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萍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說明文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開展說明文閱讀教學時,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理性思維培養問題的原因,然后針對如何在說明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說明文;閱讀教學;理性思維
說明文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形式之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性思維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能力,也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本素質。說明文這種體裁具有很強的說理性,邏輯上也比較清晰。它可以有效正確的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客觀性。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一、小學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理性思維培養問題的原因
(一)缺乏對理性思維的認識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于理性思維概念的理解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他們只能從表面感知理性思維,卻缺乏深度的探究。在開展說明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對理性思維的認識對于教學的成果有直接的影響。然而,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通過說明文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可行性的認識程度也存在偏差的情況。
(二)缺少培養理性思維的策略
在現階段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都比較陳舊,使用的教學方法也具有單一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教材中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孤立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對于說明文教學還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帶領學生去探究說明文背后的知識,這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學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理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關注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
歸納能力是通過現象總結一般規律的能力。演繹能力是指對個別現象應用一般規律的能力。將這兩種能力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越來越開闊,增強其創造力。首先,教師應允許學生通過探索規律來提高歸納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應該經歷從局部到全部的過程,以便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對現象中隱藏的規律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趙州橋》這篇文章的時候,文章的第二段主要對此橋的長、寬、設計等進行了描述,學生可以歸納這些語句來理解石拱橋堅固的特點。其次,教師應逐步促進學生演繹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時,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演繹能力。盡管演繹和歸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之間存在互補關系。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可以用來提高學生的演繹能力。教師應允許學生在歸納演繹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歸納演繹能力。比如,在學習《新型玻璃》這篇課文的時候,前五個自然段對不同玻璃的特點以及用途進行了介紹,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可以通過歸納的方法將其中包含的規律總結出來,然后通過演繹的方式按照課文的內容進行仿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演繹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事物異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類能力
比較能力是指區分事物的本質特征,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分類能力是指根據事物的實際特征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事物分類為不同的類型。在理性思維中,比較和分類是兩種非常普遍的方法。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對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首先,通過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全面比較。當遇到具有某種關系的事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和分析事物,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系,確定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則,并了解事物的本質。其次,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可以總結事物的共同點,然后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發現其中包含的一般規律。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非常重要。教師讓學生根據說明文課文的特點理解事物并對其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事物的規律和本質。比如,在學習《我是什么》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新聞報道,引導學生觀察,并且將其中包含的規律找出來。學生可以發現水的共性,并且對水的作用進行分類,這對培養學生的歸類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三)利用恰當內容,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分析能力指的是將事物劃分成不同的部分進行細致研究的能力。綜合能力是指感知事物整體的能力。在小學教學課本中,分析和綜合都非常普遍。通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事物的規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部分來了解整體。理解事物的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從部分逐漸去認知整體,這樣才能夠對事物的本質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具有多面性的事物,很難通過幾個詞語去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理解事物的一部分,然后逐漸了解整個事物,從而對事物的本質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部分作為起點,并最終全面了解事物。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綜合整體,從整體去理解部分。在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既可以從部分到整體,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比如,在學習《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內容的時候,文章是采用由面到點的方式進行說明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內容,然后從局部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逐漸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
(四)重視質疑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創新能力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引導學生在看待事物時使用批判的眼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在小學的說明文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勇敢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且應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分析規律。學生也可以使用畫圖或者檢測的方式來證明規律的正確性,或者將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不必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還可以應用更多的課外材料引導學生去探究和辨別。首先,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很少去進行主動的思考。他們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往往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很少去探究原因,也不去思考知識的正確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權威,敢于對已知提出質疑,敢于探求事物的本質。其次,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事物往往是帶有多面性的,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該在說明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時從多個角度入手,獲得有用的信息,提出相應的問題,找出不同之處,最終發現事物存在的規律并且找出答案。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解的方式進行逆向思維,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將答案找出來,使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來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抽象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轉變教學思路,著重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利用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培養學生的比較分類能力,利用恰當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重視學生的質疑和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創新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芳.思維導圖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才智,2019(21):9
[2]葉勝陽.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分析[J].學周刊,2019(16):131
[3]吳照東.對小學閱讀教學學生思維訓練策略的探究[J].學周刊,2019(14):121
[4]林其雨.PIRLS對我國小學閱讀教學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9(06):76-80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實驗小學,福建 三明 3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