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男
(安徽省濉溪中學,安徽淮北 235100)
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教育和新媒體的融合與創新。2005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米什拉和科勒在PCK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學科教學知識(te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TPACK理論提出之后,受到世界各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主要針對完善框架、概念分析和理論探討,較少關注在職教師以及改善教育教學效果的措施方法。TPACK 理論本身具有高綜合性與高情境性,它要求教師能優化并協調好自身知識結構與科學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設計出因“境”制宜的TPACK 微課程。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單單是TPACK框架的事情,而是教師、學生、硬件環境、領導力等多方面、多維度的融合。
TPACK框架下的高中美術課堂微課程教學(見圖1),要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根據TPACK 理論中的TK(技術知識)、PK(教學法知識)、CK(學科內容知識)對微課程各設計要素進行明確分類,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與反饋評價對微課程設計中的PK與TK 不斷修改,最終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微課程教學資源。TPACK 結構下微課程應用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其設計重點不在于教學設計,而在于學習設計,要求在10分鐘內,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與掌控權完全交給學生。基于TPACK的基本理論,筆者以“永和九年的那場醉——鑒賞《蘭亭集序》”為例,主要結合翻轉教學模式,嘗試進行基于TPACK框架的微課程設計開發與應用。

圖1 TPACK框架下的高中美術課堂微課程教學
此階段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CK(學科內容知識)分析、TK(技術知識)設計、PK(教學法)設計。
CK 指特定的學科知識,包括該學科的概念、觀點、理論、組織框架以及為發展這些知識而積累的實踐經驗和方法。學科內容知識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教師在進行學生特征、學習需求及學習內容分析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自己掌握的學科內容知識具體分析。
對于“永和九年的那場醉——鑒賞《蘭亭集序》”這個課例,教師要教授美術領域的知識。課前,教師要對課例學習中的重難點進行微課程設計。王羲之及其作品《蘭亭集序》的相關創作背景是重要的知識積累,卻不是難點。高中語文必修課已經對《蘭亭集序》的內容進行了學習,適當地溫習,并恰當地拓展,復習鑒賞書法作品,對課程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制作課前微課“王羲之及其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及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找出學生已有知識與需要知識之間的差距,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呈現微課教學知識點[1]。
PK 不具有針對性,是各學科都適用的一般性教學法。教學法知識是關于學生學習、教學理論、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的知識,包括個性化學習需要的教學策略和針對主題學習的教學方法。
1.確定教學目標
在微課程設計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對教育教學需求進行具體分析,以確立主題明確、有針對性、有區分度的教學目標。作為高二的學生,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書法基礎知識,對《蘭亭集序》也有濃厚的興趣,基于此,確定課程目標是感受《蘭亭集序》的魅力,體會書法作品的線條美、造型美、整體美和風格美,激發學生對書法文化的熱愛。在對《蘭亭集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行書的一些概念來展開互動以轉變教學模式,解答一些有針對性的美術問題。
2.制訂教學策略
微課程設計開發要求教師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在對知識點進行分析研究后,選擇不同、合適的教學策略。本課例是通過課前微課學習,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鼓勵學生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風格的學習模型,自主安排學習活動,體會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在筆畫、結構、章法和風格上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解決學習問題。
TK 是指運用技術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能,而不是簡單的技術工具操作方法。它通常是指現代信息技術,本課主要采用希沃電子白板、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1.根據掌握的技術手段選擇視頻制作工具
信息時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技術,但由于技術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教師在選擇技術時,要充分結合學科內容考慮怎樣才能體現技術使用的真正價值。“永和九年的那場醉——鑒賞《蘭亭集序》”是一節書法鑒賞課。鑒于本課的重難點以及書法鑒賞的特殊性,筆者制作了兩節微課。課前微課內容是王羲之及其作品,課堂微課內容是衛夫人“筆陣法”,受教師本人教學水平和條件所限,采用的都是PPT 自動演示,用電腦、錄屏軟件以及格式轉換軟件就可以完成。
2.輔助資源
在微課程設計開發過程中,設計者要根據不同的微課表現形式及掌握的技術手段獲取相關的輔助資源。制作本課例的微課內容時,加入《蘭亭集序》的較多圖片與評價,以及關于畫作的新聞資源、衛夫人的“筆陣圖”視頻等。有了這些輔助資源,微課就會更直觀、生動,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2]。
微課程開發階段是教師綜合運用TPACK 知識框架的組合元素,即PCK、TCK、TPK以及TPACK,將相關理論和理念轉化為實際、可實現的教學內容的過程。它不但適用于課堂學習,也同樣適用于網絡化學習。課堂學習一般是指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網絡化自主學習是指將相關的全部學習資源通過具體的學習平臺發布,使學生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
微課程開發主要分為六個步驟(見圖2),即選定主題、多媒體課件制作、編寫課程腳本、編制思考練習題、錄制與處理視頻、提供學習幫助。

圖2 微課程的開發階段
微課程開發要怎樣對課程知識進行劃分呢?需要在需求與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知識的重難點、易錯點等有針對性的問題選定微課程開發主題。課例從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角度,選擇了書法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永字八法”為主題進行制作。
開發微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是制作高質量的PPT課件。PPT 課件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源,要以TPACK 理論為基礎,并力求做到:第一,有吸引性,風格統一,給人簡單大方、舒適的視覺感受;在課件風格的選擇上要盡量考慮書法因素,給學生創設雅致寧靜的氛圍[3]。第二,是完整的,有聯系的,有詳細的過程和目標,可以與微課流程合理搭配。第三,課件以師生交互為導向,借助翻轉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編寫課程腳本是制作微視頻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微課程思路更加清晰,步驟井然有序。表1 是課例“永和九年的那場醉——鑒賞《蘭亭集序》”微課程腳本的一個結構。

表1 微課程腳本結構表
中小學微課程設計開發,在微課程教學環節提供必要的思考題、練習題很有必要。在課前微課“王羲之及其作品”中,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給作品《蘭亭集序》做名片,二是梳理鑒賞書法作品的角度,既對微課知識予以總結,又拋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經過師生的交流,引導學生一步步體會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等。翻轉課堂采用的就是類似的教學模式。
腳本的編寫、輔助資源都為錄制做好了準備。錄制微課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首先,錄制環境一定要安靜,不能有噪音;其次,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內容,使用合適的語音和措辭。特別是對中小學生,面對一段教學視頻,如果只有語音的陳述,則與傳統課堂無太大區別,學習興趣自然不可能被充分激發。只有語調、情緒、措辭的適時改變,才能吸引學生,起到作用。例如,講到王羲之的逸聞趣事時,教師輕松的語調感染了學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可以給學生推薦相關學習資源,以豐富和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本課推薦學生觀看系列微視頻《藝術很難嗎》、名人《蘭亭集序》的摹本等。
TPACK的提出,能幫助教師將自身知識更系統、更嚴謹地表達出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魅力。TPACK與微課程設計應用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缺少理論支撐的設計乏味單調,缺少實際應用的理論徒有其名。微課程對于教師而言是教學手段,對于學生而言是學習工具,對于教育專家而言是多種學科滲透的有效方式。所以,如果將微課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