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中
摘 要:筆者認為哲學具有對社會整體的反思功能。反思的內容不僅僅是對社會思想內容的總結概括,更多的是在歸納總結現階段的社會整體以及造成現階段社會整體的所有因素后,對社會整體發展進程的反思前瞻性的描述。這種整體性的反思描述所需要的不是歷史學或社會學方面的文本記述,而是要在大量的事實內容基礎上對造就現階段社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總結,然后歸納出相應的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對社會整體發展進程進行前瞻性的描述分析,從而具有對未開展社會進程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現代化;哲學;功能
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過程,它具體表現為“心靈、技巧、管理妙、環境好”的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隨之發生變化。現代化是一個嚴整的體系,思想現代化是其靈魂,管理現代化和技術現代化是其雙輪和兩翼,而政治經濟現代化則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由于客觀和主觀條件的制約,眾長之和的集成有高低之分,從而使現代化具有多種層次。一般地說,“集大成”可稱之為專業現代化。相應地,“集小成”可稱之為基礎現代化。而介于二者之間的“集中成”,可稱之為專業基礎現代化。現代化的核心內涵是:善于吸取眾長之和,以適應現代狀況,并順應未來趨勢的過程。
現代化研究的先鋒人物之一的C.E.布萊克于1966年在《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研究》一書中提到:“現代化是在可能對自然和社會現象尋求合理解釋的創新意識中顯示出來的。”現代化研究的又一權威人士塞繆爾·亨廷頓于1976年對現代化的理解如下:“現代化是將人類及這個世界的安全、發展和完善,作為人類努力的目標和規范的尺度。現代化意指社會有能力發展起一種制度結構,它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挑戰和需求。”他寫道:“現代化包括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識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會動員程度的提高和更復雜的、更多樣化的職業結構。”1984年,日本的樹野佑三把現代化的進程依照“連續模式”和“隔斷模式”的分類,實質上將發展的“流跡軌線”和發展的“階段目標”,以及它們在不同范疇中的表現,人為地排放在一起。同時,在應當把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中卻陷入了形式和術語無窮分割的研究怪圈。1988年,R.R.帕爾默和J.科爾頓將現代化解釋為:“20世紀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還在經歷現代化的歷程。它有許多形式,其中最明顯的標志是飛機、超級市場、電腦技術和城市人口積聚。結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現新的全球一致性。這是一個過程。”1993年,A.R.德塞認為:“現代化的目的在于把握、評估和量化人類社會發生的巨大量變和深刻質變及其合理分界點的判斷。這些巨大量變和深刻質變開創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新時代。通過現代化,人類將進化到一個理性階段的新水平,使其社會環境建立在富足的和合理的基礎之上。”
不同時段(期)的現代化,只能是人類整體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斷面和一個特例,它是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和地理范疇交織的、具有時空耦合規定的、有關當代“體制調適”“經濟能力”“科技水平”“社會結構”“文明進程”“人與自然之間協同進化”“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的綜合度量,并應隨時監測“需求欲望”對理性規范的逼近程度。
由以上的現代化定義,筆者認為現代化的哲學內核極其重要。在筆者的解讀中,現代化的進程與哲學所具有的對社會整體的反思性功能有極強的契合度。
首先,兩者的對象都是整體的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過程,是一個嚴整多層次的體系。主要包含了思想現代化,技巧現代化,管理現代化和以政治經濟為代表的環境現代化。雖然哲學所關注的社會整體則更為抽象具有概括性,但是仍然沒有脫離社會整體這一對象。以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為核心,構成了社會思想的上層,而由核心所衍生出隨著時代發展而來的各種哲學思潮和主義,則構成了社會運行過程中的種種原則和準則。無論是構成社會思想上層的核心還是構成社會思想下層的原則、準則,都是以對現階段社會整體的認知和對以往的社會整體的反思而建立的。在這一過程中,都包含了對社會整體的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認知。無論現代化還是哲學,都無法脫離社會整體來單獨的運行。現代化脫離了社會整體會造成整個過程的中斷,整個體系的崩潰;哲學脫離了社會整體會造成“烏托邦”式的空中樓閣,使哲學崩潰。
其次,兩者都是一個過程。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而當今某些學者認為,第二次現代化的過程應該稱為后現代化。相較于現代化,在更廣時間維度上,哲學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過程,并且,哲學這一過程所具有的跨越性更加寬廣。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哲學的研究對象仍然是社會整體,但是在各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側重。開端于古希臘時期的本體論研究,為后來的哲學研究確立了多種多樣的“本體”這一基礎,隨后的認識論研究為哲學的研究確立了以經驗論和唯理論為主要方向的兩條道路,到現在以認識論研究和方法論研究相互交融混雜的階段。
最后,兩者都具有反思前瞻性。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反思前瞻性,現代化的提出最初是指1840工業革命后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的工業化,隨后在中國明確提出現代化這一概念是在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明確的提出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在1964年的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之改為我們熟知的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這四個現代化,在中共十七大時發展為“五化”,即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國際化。也有一些學者提出現代化的內容是三個方面,即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哲學范疇中,循環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認識論所體現的就是這種反思前瞻性。在總結歸納所發生過的事件后,根據現有條件提出未來的發展趨向。
社會發展具有單向性,這種單向性不是指單純的時間單向性,而是在發展方向上具有單向性。如前文所說,現代化與哲學的對象是整個社會整體,是一個過程,是具有反思前瞻性的,這些特性都要求兩者的發展不能單純的要求其方向的正確性與單向性。現代化是一個社會概念,哲學內核并不明顯,更多的是在做出現代化這一方向指導的時候所體現出的調整作用。因此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做出的很多決策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并不符合現階段社會發展情況的現象出現,因此,不能夠僅僅以是否符合現階段社會發展需要來衡量哲學話語是否符合現階段的現代化進程。這樣,筆者認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哲學話語的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科學反數據化,哲學在反數據化同時要研究出自己獨特的語言。在社會科學范圍內,應當引入數據化成果,而不是完全依靠數據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的網狀、多因素、不可控等多種混雜交織的因素致使社會科學不能夠僅僅依靠數據進行研究,而是要綜合考慮所有已知科學的發展程度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相關的研究。這就要求社會科學研究需要獲取各個科學子學科的數據內容進行有效的綜合分析,但是不能夠完全依靠這些的數據得出一個精準而可靠的社會發展結果,只能夠對已經結束的社會事件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發展做出盡可能多的預案。而哲學研究是要在這樣的總結歸納與不確定的預案基礎之上進行,雖然也可以直接提取其他科學子學科的數據進行直接研究,但這樣很容易陷入學科陷阱之中,偏離原有的研究目的。哲學研究需要構建出一套既能夠連接其他各個基礎學科,也能夠自己獨立運作的獨特語言。
第二,社會科學的研究與哲學研究不具有伴生的必然性,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前文中筆者對比了社會科學發展與哲學發展的過程,表現出了一種兩者相互伴生的必然性傾向,但是這種伴生不具有必然性。因為相較于歷史的較長跨度中,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哲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兩者不具有明顯的伴生性。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在一個階段性的歷史過程之后對兩者進行回顧時發現,兩者僅僅是如同數學概念中的互為充要條件一樣,兩者并沒有主觀上的哪個需要依附于哪個。在一個正在進行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無論兩者哪個的發展過于突出或滯后,在發展成為歷史的時候兩者都是相輔相成的。
第三,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話語應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而不是優越性。對于現代化進程中所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因為社會變化而帶來的社會問題。這時,哲學內核的重要性就會凸顯出來。哲學話語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提高人對于整個社會的認知能力,這種提高并不是僅僅對于某一個學科的研究,而是類似于一種源知識的獲得,從而為學習其他知識和能力提供一種方向和路徑。這就要求哲學在現代化進程中既要貼近現階段發展的特殊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普遍性。這樣的要求促使哲學話語不能是一種優越性的存在而是超越性的存在。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話語具有一定的工具屬性,但是又不能夠僅僅以工具屬性對其進行要求和判斷,而是要從社會整體發展的視角進行判斷和分析。哲學話語的存在更多的是存在于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中,并且發揮著連接紐帶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