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新
摘 要:每個人從出生到生命終結,都離不開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和諧了,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在家庭建設的過程中,培養法治思維,重視運用公證手段,預防和減少家庭矛盾,越來越成為一種新時尚。
關鍵詞:夫妻財產約定;提存公證;撫養費協議;意定監護
一、夫妻財產約定公證構建更加信任、穩定的婚姻關系
何某(女)經營了多家實體,擁有多處不動產、大量有價證券和理財產品。何某名下的這些財產有不少是何某父母的投資,此外,何某還有800多萬元的負債。何某是家里的獨生女,家庭關系原本并不復雜,但這一切在何某結婚后發生了細微的變化。
何某的父母經常觀看法治類的電視節目,其中有不少涉及離婚財產糾紛的案例,何某的父母從這些案例中受到警示,也常擔心日后女兒會不會因為婚姻關系不穩定而引起財產糾紛,為此,經常在何某的耳邊碎碎念。
聰明的女婿很快注意到了岳父母的這種擔憂。對于何某的丈夫來說,當初選擇和何某結婚,是看中了她的人,并不是因為何某的財富,而且他認為,岳父母的這種擔心也是合乎情理的,夫妻之間的忠實義務單靠道德約束,有時是很脆弱的。
為了順適老人意,讓他們安度晚年,也為了構建更加信賴、和諧的家庭關系,何某夫妻雙方選擇辦理了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
公證員詢問了財產的來源、出資情況、負債情況等,根據何某夫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公證員代擬了《夫妻財產約定協議》,何某夫妻雙方在協議中約定了財產的歸屬、債務負擔方式等。
夫妻財產約定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公證制度在我國夫妻財產約定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有利于穩定家庭關系、財產關系,保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是預防和解決婚姻財產糾紛的有效法律依據。
夫妻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婚姻法的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的所有權歸屬作出了規定,但這只是法律的應然狀態。在司法實踐中,一旦夫妻雙方對財產歸屬發生爭議,主張權利的一方應承擔舉證責任。
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防患于未然,減少了訴訟風險,減輕了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當然,也可以選擇在婚前辦理婚前財產約定協議公證,雙方的約定自登記結婚之日起生效。
二、提存公證成為穩定社會經濟秩序的“壓艙石”
陽某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事故不幸身亡,陽某生前已經離異,留下了七十多歲的父親和兩個未成年子女。因為施工單位沒有為陽某繳納工傷保險,經鄉司法所與施工單位協商,施工單位同意一次性支付給陽某親屬各項賠償共計120余萬元。
賠償協議達成后,陽某的父親與陽某的前夫就賠償款的分配發生了爭議。陽某的前夫作為兩個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兩個未成年子女應得的賠償款項依法可由陽某的前夫代為管理和支配,但陽某的父親堅決不同意陽某的前夫管理和支配外孫子女應得的賠償款項。為此,雙方拍桌打椅,鬧得不可開交。后經鄉司法所與公證處銜接,引導雙方辦理了提存公證,最終案結事了。
經當事人協商一致,兩個未成年子女共分得賠償款項70萬元,這70萬元提存至公證處,由施工單位直接支付至公證處的提存賬戶,公證處按月向兩個未成年子女的銀行賬戶匯入一定數額的款項,如遇其他未能預見的重大支出,每月固定匯入的款項不足以滿足需求的,再據實予以補充支付。當事人雙方對提存公證的解決方案均表示十分滿意。
司法部于1995年6月2日發布了《提存公證規則》,根據《提存公證規則》的相關規定,提存公證主要有三類:清償性提存、擔保性提存和保管性質的提存。本案對未成年子女有關款項的提存具有保管性質。提存公證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成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穩定的“壓艙石”。
三、撫養費協議“賦強”公證解決執行難
甲、乙雙方因感情不和協議離婚,在離婚協議書中,他們對未成年孩子的撫養問題進行了約定,未成年的孩子由甲方撫養,乙方按月支付撫養費用。但甲方擔心離婚后如果乙方不承擔孩子的撫養費用,甲方還得向法院起訴,待判決生效后,如果乙方仍然拒絕履行義務,甲方還要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果這樣折騰,費時費力,給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影響。后經甲、乙雙方協商一致,共同向公證處申請辦理了撫養費協議公證并賦予強制執行效力。
甲、乙雙方一致同意對撫養費協議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如乙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撫養費支付義務,甲方可向公證處申請出具執行證書,甲方憑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協議公證書和執行證書可以不經法院訴訟而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公證員向甲、乙雙方告知了賦予撫養費協議強制執行效力的法律意義和法律后果,為甲、乙雙方代擬了協議書,協議書中特別載明了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條款,明確了對乙方履行義務情況的核實方式以及公證處出具執行證書的條件。
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公證,充分發揮了公證作為預防性法律制度的作用,能夠提高債權實現效率,降低債權實現成本,降低債務人逃避債務的僥幸心理,減少債權債務糾紛,節約訴訟時間。
四、意定監護公證讓失獨家庭不再無依無靠
劉奶奶今年57歲了,父母和配偶均已經去世。劉奶奶的獨生子在20歲時因患病去世,之后,劉奶奶一直未生育子女,也未收養子女。
劉奶奶和社區服務中心的小張一家感情很好,兩家樓上樓下經常走動,劉奶奶生活中有什么困難,小張也總是熱心地給予幫助。
“小張家的家風非常好,夫妻雙方工作穩定,感情也很融洽,小張對公公婆婆也很孝順。如果哪一天我不行了,我的一切大小事情都希望由小張作主。”劉奶奶茶余飯后總是對小張贊不絕口。
小張說:“如果哪一天劉奶奶真的說不了話、走不了路了,我也不會丟下她不管,我們是幾十年的鄰居了,互相都有感情了。但是我有這份熱心,不一定能獲得社會的認同。假如有朝一日劉奶奶遭遇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療,治療方案一般都需要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但我并不是劉奶奶的家屬,很可能被拒之門外。”
在社區服務中心法律顧問的建議下,劉奶奶和小張共同向公證處申請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確立了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其本人意思能力健全時可以預先設定監護人,監護的設立、監護的內容等均由當事人自我決定。
這是通過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在尊重成年人自主決定權的基礎上,由其預先給自己選任監護人,并且意定監護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監護,監護人可以是直系親屬以外的其他人或組織,有多個法定監護人的,可以選定其中自己最信賴的監護人。
五、結語
今天,傳統道德文明的主導地位在很多方面被法治文明模式所取代,法治文明成為構建當代中國文明形態的一項核心內容。在家事領域,我們要重視運用公證法律手段來實現維護家庭和諧穩定、維護家庭秩序的功能。