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
摘 要:本文將首先介紹小農經濟的發展歷程,隨后分析經濟學視域下農業轉型在農業經營模式、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營銷策略方面面對的挑戰,最后從服務體系、合作模式、發展道路、營銷方式、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提出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以期能夠在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階段,滿足市場所需,加強市場競爭能力。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業轉型;小農經濟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農業高速發展,2019年上半年,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1 086.5億美元。但是,農產品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農業發展需要創新技術的支撐,以積極應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廉價農產品帶來的沖擊。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才能對抗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提出的各項挑戰。
二、小農經濟歷史發展歷程
農業經濟與社會觀念和家庭觀念等具有相互之間的聯系,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濟表現形式,也是幾千年來我國經濟最為客觀的一種寫照。無論是在新時代的中國還是在封建社會,農業都是百姓和農民發展的重要內容。
在進入新時代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由小農經濟向大規模經濟模式發展,如運用大量機械化設備開展生產活動;加大對農作物經濟物品的研發、農業專項基金的發放、農業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等。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其已經成為農民或者區域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經濟學視域下農業轉型的挑戰
(一)農業經營模式有待改善,生產的效率較低
受到小農經濟理念影響,一些農民進行農業產品的交流和互通時過于重視短期利潤,將主要精力放在宣傳熱銷的農產品上,并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等有整體上的把控,出售的一些農產品不能得到受眾的認可,進而降低生產和銷售的效率。并且,農業信息不對稱還會導致小農經營模式缺乏靈活性,無法提升農業經營效率。
(二)各個區域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有待提升
近幾年,農業生產科技成果得到了有效轉化,并為各個區域帶來了可觀的效益。但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西部地區,他們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方面都有一定限制,想要全面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有較大難度,很難為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帶來新的增長點。長此以往,就會大大削弱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農民也就無法從中獲取更多利潤。
(三)很多地區沒有制定營銷策略,農產品無法發揮品牌效應
新時代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在優化農業結構的基礎上擴大農村的需求,以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著力點。但是,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受到思想、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并不注重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和引進相關農業推廣人才。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者缺乏信息的敏感度、缺乏創新意識等,使得農業品牌效應減弱,嚴重影響了當地農產品經濟的發展。
四、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只有圍繞農民收入,對傳統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嚴格把握“三農”問題等,才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國家已經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完善,才可以促進新時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夠對基層農技進行推廣和分類的改革,這種機構的構建主要分為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即能夠有償和無償的服務于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目前,新時代農業科技推廣的體系主要分為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系統和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推廣系統。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在加強兩者之間的互動性和互融性后,才能夠加強對涉農企業的扶持和擔保。例如:給予涉農企業一定資金和技術支撐,特別是在銀行貸款和稅收方面給予優惠。
(二)建立農業經濟合作模式
1.支持農民開展自主經營
一方面,加強政企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發展,在堅持“三農”服務的方向后,以市場競爭為原則,將新時代農村經濟轉化為合作經濟,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參與積極性,為農戶獲取更高的收益等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和合作的要求等,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堅持政府主導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促進合作組織的形成,從而讓農民開展自主經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2.建立新型組織,經營特色產品
各區域應該建立專業化的生產實體,構建專業合作社。例如:堅持特色農業產品的生產,轉變各地區農戶的生產理念,再根據市場發展的情況,將種植業、加工業和服務業、養殖業等緊密聯系成一個整體,構建特色的農業產品生產體系。同時,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例如:以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龍頭企業,從當前的利益出發,構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帶動當地農民生產和種植的積極性。另外,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著力發展加工產業,特別是在果蔬、水產品和糧油等方面的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加工品牌后,打造出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而發展壯大農村的產品,拓寬農民的收益渠道。
(三)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
當前由于受到貿易壁壘的限制,我國農產品在出口方面遇到了很大挑戰。因此,新時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注重創新機制的構建,在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同時,滿足市場對于綠色農業的需求。第一,建立綠色農業發展特區,制定綠色發展規劃等,以農業經濟發展為核心,引導中國農業實現綠色發展。第二,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在資源、產業和農業廢棄物資源的重復利用等方面制定生態補償機制,為開展綠色農業經濟提供制度上的支撐。第三,提高農戶的生態環保和綠色農業的意識,嚴格把控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并成立監督小組,及時退回不合格農產品。
(四)融合“互聯網+”,提升農業營銷服務的質量
互聯網時代后,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們對消費的需求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業生產和流通迎來了新的增長點。首先,各地區應該引進和培養更多新型農民,在發展農業創客空間平臺后,構建農民創業平臺。例如:通過培訓的方式,讓廣大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農業新技術、產品營銷和提升服務質量等。其次,新時代,人們的消費也不斷升級,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大數據,農戶要在對市場的需求嚴格把握后,對生產和供需等進行合理規劃;客戶提出相應問題后,由專人進行管理,進而形成更加專業的服務反饋機制,使得當地的農業品牌得到提升,提升客戶的黏性。再次,借助新興媒體對農產品進行宣傳,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功能和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帶動各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一些地區借助抖音或者火山小視頻等新興媒介,讓當地比較出名的明星代言和宣傳當地的農產品,不僅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了更多農產品,還帶動了線上銷售,全面提升了銷售的效率和質量。
(五)構建新型服務業,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
新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即不僅注重產品的質量,還在其他方面有了一定需求。例如:各區域可以根據當地的產業推出特色產品,如食用菌、櫻桃和花卉等。各區域可根據自身的產業、農業形式和當地旅游業等協同發展,借助當地的資源與旅游業相互結合,從而構成特色的農家樂,讓人們在享受到農耕農作的樂趣后,還能夠欣賞當地的美景,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又如:可以舉辦櫻桃節等農業旅游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從而為當地創造更多利潤。
五、關于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新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應該以環保和綠色為原則,在開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的體驗。并且我國發展農業經濟更加注重數字化管理和網絡化經營,這就需要農戶大力創新,對知識進行更新,在不斷學習和不斷進步后,使我國農業經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目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和發展的主要任務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新時代推動現代化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的農戶,使其在掌握更多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知識后,創新更多新型的農業經濟模式。還需要在政府或者各地級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克服脫貧攻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農業問題,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帶領農戶開展創新經營,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通過民辦公主和籌資籌勞等方式,讓農民在參與過程中獲取更多收益。
六、結語
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和加強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等,還表現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農村綜合改革等。因此,發展農業經濟需要從農戶增收、帶動經濟的角度出發,運用行之有效的農業經濟發展策略,保障各地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陽洋.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家參謀,2020(9):8.
[2]王修美.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商訊,2020(13):179.
[3]張懷友.新時期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探究[J].商訊,2020(13):181.
[4]劉小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5):7-8.
[5]王修美.淺析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如何實現耦合協調發展[J].商訊,2020(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