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摘 要: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智能化的新型課堂,以其獨特的“智慧性”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智慧課堂能夠實現師生的深度互動、促進教學相長,并且能夠更好地落實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本文以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為例,將智慧課堂與地理學科教學相結合,并且就智慧課堂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高效的應用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智慧課堂;地理教學;荒漠化
一、智慧課堂的內涵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我們已經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而智慧課堂就是順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化與教育密切結合的產物。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智能化的新型課堂,由多種現代信息化技術支撐,集云端分析、電子資源整合、IRS及時反饋于一體[1],真正實現了對傳統課堂的顛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且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與創新,成為打造高效學習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由理念到實踐的關鍵一步。
二、基于智慧課堂的地理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課標解讀
以西北地區為例,分析該區域荒漠化問題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荒漠化會影響區域發展,在分析荒漠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和措施,解決區域環境問題,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2]。
(二)學習者特征
學生對荒漠化的了解多屬于荒漠化的現象,對于荒漠化的概念等理論知識則知道的比較少或是不全。教師可以多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荒漠化問題的理解。高二年級學生剛接觸區域地理,對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的學習方法不太熟悉,教師加強學法指導,為其他區域發展問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理解荒漠化的含義,能區分不同類型的荒漠化;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四)教學重難點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三、教學的案例正式實施設計
(一)課前階段:自主學習,檢測反饋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制作學習任務單與課前預習導學案,錄制五分鐘左右的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環境概況的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僅簡單介紹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接著,教師將本節課任務單、課前預習導學案以及微課視頻打包上傳到智慧網絡學習平臺。
學生在智慧網絡學習平臺學生端下載本節課的課前資料包,打開任務清單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是了解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含義與表現形式,荒漠化形成的自然與人為因素以及其治理措施;觀看關于西北地區荒漠化概況的微課,完成課前預習導學案上的習題。
教師可以根據智慧課堂的IRS及時反饋功能診斷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例如有多少同學沒有完成習題、每個習題的正確率等,診斷出學生理解了荒漠化的定義和表現形式,進而根據情況精準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問題情境探究策略、分組交流總結策略、頭腦風暴策略。
(二)課中階段:釋疑拓展,檢測反饋
1.環節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教師創設學習情境“小紅的家住在內蒙古的西部地區……”,在智慧學習平臺呈現小紅同學家鄉的自然地理特征、小紅同學家鄉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相關材料,其中會涉及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的現象,并且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與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全班同學分為兩大組進行合作探究,一組分析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征并歸納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二組根據小紅同學家鄉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歸納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原因。
分組討論后,一組組長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成員共同探討的結果,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是當地氣候干旱;大風天數多;河流欠發育;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并在白板上展示荒漠化自然原因的思維導圖如下。
二組成員根據智慧平臺中教師上傳的關于小紅同學家鄉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資料討論荒漠化的人為原因。此外,還自主在電子書包中搜集了當地的人口資源信息,最后小組長在平板上總結出荒漠化的人為原因并上臺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成果。
2.環節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
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已經探明,對于第二個難點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則可以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
教師在智慧平臺布置任務:假如你是環境保護部部長,你會采取哪些措施,制定怎樣的規劃方案防治荒漠化?
學生獨立思考,在平臺上各抒己見,進行智慧思想的碰撞。對于有新意的想法,教師在教師端與學生互動,對于有心意的回答可以直接在學生回答后面點贊[3]。
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治理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合理利用水資源;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協調農林牧用地;解決能源問題;控制人口增長。
3.環節三:作業布置,遷移應用
教師在平臺上傳本節課知識的資料包并布置作業:根據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措施。
學生下載資料包并在電子書包中搜索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詳細資料,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擴展。
(三)課后階段:云端補救,實現精準教學
云端補救是教師利用智慧教室的智能系統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一步的分析診斷,在這個系統中可以顯示每一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形成一份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診斷報告[4]。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作答情況可以直接在平臺進行課后交流與輔導,找出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實現精準教學。
學生完成作業后可以在智慧平臺對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成果進行自評,并且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以及對本節課的評價進行教學反思,改進下一步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教學相長。
四、實現高效地理智慧課堂的建議
(一)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智慧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并且通過相應的情境的創設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此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保證。例如在學習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引入百度地圖時創設一個教師周末帶學生去爬山,將從哪些途徑了解線路的生活情境,會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快高中地理智慧課堂的構建。
(二)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分層教學
大氣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相結合的遷移應用性任務作業。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想要實現智慧課堂構建的教學目標,必須注意到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在智慧課堂上布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和作業,既能夠讓學習成績扎實的同學得到突破,又能提高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的自信心,實現分層教學[6]。例如,在學習完熱力環流以后,根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在智慧課堂平臺上給成績弱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性、記憶性的任務作業,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則布置難度高一點的涉及大氣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相結合的相關遷移應用性作業。
(三)注重自身素質,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智慧課堂是由多種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的載體,想要更好地將智慧課堂與地理學科教學相聯系,地理教師除了掌握必備的學科知識以外還必須掌握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熟悉智慧課堂的硬件使用,以及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應用,加大對地理信息資源的開發,使智慧課堂更好的應用于地理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勝文.智慧教育時代高中生物智慧課堂構建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9):70-72.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3]戴靜.“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思政課智慧課堂實踐探索——以藍墨云班課為例[J].林區教學,2019(12):4-7.
[4]王家燕,王信文.基于“336”模式的高中區域地理精準復習策略探究——以世界地理“北美”為例[J].地理教學,2019(4):38-40+19.
[5]張中曄.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20(19):120.
[6]馬俊煒.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初中英語智慧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20(1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