰兩方面考慮。“保底”即完成本學期基本的知識能力目標,保證規定的課程計劃能夠落實到位,不縮水、不走樣;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采取低起步、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的“保底”策略。“挑戰”即一部分居家期間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的學生,應該有與之適切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保障學習質量和學習體驗;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采取小綜合、大容量、強拓展、多放手的挑戰策略,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學整體效果。
二、統籌進度,調整過程
設計與實施開學后的教學策略,決定了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這是春季開學教學設計的關鍵與重心。
(一)整體規劃進度
學校整體規劃教學進度,優化教學空間。首先明確實際教學時間,保證課程計劃、備考計劃等時間節點清晰。在此基礎上,適當統整課時和調整進度,優化教學空間。例如:開學后,語文學科基于預習性教學的內容,結合單元主題精講人文要素,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每個單元中的一至兩篇典型的精讀課文作為“學篇”,其他課文作為“用篇”處理,講用結合,優化課堂。
(二)調整教學過程
堅持以學定教、以評促學的原則,最大限度保證學生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
1.課前融合集備
以學科教研組為主體,采用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方式集體備課。在準確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基于學習能力和線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充分預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挑戰,立足“保底”的教學目標,力爭知識點課課清,核心概念正確理解;針對大部分順利進行線上學習的學生,教師建立單元知識框架及主線,將教學內容問題化,提供前置性學習的任務單和重難點的微視頻,幫助學生厘清知識網絡,建立整體概念,確立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平臺,提高教學效率。
2.課上綜合施策
重視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通過“三動”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一是整合教學,任務驅動。針對多章節的整理與復習整合教學,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再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方式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以此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二是面向全體,分層互動。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畫像”的分析,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利用學生層次的差異性,為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學生能自學會的、能上臺講的學習內容,教師就不重復講,減少“滿堂灌”和以講代練的行為,便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課堂學習的適應性。三是建構網絡,項目聯動。居家線上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但由于缺乏教師的監督和引導、同伴的互助和研討,學生在過程探究、思維發展上深度不夠。教師指導學生明晰學科知識體系和內在聯系,建構知識網絡,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最熟悉的教材、知識點和學生經常遇到的難點出發,匯集梳理,尋找知識點中共同覆蓋和指向的核心概念;同時,通過單元目標、課程標準,確認整個核心概念與課程標準的聯系,經過項目式學習聯動,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課后雙軌輔導
以常態化課后評價和輔導為主,以“微課輔助,跟蹤答疑”為輔。復課后,實施分層作業,學生根據學情完成符合自己水平的任務,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學校將疫情期間錄制的微課以及網絡優質教學資源匯集起來建立微課資源庫,作為學習資源的補充,學生可以按需點播,幫助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鞏固所學,以及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堅持個性化輔導,對特殊群體、個別學生跟蹤答疑觀測,幫助他們補缺補差,達成教學目標。
三、多元評價,跟進指導
選擇與實施春季開學教學評價,衡量教師“教得怎樣”和學生“學得怎樣”,其作用是了解開學后的教學是否產生預期的學生行為能力變化。
在新的課程標準執行中,每一門學科都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即學生評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等等。特別是本學期師生進行的線上教學,從授課形式、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面,都與線下教學有很大不同。依據“疫后”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跟進指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重新定義評價標準
科學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診斷、激勵和導向作用。科學客觀地達成衡量標準,能夠評價學生的學習是否真實發生,也能夠改善和調整教師的教學行動。我校從可評價、可比較、可實現三個層面重新定義評價標準。一是可評價,即評價要具體可感知,盡量減少主觀評價指標,類似“作業提交及時無延誤,錯題改正無遺漏”等細化的評語更有效。二是可比較,即要對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進行比較評價,也要對同一學生在線上和線下不同時空的表現進行前后比較。三是可實現,即制定評價標準的依據不能超越學生實際,要避免把標桿人物達到的水準界定為大眾化標準,可以分層設定評價標準,以“讓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為目標,激發學生潛力。同時,將原有統一固化的目標達成衡量標準變得具體可感,縱橫交錯,分層激勵,多角度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助于消除學生開學后兩極分化可能帶來的消極、厭倦的負面情緒。
(二)創新學習成果呈現方式
線上學習和輔導期間,學生有了更為自由的時間支配權,所習得的知識、技能,所獲得的情感、價值觀只是通過考試的方式呈現,這是不科學、不全面的,而且是單一的。學校創新學習成果呈現方式,融合前測、診斷性測試、形成性測試、終結性測試的設計,通過口頭匯報、交流展示、技能比賽、小論文、小報、活動表演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增加過程性評價比例,降低卷面考試成績在課程學習評價中所占的比例。
(三)融合線上線下學習任務
學校將居家學習期間線上教學課程學習情況納入到課程的總體學習評價當中,融合線上與線下學習任務,全面設計評價內容;圍繞不可替代的、體驗性的學習內容安排實驗演示、探究驗證等,彌補原來線上教學只聽不做的缺陷;運用翻轉課堂,將居家線上教學當作學生預習性自學,復課后直接進入核心問題研討,個人、小組進行問題答疑,將評價任務嵌入到學習過程中,實現學、教、評的統一。
在云端到線下有效銜接的思考與實踐中,學校教育的方向、內核不斷進化與清晰,教育的形態、育人的途徑也將更為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遼寧省小學“研—教—學”三位一體線上教學模式初探[J].遼寧教育,2020(5).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