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全
摘 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有著質的飛躍,其中林業工程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日漸重視,明確科學造林,確保樹木存活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試著探討林業工程技術在現代造林綠化中的基本原則和應用舉措。
關鍵詞:林業工程技術;造林綠化;實際應用
前言:在科技日漸進步的今天,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求更快更強,同時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行,造林綠化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林業工程技術應運而生,為我國修復森林系統、緩解林業資源短缺的現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認真貫徹造林綠化工作,才能確保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1林業工程技術在現代造林綠化中的基本原則
1.1因地制宜原則
造林綠化過程中,林業部門應結合本地環境的基本情況,根據氣候和環境的不同,因地制宜,選擇樹種。技術人員應遵循當地經濟和生態優勢的基本原則,對該區域的內的實際情況進行采集和整理,并分析氣象、溫度、降水等客觀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樹種的選擇,以確保樹種可以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除生態環境的因素外,還應根據當地的經濟水平、樹種與本地其他因素是否有沖突等方面進行再次篩選,確保在樹種的選擇上遵循合理性和適宜性的原則,在合適的環境栽種合適的樹種,將不可控的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以便造林綠化任務可以順利地完成。
1.2當地樹木保護原則
在仔細篩選出合適的樹種后,還應對本地已經存在的植被的生長特性進行充分的了解,本著將其生態作用、經濟作用發揮到最大化的原則,在保證本地已經存在的植被的正常存續的前提下,進行造林綠化的工作。造林綠化在本質上是為修復改善生態環境而產生的,獲取經濟效益是其一大重要目的,所以要盡最大努力確保已有植被不被破壞,在此基礎上再尋求發展和精益求精,避免所選樹種和本地已經存在的植被之間產生沖突,發揮本地已經存在的植被的積極作用,以達到造林綠化的最終目的。
1.3強化水土保護能力原則
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一環,即保水固土能力,對植被的健康成長具有最直觀的影響力,只有具有了保水固土的能力,植被才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可以健康有序的生長,如貧瘠的山區等土壤環境嚴峻的情況下種植也能夠固定土壤,使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增加,進而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達成良性循環。例如可種植雜草和灌木等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它們在環境因素惡劣的前提下生存,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土壤的活性。
2林業工程技術在現代造林綠化中的應用
2.1樹苗的培植和轉栽
有效地完成樹苗的培育和轉栽是保障造林綠化工程成功的前提,根據不同樹苗的特性,利用先進的培育技術,栽種培育出健康茁壯的樹苗,在確保樹苗的存活率的前提下,將培育好的樹苗轉栽到造林地,通過直接播種、扦插法等方式,完成整個造林綠化的過程是尤為重要的。
在培育過程中,加強種子的收集儲存的管理,選擇優質母體樹木,利用先進的采集工具等環節,是確保成功的關鍵所在。林業工程的建設需要的種子一定要具有優良的遺傳品質,根據自然環境選擇合適的種子,在收集完種子之后我們還要做好種子的儲存與加工處理,根據種子種類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加工方式。在貯藏期間一定要做好防鼠蟲和防潮的工作[1]。在培育過程中,成熟的經驗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樹種培育的幾率。
轉栽時,需要幼苗達到一定樹齡后方可實行。在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特征后,應選擇正確合理的時間轉栽。對一些發芽早的幼苗要盡快移植,運輸到目標位置后盡快種植,對于運輸距離較遠的樹木幼苗,必須在幼苗運輸期間定期澆水,以免由于脫水或水分流失而降低幼苗的存活率[2]。所以,在播種時間的選擇上應盡量在雨水充分的雨季,從而提高樹苗的成活率。
對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也很重要,以確保他們掌握熟練的技術和要領,保障樹苗成活率,推進造林綠化的執行和發展。
2.2關于轉栽方法的選擇
針對不同的植物應選擇不同的轉栽方式。例如闊葉植物,在轉栽前應修剪全部葉子,以避免在蒸騰作用下樹苗失去過多水分而導致轉栽過程失敗。而對于硬木樹苗,則需要做好補水措施,防止在轉栽過程中由于根部缺水而導致樹苗失活。為確保樹苗的存活率,所有樹苗應采用覆土轉栽的方法,即在運輸樹苗的過程中,將其根部用土壤覆蓋,鎖住水分,最大程度上將因為缺水而導致樹苗存活率降低的問題解決掉,從而讓造林綠化有效實施,讓經濟效益可以最大化。
2.3轉栽后的管理工作
在樹苗轉栽后,還需對其土壤、肥料和水分的管控上做好預后,同時要做好撫育管控,調動人員的積極性,規范管理技術,結合樹苗的個體情況,共同營造出有利于樹苗生長的健康環境。
要高度重視土壤的疏松程度,并且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要配給到位,根據當地的降水和氣溫等因素把控好水分的補給強度,做到既要水分充足,又要避免過度灌溉導致的根系腐爛問題,讓樹苗可以順利扎根。樹苗成活后,應定時清理附近雜草,避免其爭搶養分,并根據土壤結塊的實際情況來定時松土,對于有可能遭受的強風天氣和病蟲害要提前防御,比如噴灑藥物或者涂白樹干,以此增加樹苗的成活率。
根據不同土壤所含養分的情況,要及時地檢測,對于缺乏養分的樹苗要進行養分的補充。對于肥料的選擇,要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情況,選擇適合樹苗生長的成分,有規律的施行,避免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確保樹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可以及時供給,以便樹苗可以盡快木質化,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3針對提高林業工程技術的策略
加強人工造林后的管理工作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應定期巡查林地,仔細觀察樹苗的生長情況,根據實際來解決遇到的情況。例如遇到強風天氣后樹苗倒伏要及時扶正并將土壤壓實;長出雜草后要及時開展清除工作,避免爭奪營養;土壤太緊實需要松土,確??梢詫⒏翟M土壤;如果缺少肥料和水分導致的營養缺失要及時補充等,以提升存活率。
除此之外還要增強社會大眾對于植被的保護意識,增大林業部門對保護造林綠化成果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大眾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動員社會大眾參與到造林綠化的工程建設中去,共同保護和完成這項工作。同時采取嚴格的獎懲制度,對于私自亂砍濫伐的要給予法律上的制裁,實行舉報有獎,互相監督的氛圍,力求重視植被和林業工作人員的勞動成果,形成“保護森林,從我做起”的意識。
為保證造林綠化后的成果不被破壞,要對砍伐樹木進行合理規劃,對于砍伐的樹木要做到層級性劃分,按照樹木的生長周期來實行砍伐,建立相關的砍伐秩序和規劃方案。為保證林業工程技術的有效應用,需要通過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妥善的管理方法,調動部門與人員積極性,吸納人力、物力、財力,提升技術應用的規范性[3]。結合樹苗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現有的問題,貫徹落實先進的工作理念,以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可以順利完成。
結論:在造林綠化過程中應用林業工程技術,就要切實做到因地制宜、保護當地樹木、強化水土保護能力,在應用到樹苗的培育和轉栽中時,要慎重地選擇轉栽的方法和做好轉栽后的管理工作,還要針對提高林業工程技術的利用率,提高周遭群眾保護意識,加強對于砍伐樹木的管理,最后根據樹苗的生長情況來解決相應的問題,以此確保達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鵑.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的應用探討[J].農家參謀,2021(13):129-130.
[2]楊如龍.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0,38(18):84-85.
[3]胡華農.林業工程技術在造林綠化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1(0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