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麗紅 于海洪
摘要:網絡教學是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以文獻分析、調查研究等方法展開行動研究是支教活動持續開展的長久之策。通過構建在線學習社區,用網絡教學開展支教活動,能夠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而網絡支教是否有效,取決于在線學習社區構建、優質資源網上選擇、支教系統的組織形式和實施體系、對教師考評的機制等。
關鍵詞:網絡教學;有效性;在線學習社區;網絡教學支教
隨著人工智能、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進而產生了“互聯網+教育”這一概念,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學習時空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從網絡教學追求的本質價值出發,推行在線學習社區網絡教學支教系統,對實現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網絡教學的價值追求是優質均衡
網絡教學是在面向未來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應用多媒體、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媒介等,進行多邊、多向、全程互動和對多種媒介有效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共享,來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是一種共同投入、共同開發和共同享用的教學資源供給方式,是突破教學時空的、靈活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價值追求的教育形式。可以說,價值追求是網絡教學存在的本質。
為什么要開展網絡教學?網絡教學的功能是什么?開展網絡教學會帶來什么問題?這一系列問題要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追問,才能提高網絡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教學現狀,把網絡教學的問題推向了教育前沿。“停課”是教師和學生不到學校上課,“不停學”是學生用電視、廣播、手機等設備進行線上學習。這樣的“不停學”會帶來什么后果,是否會出現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均衡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停課不停學”階段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推行網絡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從學者的研究、官方的倡導和現實推行網絡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能夠提煉出這樣的價值判斷:開展網絡教學就是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和新媒體,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優質的網上微課、教學輔導資料等教學資源,滿足學生“離校不停學”學習的需要,沖破學習的時空限制,促進地區教育均衡,并且實現優質教育均衡。
網絡教學有利還是有弊?當符合了實現優質教育均衡的價值追求,網絡教學的利就戰勝了弊;如果背離了這個初衷,網絡教學就會“弊大于利”。
二、網絡教學教師培訓效果要從實求知
評價教育效果,關鍵要看學習者的收獲,對于中小學教師培訓效果,就是看教師專業發展是否提高。就網絡教學效果而言,基本結論是效果評估介于比較滿意和一般之間。也有學者對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教師參與網絡研修的 “愿景”仍然不強,合作與協調的機制未能有效建立,松散的管理體系與刻板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消解了教師參與網絡研修的“獲得感”。
事實上,對網絡教學培訓效果不能用滿意度來評價,而是應該用網絡學習效果來代替。從網絡學習效果反推網絡教學效果,可以得出,網絡教學在部分城市以及一些發達地區效果十分明顯,而在部分農村以及一些不發達地區,一些教師把參加網絡學習當作形式和任務,沒有發揮網絡教學應有的效果。
探索影響在線學習體驗的關鍵因素及其結構關系,是提高學習者在線學習效果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優化在線學習體驗是做好網絡教學的突破口。在線學習體驗有技術層面的,如培訓課程內容設計、培訓教學資源呈現形式與效果、學習條件改善等;更有管理層面的,如對教師的考評機制與結果運用,同伴互動和協作等;也有教育教學層面的,如教師授課水平、教學技能等。
因此,不應給網絡教學培訓是否有效簡單下結論,既不能否定網絡教學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作用,也不宜夸大網絡教學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功能,要從實求知,從網絡教學的價值追求出發,從學習者的收獲看網絡教學培訓的有效性。
三、構建在線學習社區要以點代面
針對教師網絡學習存在的問題,以吉林省王麗杰名師工作室開展的鄉村教師培訓為例,探索通過在線學習社區建設提高網絡培訓效果的途徑,同時開展“網絡教學支教”。所謂在線學習社區,是學習共同體在互聯網時代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就是要構建一種不受地域限制、由不同層次人員組成的學習共同體。
吉林省王麗杰名師工作室構建了重慶涪陵、吉林松原和新疆吉木乃三地的在線學習社區,通過微信群、QQ群組建了由大學教授、省教育學院教授、市教育學院教授、教學名師、一線教師和相關教育主管領導組成的在線學習社區。在線學習社區運行中,堅持五個一體化,即城鄉學校一體化,理論實踐一體化,虛擬現實一體化,天網地網人網一體化,資源建設、學習和測評一體化。經過幾年運行,效果理想,探索出了鄉村教師網絡有效培訓和“網絡教學支教”的路子。
(一)線下調研,對癥下藥
線下調研中支教教師是核心和紐帶。他們成立調研組,利用在當地支教的便利條件,對小學教學具體現狀做了充分的摸底調研。如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古木乃縣,調研組在對全縣近十所學校,包括鄉里以及村里的教學點進行聽課后,發現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相關問題,如目標制定、教師活動、學習活動、問題設計、作業設計等備課和上課的常規問題。調研組全面細致地了解了各學校的學情以及教師當前的教學困惑,傾聽他們對當前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從中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
通過以上實地摸查形式,共診斷分析出課堂教學六個方面的大問題,又細化出四十余條具體問題,對這些問題在線上學習社區里開展了系統講座。如針對備課中的問題,開展了如何深度備課系列培訓,內容包括備課的起點、備課的過程、備課的結果、備課的作用等,每一個講座都是結合教師備課中存在的問題給出相應的改進策略。結合備課中的問題工作室提出“以學論教”的觀點,準備了“基于兒童視角下的觀課,議課”系列講座,等等。要想把這些問題一一解決,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也不是支教教師幾個人能夠解決的。因此,支教教師經過當地教師同意,把這些問題傳到在線學習社區里,由大家集體會診、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把這些辦法上升到理論層面,圍繞這些問題繼續豐富培訓資源。
(二)線上研修,持續發展
教師支教是有時間性的,怎么能夠保持支教長期與可持續性呢?吉林省王麗杰名師工作室成員本著對民族教育的高度負責,幾年來始終保持在線學習社區的正常運行,開展了集體學習、集體備課、線上學習、線下溝通等活動;為全縣教師作了“如何集體備課”講座,策劃了師徒結對活動方案等。同時,讓集體備課真正扎實有效落實,一次集體備課解決一個領域的突出問題。通過這些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培訓,讓每所學校的教師都能利用校內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智慧共享。此外,組織了關于“教師內驅力解讀,正確的學生觀建立,數學思想方法落實”等方面的培訓。
(三)建立考核機制,落實責任
通過運行,探索出在線學習社區在組織管理方面要壓實責任,成員要有具體分工。如管理員負責管理群內秩序,保證群內環境綠色無污染,負責發公告、通知等;主講人定期確定工作室中水平比較高的名師進行答疑,或系統培訓,或優秀專家名師視頻資源、文章等共享;統計員定期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整理出來。
通過運行,明晰了“網絡教學支教”效果的考核機制,概括為做到“五個一”:即學一個理論、有一點體會、做一次對照、進行一次實踐,寫一個反思。這些做法,是王麗杰教授當年對松原教師培訓提出的要求,當時很多教師因這個學習方式在教學研究上快速成長。現在把這個切實可行的做法推廣到“網絡教學支教”上,讓每一次學習擲地有聲,不流于形式;讓每一位教師在實踐操練中,獲得可持續性、專業性發展。
根據這個成功案例,按照國家五級培訓構建“網絡教學支教”平臺。其中,學習功能平臺是培訓提高的主體,包括各市平臺、各縣平臺、各學校(或者鄉鎮、學校平臺),每一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培訓內容。在線學習社區里,除了工作室主持人外,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師,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學生”,參培者、培訓者都可以角色互換。以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水平為X軸,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學習內容為Y軸,以自己通過培訓學習達到的目標預期為Z軸,構建起立體的網格。選定某點為自己參加培訓的方位,通過學習獲得相應的培訓學分;同時也要選定某點作為自己參與培訓(培訓者)的方位,培訓者就是學習資源的建設者,根據提供學習資源的質和量折合成培訓學分,兩個學分相加就是自己的培訓學分。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人民生活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網絡教學空間巨大,在線學習社區網絡教學支教既可行又必要。通過在線學習社區建設,提高網絡教學支教的有效性,構建起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網格化的學習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福義.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全國數據庫的實證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6).
[2]高慧斌.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效果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8(04).
[3]羅江華,王靜賢,周文君.鄉村教師參與網絡研修:條件問題及調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8(10).
[4]江毓君,白雪梅,伍文臣,羅曉娟.在線學習體驗影響因素結構關系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01).
[5]羅鈺雅,李爽.“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師信息能力再培養研究[J].才智,2019(1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